“美杜莎行动”和美军第31特遣队
2017-06-15刘练
刘练
2006年8月24日至9月11日,美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第31特遣队随北约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在阿富汗坎大哈潘杰瓦伊地区参加了代号为“美杜莎”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友军作战意外频出、行动濒临失败的情况下,该特遣队发挥信息优势,主动创造战机,运用多种战法,在空中力量支援下,与优势敌军周旋激战,最终以阵亡2人的较小代价,击毙塔利班武装分子800多人,一举扭转战局,确立了“美杜莎行动”的最后胜利——
作战背景
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兵力不足,无法在阿富汗保持大规模军事力量。在美军的要求下,北约向阿富汗增派军事力量,并于2003年8月11日正式接管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指挥权。从2004年开始,北约逐渐扩大在阿富汗的行动范围,于2006年1月在阿富汗南部成立“省级重建工作队”,并增派军事力量予以保障。
阿富汗的潘杰瓦伊地区位于阿首都坎大哈西南约30km,是塔利班组织的发迹之地,被称为“塔利班的精神家园”。潘杰瓦伊地区的阿根达布河谷土地肥沃,塔利班组织鼓励当地农民种植大麻和罂粟,加工提炼成毒品后走私到巴基斯坦等国,从中牟取暴利,因此潘杰瓦伊也被称为“塔利班的钱袋子”。当北约的军事力量进驻阿富汗南部后,严重影响到塔利班在当地的权利,因此塔利班武装决定武力抵抗北约部队进驻,多次与北约部队发生小规模的武装冲突。
为了清除塔利班在潘杰瓦伊地区的影响,2006年7月上旬至8月初,北约的加拿大部队在美军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支援下,发起“扎哈拉行动”,也称为“第一次潘杰瓦伊之战”。在8月3日的一场战斗中,多国部队打死打伤近百名塔利班武装分子,并缴获塔利班计划攻占坎大哈的重要作战方案。8月19日,塔利班出动数百人对多国部队进行袭击,虽然多国部队利用火力优势击退了敌军,也未造成大的损失,但是这一事件已经表明塔利班的作战样式从小规模袭扰向大规模袭击变化——这促使多国部队决定发起代号为“美杜莎行动”的大规模联合清剿作战,也称为“第二次潘杰瓦伊之战”,彻底清除该地区的塔利班武装。
作战经过
“美杜莎行动”是北约接替美军在阿南部执行安全使命后的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计划由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荷兰、丹麦等北约国家共计投入兵力约5000人,作战编成由联合指挥部、地面作战力量和空中力量组成。联合指挥部由加、美、澳、英、荷等国高级军官和参谋组成,加拿大准将弗雷泽任总指挥。作战区域主要位于阿根达布河谷,北邻1号高速公路,南部和东部为阿根达布河,西部属于丘陵地带,多国部队将其中塔利班占据的帕什穆尔村学校教学楼定为核心目标,代号为“目标拉格比”。美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第31特遣队有45人(行动时又临时挑选了60名阿富汗国民军官兵,编为3个排随队行动)与英、加特种部队一起组成特战侦察力量,主要负责作战区域南部侧翼的安全,建立狙击阵地,视情采取“斩首”行动,突袭潘杰瓦伊地区的塔利班重要头目。
挫败塔利班伏击,获取重要情报信息
8月24日至9月1日,第31特遣队从坎大哈出发,开始遂行侦察与佯动任务。26日下午,特遣队到达一条小河,尽管河水很浅,但泥沙带宽达30余米,极易造成车辆淤陷。特遣队认为此处极有可能是塔利班的伏击地点。因此,特遣队周密部署了小河的安全警戒,并预先呼叫空中支援。在渡河过程中果然发现了潜伏的塔利班武装人员,特遣队先敌开火,用车载重机枪和自动榴弹发射器压制并击溃敌军。除一辆皮卡陷入泥沙中,其余车辆和人员全部安全过河,向预定阵地行进。
8月29日,特遣队渗透到潘杰瓦伊的塔利班控制区,获取了重要头目的通讯录。8月30日,特遣队大张旗鼓地进行活动,诱使16名塔利班头目开机通话,暴露了他们所在位置,这为后来的“定点清除”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情报支撑。9月1日,特遣队进入预定地点,建立狙击阵地,第一阶段任务胜利结束。
多国部队连遭意外,“美杜莎行动”陷入混乱
意外事件一:总攻时间草率提前 9月2日5时,“美杜莎行動”进入火力准备阶段后,加拿大侦察兵仅用15分钟就占领了“目标拉格比”附近的制高点马苏姆加尔高地——这使得远离前线的多国部队指挥官认为敌军不堪一击,草率决定缩短火力准备时间,提前3天发起总攻。但是由于各参战单位对此缺少准备,只能仓促调整部署。
