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见未来,探寻那片未知的风景
——《撞见未来》阅读札记
2017-06-15张世泰
文/ 张世泰
撞见未来,探寻那片未知的风景
——《撞见未来》阅读札记
Reeding notes of "See the future"
文/ 张世泰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发端。人工智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像智能终端设备这样的弱人工智能工具己广泛替代人类个体智能,像人工智能棋手“阿尔法狗”这样的强人工智能系统正在不断进化和升级,而更具颠覆性的超强人工智能似乎也呼之欲出。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科技将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人类以往的科技基本都是改造外界,是对人类劳动的改进、加强或者替代。但技术进步的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新一轮技术革命可能要革了人类的命,人的能力、地位、价值观将面临剧烈冲击。与技术进步相伴而来的,不只是舒适与欢愉,更有对技术失控的深深忧虑。兴奋与焦虑在人们心中同步累积,科技“奇点”或许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2016年3月9日至15日,人工智能程序“阿尔法围棋”在五番棋比赛中以4比1的总比分击败李世石。(新华社/图)
让人们感到心神不宁的,还不止技术飞跃所带来的冲击,全球政治秩序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英国脱欧、难民危机、反全球化潮流、民族主义的高涨、宗教保守力量的喧嚣、右翼民粹主义的兴起、文化与宗教的冲突、选举政治的衰败以及国际经济秩序的紊乱,所有这一切似乎都标志着一个“裂变时刻”。二战以来的全球秩序和国内政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裂隙,如果没有重大的战略性改变,将遭受难以摆脱的困境与风险。只有改变既有的价值观与政治机制来克服极化的分裂,才能达成新的基本共识。
人类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从全球的大格局来看,“现代性”尚未完成,许多第三世界的国家还在落后的经济、混乱的社会政治秩序泥潭中挣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存在被遗忘的角落,很多人还没有真正品尝过“现代社会”的滋味。“后现代性”已然铺开,“未来性”或者“后人类性”又在加速向人类飞来。前一个过程还没有结束,后一个过程就开始了。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未来性就这样挤压在一起,形成了时空压缩现象。人类社会不论是在时间意义上,还是在空间意义上,都出现了一个愈来愈深远的发展鸿沟,世界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碎片化景象。
换言之,人类面对的问题是结构性危机,技术、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交错缠绕。但所谓危机,危险中也蕴含着机遇。狂风暴雨过后,也可能是风和日丽的美好。在这场即将到来的21世纪大海啸中,要不迷失方向,不仅需要一张实用的地图,还要有坚实的船舵。对于未来时代,我们需要一种整体性的、更富有解释力的认知结构和行动指南。刘广迎先生的最新力作《撞见未来》,就是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思想探索。
《撞见未来》开篇就说,人类正在逼近一个新的“奇点”,那就是物联网、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集束式爆炸性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类社会既有常识与秩序的彻底颠覆。“撞见”二字,颇为生动传神,传递出人类被不意间抛入一个不确定时代的兴奋与期待,以及随之而来的惴惴不安,抑或手足无措。
读罢《撞见未来》,深感这是一部奇妙的书。说它是一本学术性著作,通篇行文又是散文式的,充满了文学修辞甚至时新的网络语言,作者显然不想把它写成逻辑和数字堆砌的书。说它是一本通俗读物,但看似云淡风轻的论说背后,能看出来是无数个埋头阅读思考的日子,其思想分量是沉甸甸的,深刻的洞见随处可觅。学术与通俗,深刻与浅白,这种混搭的风格,大约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境界吧。令人钦佩的是,全书还展现了建立在知识融通基础上的宽视野和多角度思考。学科的分化和细化固然使得人类的知识体系变得越来越深入、精致,但其副作用是整体思考能力的衰退,这已成为现代学科体系的一大痼疾。特别是当下,学院哲学离人类最急迫的的精神问题似乎越来越远,越来越难以对人类社会的新变化作出充分的思考和回应,而亲身参与社会巨变的技术专家们又往往缺乏人文思考的自觉。《撞见未来》则冲破了知识分割所设定的思想藩篱。作者跨越科学与人文、学术与思想的鸿沟,穿梭于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各领域间,将各类知识巧妙地编织到了一起,作为对人类未来进行整体性思考的资源。
《撞见未来》内容分为两大板块:人类的解放事业和人类的建设事业。人类的解放事业有七大支柱,那就是可再生、可替代、可虚拟、可预测、可追溯、可分享、可穿越。“七可”把人类从资源有限性、劳动必须性、生命有限性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是塑造全新人类社会的基础条件。人类的建设事业则涉及自我的重生、经济的革新、政治的重构、文化的转型、 生活的畅想、企业的未来。作者还分析了人类建设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甚至畅想了对后人类时代的超人时代。全书体系十分宏大,逻辑结构非常严整。“七可”是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但人类要实现真正的解放,还须完成新的建设,从而实现人类的重生。人类的解放事业部分,洋溢着浓厚的乐观主义情绪;人类的建设事业部分,既延续了总体的乐观,同时又在一些地方表达了深层的忧虑。
好的作品总是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沿着作者提供的路标,我们或许可以说,未来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究竟是自由繁荣的鲜花,还是奴役的枷锁甚至毁灭的种子,有赖于我们人类演化出怎样的伦理准则和社会治理体系。从采集狩猎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人类发展的每一个新阶段,都在以加速度的形式进行。伦理与制度能否跟上技术革命的步伐,是问题的关键。新一轮技术革命在时间上的急剧、影响面上的广泛、变化幅度上的强烈,使得处在历史性变化前夜的人类,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自身的命运和前途。我们必须像追问技术革命的奇点何时到来那样,认真追问,人类将以何种精神目标来确证自我的存在,将以何种伦理和制度来应对技术革命奇点的降临,从而保障和促进人类族群的福祉。
