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打好“三张牌”促林旅融合
2017-06-15撰文丁波澜
■撰文/丁波澜
莲都区打好“三张牌”促林旅融合
■撰文/丁波澜
近年来,莲都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打好“生态”“保护”“特色”三张牌,着力在林旅融合上下功夫,以森林旅游服务业为主的林业三产得到迅猛发展,在林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节节高升,带动林业总产值增长。2011年,林业一二三产比重为42.1∶19.8∶38.1,三产比重仅为三分之一;至2016年,林业一二三产比重为33.9∶11.7∶54.4,三产比重已超过林业总产值的一半。林业三产的强势带动,有力推动了莲都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牌——森林景观变森林旅游金字招牌
建设好美丽森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新植1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开展赠苗造林、基地建设、补植培育、四旁植树、发展示范五大行动,全力绿化、美化、彩化莲都森林。2016年完成绿化造林任务3601亩,是任务的200.0%。其中,人工造林2548亩,迹地更新1943亩。开展退化林修复5600亩,完成通道沿线林相改造1.02万亩,彩色健康森林完成1万亩,珍贵树种基地造林1000亩,补植培育5588亩,四旁植树12.1万株。投入资金222.2万元,种植珍贵树种38.9万株,建成彩色健康示范林4片、珍贵树种示范林4片、珍贵树种示范单位4个。绿化的增量扩面,有力提升了森林林相,美化了莲都森林景观。
管护好生态财富。102.8万亩公益林是莲都的生态财富,是旅游发展的生态基础。莲都区强化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使用与监管,加强公益林管护力度,着力提升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充分发挥生态公益林效益,增加生态财富,共享生态福利。2016年,全面更新230名乡镇护林员的巡查系统终端,提高全区护林员对公益林区的巡查管护能力,提升队伍管护水平,保障公益林区安全。及时拨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601.4万元。加强优质林分建设,以日益良好的森林生态提升旅游大环境,累计完成优质林分建设84.9万亩,其中新增优质林分3.5万亩,占公益林总面积的82.6%。
发挥好资源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莲都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莲都区把保护好绿水青山放在首位,抓好森林资源保护。严守林地保护红线,严格进行林地用途管制,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制度,加强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控制森林采伐限额,确保将年森林采伐蓄积控制在省下达限额指标内。抓好森林消防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森林资源质量与数量的不断提升。同时,莲都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开发林区旅游资源。扩大林业对外开放程度,围绕花卉、林木种苗、森林旅游、经济林果、林产工业以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现代林业产业,积极包装项目,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投资,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机统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林旅融合发展,推动生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保护牌——保护森林文化传承和生物多样性
保护好古树名木。组织人员对全区一级古树(树龄500年以上)和急需抢救性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并根据古树名木生长情况,落实了40株一级古树名木的保护任务,按照“一树一策”的要求,科学制定保护方案,对保护方案进行论证和确认,确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特别针对“古堰画乡”景区内的古树群进行重点调查,召集专家会诊,将其中的13株古树纳入今年的保护对象,及时采取救护措施,确保景区颜值在线。同时,邀请新闻媒体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做专题报道,提高群众保护古树的意识,为古树名木打好“保护伞”。
修复好森林古道。栝苍古道全长43公里,现存20公里,其中莲都区境内14公里。古道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旖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休闲慢行体验,吸引了大批“驴友”前来探索,是丽水境内保存相对完整且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古道。栝苍古道于2015年荣获“浙江十大经典古道”和“浙江最美森林古道”两项殊荣。莲都区对古道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包括古道沿线村落分布、古道周边景观生态、古道历史文化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据此确定了古道修复原则为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味和原生态,突出郊野美、古朴美、残缺美、风光美和人文美,并及时开展修复工程。通过做好古道周边绿化和环境整治工作,杜绝“脏、乱、差”;建设好古道周边的基础配套设施,方便游客游玩,拉动地方经济。目前,修复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前期修复工作顺利进行,古道风采恢复指日可待。莲都区将以古道修复为切入点,使栝苍古道成为“林业+旅游”的亮点,成为森林旅游的样板工程。
创建好自然保护区。莲都区峰源乡筹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区域地处洞宫山脉东段南麓,是我国武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第二大水库——滩坑水库重要的汇水区,生态区位非常重要。拟建设总面积7.5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7.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6%。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3.2%,区内分布有珍稀濒危及保护植物11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6种。记录蛙类25种,占全省种类数的64.1%,是浙江蛙类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并在此发现了两个蛙类新种,具有较高的保护、科研和社会价值。目前,省政府已批复同意建立峰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确定保护区为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华斑羚、蛙类新种、九龙山榧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建成后,不但将成为莲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金名片”。
猕猴峡彩色森林
特色牌——进一步打开林旅融合通道
做好“文化品牌”。莲都区以林业特色产业为基础、森林文化为主线、森林休闲养生为重点,以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森林村庄、古村落、自然生态村落等为依托,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经典产业,以农户、家庭林场、工商业主等为经营主体,建设融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一体,提供吃、住、游、购等服务要素的生态友好型观光休闲森林人家集聚区。2016年,建成莲都区首批省级森林人家特色村2个,建成林业体验园1个;建成莲都区首家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1个。积极培育示范性林业主体,创建示范合作社1家,示范家庭农场7家,生态精品农产品3个,培育2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和4个家庭农场为莲都区示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工作,助推全域旅游,新培育农转旅生产经营主体5家,转化农产品旅游地商品5个,旅游地商品销售收入达到2200万元。
打造“美丽乡村”。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把村庄绿化作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点工作,把村庄改善作为改善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在建设过程中,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对村庄绿化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开展通道绿化、村镇公益性绿化造林、珍贵树种造林、闲置地植绿等多种形式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引导农户房前屋后植树植绿,推动城乡绿化美化活动;以送苗下乡的形式引导鼓励村庄绿化连线成片推进,形成了一大批绿化特色明显、生态效益良好的森林村庄。2016年,建成省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森林村庄1个,市级绿化示范村3个。累计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森林村庄9个,市级绿化示范村47个。加快推动农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打开“特色通道”。莲都区紧密结合“旅游+”建设森林通道,以美丽通道景观推动旅游业发展。2016年,总投资1086万元,对丽水城区通往“古堰画乡”景区的3条通景公路实施绿化景观改造,建设路段总长18.8公里,总绿化面积约16万平方米。3条通景公路分别定位为“香道”“彩道”和“绿道”,其中53省道南山至大港头为“香道”,共栽植丹桂600余株,搭配银杏、杨梅、枇杷等乡土树种,香溢四季。新50省道联城段定位为“彩道”,栽植红豆树、黄山栾树、香樟、银杏、枫香、无患子等彩色珍贵树种,搭配晚樱、紫薇、木芙蓉、红枫、茶花等,一年四季花开不断,色彩缤纷。老50省道碧湖至堰头村定位为“绿道”,栽植雷竹2.2万余株,搭配枇杷、香泡等常绿经济树种,生态与经济并重,绿意盎然。投入资金300万元,建设港周线,实施总里程14.6公里,全线增加银杏、金桂、红枫等多色植物,增加重要景观节点6处。2016年,港周线入选“浙江省最美绿化通道”中的“浙江十大最美绿化县道”。另有金丽温高速莲都段入选“浙江十大最美绿化高速”,丽水市富岭连接线迎宾大道(少微山口—丽水南收费站)入选“浙江十大最美入城大道”,别具特色的森林通道景观促进旅游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