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锡兰:老女排精神支撑我面对一切困难

2017-06-15

北广人物 2017年21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瑞士

杨锡兰:老女排精神支撑我面对一切困难

杨锡兰是中国女排“四连冠”核心人物,1988 年退役后她远走异国他乡。此后 20 多年,杨锡兰消失在国人视线中。今年一幅杨锡兰身穿联合国安保制服的照片,将这位女排名将拉回公众视野。

杨锡兰是中国女排“四连冠”核心人物,1986 年女排世锦赛最有价值球员。在中国女排丰碑史上,她的成就仅次于郎平。然而,1988年中国女排兵败汉城奥运会后,身为中国女排队长的她退役远走异国他乡。此后 20 多年,杨锡兰消失在国人视线中。2017年 1 月19 日,一幅杨锡兰身穿联合国安保制服的照片,将这位女排名将拉回公众视野。当年的英雄人物成了联合国“保安”,这么多年她在异国他乡是如何打拼的?她的家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近这位昔日女排名将的跌宕人生……

汉城奥运会后远走他乡

记: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国女排失利,当年您作为中国女排队长,承受的压力很大,这也是您远走他乡的原因吧?

杨:当时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成绩激励了无数国人,很多人都有一种女排情结,他们对中国女排寄予极高的期望。中国女排汉城(今首尔)失利,结束了人们心中五连冠的神话,也是一代女排队员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作为中国女排队长,我也很痛苦,才想出国远走他乡。

记:您定居瑞士后还关注中国女排吗?您与当年的队友有没有交流?

杨:老女排精神已深深植入我的心里,虽然因为它受到过委屈,但骨子里的那份挚爱谁也夺不走。我定居瑞士时,网络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当地很少直播排球赛事,一些重大的排球国际赛事根本看不到。不过从 1984年开始,瑞士蒙特勒体育馆每年都要举办瑞士国际女排精英赛。我退役后,中国女排来瑞士打比赛时,再忙我都要前往助威,和昔日老队友见见。以前国家队的队友杨晓君定居德国,每年瑞士举行女排精英赛的时候她都会赶过来,我俩借此机会见一面,吃顿饭,聊聊彼此的状况。陈忠和当年是中国女排的陪练,陪着我们摸爬滚打多年,那种感情没的说。陈忠和带国家队来瑞士打比赛,再忙我也会赶过去,有时还带着家人,我们大多是聊排球之外的东西。

记:这些年您经常回家乡吗?您认为现在中国女排的水平与当年比怎么样?

杨:祖国、家乡就是我的根,每隔两三年我就要回来一次。有一年,我还回老家天津参加“中国排协慧翔杯”女排元老排球赛。每次回家,我都感叹“回家的感觉真好”。中国这些年发展得非常快,天津也是这样,祖国繁荣富强,海外游子才能挺直腰杆。这是定居海外的华人体会最深的。

在联合国做“保安”

记:据说您能讲四个国家的语言,您是如何做到的?

杨:到国外定居,必须要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这样才能融入当地生活。来瑞士后,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语言方面。瑞士通用的语言有四种: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语。在瑞士使用最为广泛的是德语,当然,因为瑞士移民多,说英语的也不少。到瑞士后,我给自己定了目标,半年内要达到用德语、法语和别人交流的水平。为了尽早过语言关,我寻找一切机会和人交流。比我早几年定居瑞士的华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朋友,都是我学语言的老师。同时学几种语言容易混淆,尤其是法语的发音比较难,我随身揣个小本子,经常记些日常用语。尽管当初学得很艰难,但有老女排的精神支撑,我可以面对一切困难。

记:国内媒体报道您在联合国做“保安”,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您是如何得到这份工作的?

杨:我在做联合国安全系统安全保卫方面的工作,也算是保安吧。我的具体工作是负责监控系统的调控及接听世界各国的电话。这份工作要求有极强的责任心,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从排球教练位置上下来后,我回家生孩子,等女儿、儿子稍大些,我觉得不能把家里的担子都让丈夫一个人担着,得出去工作帮他分担一下。通过朋友介绍,得知联合国安全系统招聘安保人员,我鼓足勇气前去应聘。面试官让我用几种语言讲一讲应聘这份工作的优势,我自信地说:“虽然我年龄较大,但这个年龄的人更有责任心。我当过多年运动员,反应比较敏捷。我在瑞士定居,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便于开展工作。另外,我是个女人,做事认真严谨……”我一口气说出自己身上的多个优势,打动了负责招聘的面试官。上岗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获得了各方面的信任,担任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这里参加会议,我都要为他们保驾护航

幸福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记:您和老公十分恩爱,当年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杨:我老公张建国是陕西人,当年是陕西男篮主力后卫。他退役后,在西安体育学院深造,毕业后分配到国家体委工作。当时在国家体委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尽量帮助篮球和排球运动员牵线找对象。尽管牵线的成功率不高,但我和他见了一面就成了。我觉得他身上有着陕西人的憨厚稳重,而且多才多艺。我俩彼此挺满意,此后经常约会。我是天津人,爱说爱笑,他话不多,成了我最忠实的听众。有时我遇到解不开的疙瘩,他还帮我开解。我俩处了几年,感情越来越深,就走到了一起。

记:您老公从事什么工作?在异国他乡你们有没有自己的交际圈?

杨:他在瑞士一所私立中学当体育老师。瑞士虽然经济发达,但生活节奏相对轻松。平时我们和邻居来往较多,邻居来自世界各地,都很友善。我性格开朗,善于和人打交道。别人有了困难,我和老公都喜欢伸手帮一把。因此,邻居们都喜欢和我们交往。每年圣诞节,我们还在家里搞个派对,把邻居们邀请过来乐一乐。每到中国的农历新年,邻居们都主动过来给我们送上祝福,我和老公会下厨做些中国菜招待他们。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邻居们对学中文的兴趣越来越浓,经常找我练习中文。有时,中国驻瑞士使馆新年开团拜会,也会邀请我们过去。那时能见到定居瑞士的很多华人华侨,大家一起庆祝新年。这个时候,我们更能体会到祖国在我们心中的分量。

记:您的两个孩子都长大成才了吧?想不想让他们从事体育运动?

杨:我女儿今年 24 岁,目前在英国读书,儿子22岁,也在读大学。两个孩子中学时都在我老公任教的私立学校读书,都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女儿除了中文外,还能说四种语言。很多人都问我,以后会不会让孩子打排球,我的回答是,除非他们特别喜欢,否则我不会强迫他们做什么。从我和老公的自身体验来讲,除了体育,人还要有能自立的资本。现在国内很多运动员退役后生活艰难,就是因为除了体育外,没有其他技能。我觉得一个人能自立于社会,不能仅具备一项专长,还要做复合型人才。毕竟运动员退役后靠体制生存的人少而又少。在国外,搞体育运动的很多都是兼职,有自己的主业,工作之余,发展自己的爱好,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立足于社会。

据《妇女生活》整理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瑞士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壮哉,女排精神!
瑞士镇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