随着科技的发展,困扰人类的“生、老、病、死”问题,将被全面纳入技术的解决范畴。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会重新定义人类。基因技术会让人类远离遗传疾病、更健康、更长寿、更聪明。美国未来学家库兹韦尔甚至已经预言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大脑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说不定能在人脑中设计一个人工智能接口。不止容貌、形体,甚至连意识、记忆、欲望和情感都可以“自定义”。也就是说,科技将不仅存在于人体外,还将进入人体,甚至侵入大脑和思维,让人类具备全新的物理形态和身体构造。这是对人类自然进化进程前所未有的挑战。19世纪后半叶,尼采宣称“上帝死了”,要重估一切价值。随着人被技术的“殖民”、人与机器的融合,人类的至高优越感、独一无二性就会“死了”,这带来的价值重估,无疑将比尼采所说的更具有颠覆性。人的精神身心将陷入更严酷、也非常危险的境地。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相信,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决定了我自己的存在本质和意义。在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里,个体的“真正自我”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纯洁性,它在人、自然和机器之间划上了一条界限。然而随着技术对人的身体和心理的侵蚀,这条界限开始模糊起来。人作为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面临危机,本体论的纯洁性开始面临消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价值体系也就开始崩塌。面对人的新境地,如何守护人的自由生命本质?当科技进步把一切化约为“算法”之后,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算法”之外的空间,给个人的自由、价值、情感留有一席之地。“我将如何生活”这一问题,必须得到人类的认真对待和回答,从而在根本上建立新的自我感、新的认同感。
在伦理层面,除了个人的价值认同问题,另外一个严峻的挑战是“共存”的问题。人们如何对待永生的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超级人工智能?美剧《西部世界》讲了一个人工智能反抗人类的故事,其精彩之处就是揭示了人工智能自主意识的可能性。当人工智能拥有超强的深度学习能力,并且具有自我意识时,人类面临的挑战可能会超乎想象。传统的伦理准则是以人类为中心,但随着技术的进化,人们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一种整体论的伦理准则必须被发明出来。人类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的一元,只有致力于维护大的生态系统的稳定、健康和完整,才有可能给自身带来有尊严的生活、和平与繁荣。
在伦理难题之外,还有制度上的挑战。十九和二十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上的进步和生活上的舒适,同时也伴随着许多可怕的事情:从狄更斯笔下的煤窑到现代的血汗工厂,从血流成河的世界大战到炮声隆隆的局部冲突。世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极为惨痛的代价,才将制度列车推到相对良性的轨道上,但依然有堆积成山的问题等待人们去破解。人类的政治与社会秩序跟上时代的步伐,何其难也!
技术进步要真正给人类带来福音,而非灾难,必须要有制度上的解决方案。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说,现代的科层制和过度理性化将人类关进了“铁笼”,但如何逃出“铁笼”,韦伯并没有给出答案。技术进步也许就是打开“铁笼”的那把钥匙,它要求传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在新的人类时代实现华丽的蜕变。但这绝非易事。等级制的世界体系、社会体系,是会用新的技术来巩固和强化现有的结构,还是被其碾碎?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互联网普及初期,人们欢呼世界是平的,但现在人们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在互联网空间复制福柯式的控制体系似乎变得更加容易了。阶层的鸿沟是会越来越宽,甚至出现像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所描绘的不同阶层之间在空间意义上的隔离,还是社会变得越来越平,最终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富庶自由?技术进步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或许会非常持久,甚至非常暴烈。人类幸福生活的登场,不会是一团和气,而很可能是一个充满喧嚣、争吵乃至流血、失控的场面。
此外,民族国家的屋顶已难以消纳全球化时代剧烈变革所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技术的飞速进步,一个民族国家并不能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全球意义上的问题。例如,仅凭一个国家的力量去规制人工智能和基因工程的伦理风险,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日益增加的全球化系统的相互依赖,要求每一个国家,甚至每一个组织、个体都要考虑单个活动与全球问题之间的深层联系。除非世界能够联合起来作出反应和调适,否则人类就无法有效地应对面前的威胁。而现有的国际协作体系已经暴露出了脆弱无力。
事实上,技术革命的速度如今已经大大超越了政治进程。人类的普遍解放,要通过一种新的普适性秩序来实现,它必然要求价值的再造、规范的再造、制度的再造。新的体系必须以更开放民主的公共治理和基于自治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建立在新的价值观与制度规范之上。帝国秩序要转向共同体秩序,等级性的支配性秩序要转向扁平化的平等秩序,单中心的主宰性秩序要转向多中心的网络互动秩序,从而形成以包容性发展、普遍性自由、和平式共存为核心的人类新秩序。在这个新的秩序之下,人类能够成为拥有人之常情同时也富有共情的世界公民,政治也能真正成为凝聚人心、激发伟大事业的众人之事。
以上所谈人类未来可能面临的伦理与制度挑战,皆受阅读本书启发而起。沿着《撞见未来》所描绘的人类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路线图,还有许许多多有意思的话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刘广迎先生以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笔触,在时代的潮汐之下把握结构性的力量和趋势,为理解人类发展大变局探寻新的认知框架和可能性。阅读《撞见未来》,是分享作者思想的盛宴,是一趟想象力的探险之旅,有春光旖旎,也有暴风骤雨;有一马平川,也有崇山峻岭;有岁月静好,也有激流险滩。跟着作者的思想脚步,可以去思考和探求未来的可能、人类的命运。阅读的过程或许有点“烧脑”,但必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