意外事件二:英军飞机失事坠毁 正当地面部队进行部署调整时,一架执行情报支援与战场监视任务的英国“猎迷”飞机在马苏姆加尔以南坠毁,机上14人全部遇难。联合指挥部临时抽调加拿大侦察连执行遗体搜寻和封锁现场任务。特战侦察力量中的英军特战分队因坠机事件而失去情报支援和通讯能力,故被调出特种作战群,改用于其他方向。
意外事件三:主攻部队遭遇重兵伏击 塔利班充分利用熟悉地形地貌的优势,部署上千名武装人员,在农田、灌溉渠和村庄等处精心设置伏击圈。9月2日晨,多国部队的地面进攻刚刚打响,加拿大部队就遭遇到塔利班交叉火力的猛烈袭击,造成4人阵亡,9人重伤,多辆装甲车被击毁,不得不退出战斗。
意外事件四:美军飞机误伤友军部队 9月3日晨,正在重新组织力量的加拿大部队在进攻出发地焚烧垃圾,被美军2架A-10攻击机误认为是塔利班分子在篝火旁取暖,遭到机炮扫射误伤,造成1人死亡,40多人受伤,其中指挥官受重伤。误伤事件后,主要突击群失去了作战能力,参战部队士气低迷。
夺占斯皮万加尔高地,“美杜莎行动”逆境重生
随着战局发展,美第31特遣队认为按原计划据守狙击阵地已经毫无意义,必须采取行动创造和捕捉新的战机才能拯救友军和“美杜莎行动”。这时,争夺位于作战区域几个村庄交界处的斯皮万加尔高地就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9月3日上午,特遣队向斯皮万加尔高地进发,企图偷袭并占领高地,但在行进过程中被塔利班武装分子发现,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敌军依靠兵力优势将特遣队逼退至距离高地2km处。特遣队将战场态势及时向联合指挥部报告,并呼叫空中支援。美军1架B-1轰炸机和1架“捕食者”无人机飞抵战场上空,特遣队接收到无人机实时传输的侦察图像,引导B-1轰炸机对敌军集结地区实施打击,并在空袭后用迫击炮实施补充攻击。B-1轰炸机投下7枚精确制导炸弹,分别攻击7个敌军聚集的院落,彻底摧毁其中5座,严重毁伤其余2座。趁着敌军阵营混乱之际,特遣队实施紧急空中补给,多批次的“支奴干”直升机运来大量补给,并将伤员撤离战场,补给工作一直持续到次日16时才全部结束。
9月5日5时,特遣队在无人机战场情报的支持下,从敌军防守缺口直抵斯皮万加尔高地,占领了高地及附近的学校。高地失守后,塔利班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地区调兵对特遣队实施合围,在距离高地不到200m的3个院落里就集结了200多人,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下午,联合指挥部派出20架飞机前往高地上空执行任务。特遣队指挥官杰瑞德少校将具有空地协调经验的特战队员分为6组,每组分别引导2~4架飞机,对敌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不间断攻击,对高地附近的塔利班武装人员和装备造成严重毁伤。日落前,特遣队扩大侦察范围,精确标注打击目标,引导2架美军A-10攻击机进行了当天的最后一次攻击,至少消灭110名武装分子,对塔利班形成了强烈的心理震撼。
9月6日中午,美军第10山地师师长弗里克雷少将乘直升机亲临斯皮万加尔高地现场听取汇报并评估战况。之后,在弗里克雷少将协调下,美军向斯皮万加尔高地增派了1个步兵连和1个特战小队,与特遣队形成对敌的南北夹击态势。战斗至9月10日,第31特遣队已经连续作战接近20天,以约100人的兵力,与2000余名塔利班武装分子交战,在空中火力和炮兵火力支援下,击毙敌军至少800人,自身阵亡2人,坚守斯皮万加尔高地,取得了重大战果。
9月11日黎明,特遣队发现塔利班已连夜从战场逃窜。大部分溃逃敌人被多国部队封堵和歼灭。加拿大部队也突破塔利班阵地,攻占了预定目标。“美杜莎行动”终于胜利结束,北约在坎大哈初步站稳了脚跟。
行动点评
“美杜莎行动”虽然最终以北约胜利告终,但是整个过程却是一波三折、惊险万分,美陆军特种作战部队第31特遣队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妙手回春的决定性作用。
未雨绸缪,着眼最困难局面制定方案
“美杜莎行动”总体方案由联合指挥部于8月22日制定完毕,同日召集参战各方代表开会,通报情况并分配任务。8月22日夜至23日凌晨,美方对“美杜莎行动”的美军特种作战方案进行修订。基于“着眼最困难局面准备”,设置了多套预案并尽可能细化。修订后的方案明确了指挥职责,对参战力量进行了充实和优化,对机动车辆进行了改装和加固,确定了基本行军路线。特别针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制定了多项应急预案,包括:行动过程中遇到路况艰险、敌情复杂的路段时,车队如何通过?在沙漠、河谷、居民地等不同地带,如何找到合适地点实施紧急空中补给?在每辆车需要额外搭乘3名作战人员、2个基数弹药和3个基数燃油的极端情况下,如何保持正常行军状态?战斗中出现重大伤亡时,如何在激战条件下实施医疗撤运?等等。
