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活泼学文言
2017-06-14林碧玉
林碧玉
【摘要】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爱”上文言文,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 生动 活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42-02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课文篇数的三分之一。但是舒缓的文言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似乎有些不合拍,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又使很多文字变得晦涩难懂,再加上索然无味的教学,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如何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如新课标所要求的那样:“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改革的重点在课堂,若让文言文教学课堂情趣盎然,令学生想学、乐学,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下面笔者谈谈几种粗浅的做法:
一、反复诵读法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将朗读进行到底。 “三分文章七分读”。十二三岁的孩子喜欢读、喜欢背,我们何乐而不为呢?许多篇文言文相对较浅显,可以以读代讲。比如《木兰诗》一课,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课文注解比较详细,诗歌语言生动质朴,朗朗上口,学生通过自学,大致能疏通文意,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木兰时而忧愁,时而繁忙,时而思亲柔肠,时而飒爽征战……又加上多媒体展示插图:木兰纺织图、木兰从军图、木兰征战图、木兰还乡图,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文意,喜欢上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并能说出一堆喜欢的理由,还当堂成诵。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增趣法
故事本身就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初中学生还很喜欢听故事,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实际,适时地讲些故事、寓言、典故、取材原型等,给文言课堂增趣。这些故事有时可在新课导入时讲,比如在《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介绍时,插入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恩恩怨怨的往事,了解他被贬黄州的原因,这些故事既唤起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欲望,又有助于理解课文。有些故事可在新课上完后进行拓展,比如上完《咏雪》之后问学生:谢道韫小时候这样有文采,长大后风度又如何呢?此时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出示《世说新语》、《晋书》中涉及谢道韫的段落,指导学生理解,既让他们增长了知识,又满足了好奇心。
三、 触类旁通法
在学生揣摩一些文言实词,词性活用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触类旁通。比如“念无以为乐者”中的“念”何意呢?联系“想念”一词,念即想之意;《狼》一课中的“顾”、“瞑、”“暇”等字,可联系成语“左顾右盼”“死不瞑目”、“应接不暇”、等成语来理解;《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名词活用做状语)的用法可联系成语“狼吞虎咽”“蚕食鲸吞”等来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动用法)可联系时尚词语“美容”、“瘦身”等来理解……抛开晦涩的语法知识讲解灌输,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从生活中语言运用实际出发,触类旁通,理解了这些知识,并能运用。
四、学科迁移法
在文言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文言文的某些语法结构与英语的语法结构颇为相似,比如判断句式、省略句式、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最突出的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须前置。比如疑问句中 “何、孰、安、焉、胡”都前置到句首,这与英语中特殊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what 、who、 how、 where、 why” 须置句首一样。我把这一发现告诉学生,并于课堂上与学生们找例句加以印证。学生们惊讶于英语单词从语文老师口中说出,更惊讶于文言文竟与英语有相似之处,当然,在惊讶好奇中也牢牢记住相关的知识。
五、日积月累法
《新课标》第四学段阅读文言文的要求里提到“注重积累”。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我要求学生准备了一本活页资料卡片,随教学进度逐渐积累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多种用法,意义,并各有例句,还注明出处;还有归纳同义词;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积累出自學过的文言文的成语、名言警句……学完一单元之后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积累成果,并能加以运用。
六、学以致用法
学习、积累的目的就是运用。学完一篇文言文,有时我会选取文中的一些重点生词让学生口头造几个句子;有时我会选取一段与课文相关联的浅易课外文言文让学生阅读赏析;有时让学生试着仿写一小段浅易的文言文,比如教完《陋室铭》后,让学生欣赏一篇仿铭新作《教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心里云:混张文凭。要求学生也来仿写自己的居室。学生们跃跃欲试。
总之,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学习,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使学生“爱”上文言文,品出古代文学经典的“醇香”。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与研究》
[3]《中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