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杯,先干为敬
2017-06-15李雪源
李雪源
这一杯,先干为敬
李雪源
想要写酒,既不是因为它可以让愁苦之人借酒浇愁,也不是因为它可以将独乐乐变成众乐乐,而是因为从小对于酒的反感与厌恶。很抱歉,酒是我的宿敌,我曾与它斗争多年。
从记事开始,家里的争吵就与酒有关。原因很简单,父亲嗜酒,而母亲与我就成了父亲酒精作用下的“假想敌”。父亲是个好人,好男人,前提是别沾酒,一旦举杯,逢酒必醉,酒后的父亲便是另一个人。想要让父亲远离酒精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让他远离工作和朋友。父亲是个好客之人,母亲是南方人,厨艺了得,于是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单位同事、朋友成了家里的座上客。他们一般会以母亲“久负盛名”的厨艺为名,与父亲一道,有酒有肉,觥筹交错。母亲要照顾我的起居食宿,还要招呼客人,次数多了自然抱怨,酒后的父亲不理解,还没等客人走远,桌上的残羹冷炙便成了家庭冲突的“武器”。说来想笑,那时家里的墙壁总是挂满了彩色挂历和明星肖像,客人以为这家人还挺时髦,还追星,只有我们仨知道,挂历后面是擦不掉的菜汤。
小时候,每当父母吵架,我除了躲在房间里捂着耳朵之外,至多也就瑟瑟发抖地站在一旁带着哭腔喁喁。稍大一点,有一定的话语权之后,我与酒的抗争才正式拉开序幕。我曾经壮着胆子走向饭桌劝说“客人们”适时离开,也曾私底下偷偷把酒瓶里的酒换掉,甚至“以身试法”与大人们抢酒喝,但孩子终究是孩子,“客人们”每次都是酒足饭饱心满意足的回家去了,丢下一片狼藉和一个即将吹响号角的“战场”。一次聚会过后,父亲、母亲和我,都是精疲力竭。与酒的纠葛,使得我的志向因此进行了多次的调整,开始想要通过某种力量关停所有的酒厂让世界无酒,后来又想咒骂父亲的朋友把他们全都气走。最后,找到家庭不和睦的根本原因在于父亲其实是嗜酒,于是想做一个医生,把父亲嗜酒的毛病治好。在国外,有类似于社团的组织叫“戒酒互助会”,就是一群有嗜酒问题的人定期聚在一起进行的集会,即便是陌生人,大家也可以坐下来进行互相监督和自我反省,直至完全戒掉酒瘾。父亲没有机会加入类似的小组,只能在家庭成员内进行批评和监督,可惜的是,保证书写得再多也敌不过所谓“朋友”的一个饭局电话。我一度绝望,听着母亲的叹息之声却无能为力,父亲老了就好了吧,我盼望着自己长大,盼望着时间带给父亲一些改变。
很显然,时间成全了我,也给了我答案。父亲老了,体检报告好几项超标:脂肪肝、胃溃疡、糖尿病,与酒有关的慢性病都找来了,就连以前咬过酒瓶盖的牙齿也不再坚硬。父亲不爱喝酒了,并不是因为那些健康指标,而是真的、就这么不爱喝酒了。因为酒后失态,我怨恨父亲带给我童年那么多关于酒的仇恨,可是,当我书写童年回忆的时候却怎么也恨不起来。在我心底,早已原谅父亲,那只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一时贪玩,忘了家庭还有一份责任要担。父亲不喝酒了,我高兴不起来,这一天不是我心心念念期盼已久的吗?相反,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想看到,父亲笑着,眼圈红红,步履摇晃,拉着我的手说:“我饿了,快去让你妈给我煮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