洞察秋毫,在蛛丝马迹中甄别情报信息
特遣队出发第3天到达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境地区的一个村庄,特遣队主动拜访了当地的部族长老,长老提到“最近很多塔利班分子带着阿拉伯朋友,从巴基斯坦回到潘杰瓦伊”——8月底、9月初,正值阿富汗酷暑季节,塔利班武装与“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往年这时都躲在巴基斯坦进行休整;而今年却一反常态,频繁越境進入阿富汗,这是准备对多国部队发动大规模袭击的重要迹象;同时也表明特遣队可能已经进入塔利班的重兵集结地。特遣队指挥官当机立断,决定改变行军路线,力争以最快速度离开阿巴边境。同时在上报具体情况后,立即转入无线电静默,防止暴露行踪、遭敌围歼。
掌握实情,指挥战斗的重中之重
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曾出现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指挥,就是指挥员坐在远离战场的指控室,看屏幕了解战况,点鼠标下达指令”。“美杜莎行动”的第一意外事件,就是这种认知错误造成了指挥官对战场实际情况的误判,草率作出错误决策,使整个行动陷入险境。而9月4日,按原计划特遣队在补给结束后,应立即以最快速度占领斯皮万加尔高地。特遣队指挥官在分析战场情况后,向联合指挥部特战组负责人、美第31特遣队司令博尔杜克中校请求推迟攻击时间。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战场真实情报掌握是否及时和完整,对指挥决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过硬素质,实现以寡敌众的能力基础
参战的第31特遣队共包含1个指挥控制小队和3个阿尔法特战小队。其中,每个阿尔法特战小队由12名特战队员组成:队长为上尉,副队长为准尉,其余10名均为士官——包括1名军士长、1名高级情报士官、2名武器士官、2名工程(兼管后勤)士官、2名医疗士官、2名通信士官。阿尔法特战小队所有成员均能熟练操作各种武器,并交叉掌握自己专业以外的其他技能,必要时可以相互替代。此外,美军还要求阿尔法特战小队队员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信息与火力结合,在逆境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在斯皮万加尔高地争夺战中,塔利班与第31特遣队的兵力对比为20:1。但美军始终占据信息优势,保持指挥通联顺畅,在战斗的各个重要节点,及时侦获敌军的真实实力、部署地点、作战企图和高级指挥员位置等,基本做到精确用兵,将信息优势与火力优势紧密结合。因此,虽然第31特遣队多次频临险境,但是始终没有丢失主动权,通过信息优势与火力优势的完美融合,不断制造和捕捉战机,将传统的“以大吃小”、“以多吃少”变换为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战胜兵力优势的一方。
机动灵活,调动一切可能的支援力量
9月6日清晨,塔利班向特遣队发起进攻,而联合指挥部当日却未能提供任何空中支援。特遣队多次打退敌人进攻,但塔利班看到美军的空中支援迟迟不来,调集兵力越来越多、攻势越来越猛。由于联合指挥部无兵可派,博尔杜克中校改向美军请示增援。美海军1架F/A-18舰载机从部署在印度洋的航母起飞,经空中加油,在塔利班攻势最猛烈的时刻,飞抵斯皮万加尔高地并在其上空盘旋,尽管只投射少量弹药,但极大鼓舞了参战官兵士气并震慑了塔利班,暂时遏制了敌军攻势。9月8日,在高地观察哨即将失守之际,美海军F/A-18舰载机再次飞抵战场上空,连续实施四个战术动作,打破塔利班的重兵合围:第一个战术动作是俯冲扫射,杀伤了敌军先头部队;第二个战术动作是超低空穿场飞行,以巨大的气浪和轰鸣声减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并冲乱了进攻阵形;第三个战术动作是投掷重型精确制导炸弹,加剧了敌军混乱;第四个战术动作是转入低速飞行状态,以机炮强行打开一条通道,引导哨所内的特遣队人员突围。
“美杜莎行动”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美军第31特遣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空中力量的支援下,以佯动、武装侦察、反伏击、潜伏、突袭、强攻、坚守、定点清除等多种战法,与优势敌军周旋激战。尽管投入的兵力不多,但充分反映出在复杂环境下,美军特种作战部队“体系作战、精确用兵、打击节点”、“小兵力发挥大作用”的特点。
编辑/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