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研究
2017-06-14胡晓娜
胡晓娜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神经科学,是以身体为解释核心的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试图运用具身认知理论的系统观和方法论来为当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薄弱提供指导,通过具身认知的实践,让大学生更多调动积极情绪,激发情绪体验。
【关键词】认知神经科学 具身认知 大学生 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06-01
一、概念与理论
1.具身认知的概念
莱科夫和约翰逊最早提出具身认知的概念,并指出认知与身体、人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活动有关。叶浩生指出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具身认知加以理解: 第一,认知过程的进行受到身体状态的直接影响。第二,身体与大脑的特殊通道感觉——运动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第三,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1]
2.情绪具身观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也为情绪管理研究开启了新的视角。在心理学认知领域,以具身情绪实例论证的方法李荣荣等人将具身理论运用到情绪的研究中,开启了具身情绪研究的新视角。20世纪90年代初,Gallese和Rizzolatti等人发现了猴脑F5区存在镜像神经元。情绪产生、体验和认知活动受到生物神经系统重要影响,从神经机制层面研究者能更深层次去理解人类的社会认知活动,架起了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绪的桥梁。
二、具身认知理论下大学生情绪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忽视情绪智力的培养
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忽视情绪管理和培养情绪智力。当前阻碍情绪管理的是学生不能很清楚的认识到情绪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但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能采取适当的途径和方式让他们认识和学习情绪方面的知识,改善情绪状态。目前,在高校情绪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忽视情绪管理、辅导员对大学生情绪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进行有效引导、学生在受挫、产生沮丧情绪时较少向心理咨询老师求助,对其缺乏信任等问题。当前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却局限在辅导员、心理咨询、学校活动等方面,而且这些方面也存在各种弊端,还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情绪需求,尤其是辅导员在情绪管理中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实践环节较薄弱
情绪管理教育中身体缺席,实践环节“身体回归”相当薄弱。身体是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与运作的基础扭结,是个体自我构建的本源,身体是活的。情绪管理教育传统实践是一种“灌输式”的书本教育,在具身情绪中“身体”参与欠缺,使情绪的认知、理解和体验中身体的不在场。在情绪管理的教育中,需要将身体从“隐身”变为“显身”,在有身体“在场”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
3.缺乏情境良性互动
高等教育的环境,应该重点关注与教育主体、客体及介体之間的交流,否则会造成客观上的“离身”。由此在认知过程中身体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脱离身体的教育对个体知识的获得造成阻碍,从而不利于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有效性。研究表明: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的学生有利于增加情绪管理教育效果,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像情绪和情感的发挥,在高等教育中营造积极情绪情境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校、社会、家庭的情绪体验环境,构建情绪管理教育情境性在当前社会文化环境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不仅要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出发,也要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合作,树立情绪管理教育的系统观,优化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
三、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培养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建议
1.引入“情绪体验”的教育内容
在高校教育内容中引入情绪体验,利用非理性因素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身体认知的方式,调整和改善大学生的情绪状态。第一,在高校教育中首先要重视并引入情绪管理教育内容。开设情绪管理教育课程,是帮助和加强情绪管理的认知、调控及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情绪管理课程是疏导大学生负向情绪困扰,增强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乃至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措施。[2]第二,在具身理论“体认”方式引导下,身体回归的情绪管理教育内容要更加重视“体验”。传统情绪教育内容通过书本理论课程来让学生机械的学习情绪管理内涵、作用、意义和调节方法,然而具身认知下的情绪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情绪认知和情绪调节的基础知识,还包括积极良好和消极负面情绪的调控策略和心理实践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体验、表达和宣泄能力。
2.开展“身体”参与的情绪教育实践
“身体”是教育的承受者,身体参与使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实践过程得以实现。在现实教育困境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希望“身体”参与具身情绪管理实践、活动和具身的策略学习;另一方面则是当前教育中对“身体”避重就轻。“身体”是教育实践组织与建构的意义扭结,从学校教育时空的制度化运作、纪律的最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到知识的内化、个性的养成、品德的培养、自我的建构等,都离不开身体。[3]因此,试图让身体回归、实践活动身体参与展开来增强的情绪管理教育有效性。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例如:“三下乡”为主题的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深入社区、农村山区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奉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开展价值观和理想的辩论会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辩论与讨论中正向良好的情绪和紧凑团结的团队合作氛围中,形成积极情绪与正确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
3.学会合理自我认知,掌握情绪调节策略
在合理的认知模式之上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情绪产生与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合理的自我认知对情绪产生进行归因分析,才能调节和疏导情绪中“对症下药”,远离负面情绪困扰。不仅如此,掌握情绪调节策略也能高效的调节负面情绪。学生应该进行自我教育,利用具身思维,合理认知自我。在归因情绪产生时,应首先进行合理的个人归因。
作为学生要掌握好具身的情绪管理策略。“体认”的认知方式更能提升情绪管理教育有效性。学生也有必要学习情绪管理的具体策略,如:肌肉放松调节法。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放松舒服的状态下,能够起到减缓负面的情绪的作用。情绪具身观也指出情绪的心理活动与身体的生理唤醒对情绪起到影响;行动转移法,开发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活动,通过改变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带来行为举止、情感态度等一系列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李其维.认知神经科学对心理学的研究贡献——主要来自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要研究工作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07(1):46-55.
[2]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1306-1327.
[3]蔡丹,李其维.简评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的智力观[J].心理学探新,2009(6):23-27.
[4]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5):705-710.
[5]叶浩生.身心二元论的困境与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J].心理科学,2011(4):999-1005.
[6]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5)2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