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美”原则下《静夜思》的三译本对比赏析

2017-06-14李文鹏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0期

【摘要】诗歌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众多经典的诗歌也是家喻户晓。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评价英译诗歌“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原则是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本文以“三美”原则为理论基础,以李白的《静夜思》三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译本对比来分析“音美” “形美” “意美”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音美 形美 意美 译本对比赏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92-02

一、引言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作为其典型的代表,因其题材丰富、结构工整、文字简练、音律和谐而经久不衰。唐诗往往托物言志,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态度。因此,唐诗英译在译界也颇受关注。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对于英译唐诗的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李白的五言绝句《静夜思》三个译本为例,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作为理论依据,通过译本对比,为读者展现英译唐诗之美。

二、“三美”原则简述

在英译诗歌翻译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许先生在1979年首次提出许氏翻译理论的本体论—“三美”论,即译作要从意、形、音三个方面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力求“意美”“音美” “形美”,做到“三美齐备” (许渊冲,1979)。所谓“意美”就是译诗应尽可能地展现原诗的意境美,尽可能做到像原诗一样去打动读者;“音美”要求译者在译诗中要尽可能保留原诗在韵律方面的特征,使译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形美”则要求译诗尽量保持原诗对仗工整,结构简练的结构特征。三者虽然从不同方面对诗歌翻译做出了要求,但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统一体,因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应尽量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

三、《静夜思》解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却抒发了诗人身处异乡时的思乡之情。诗中“疑” “举头” “低头”一系列动作也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全诗虽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叙述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诗人思念家乡的画面。

四、译本对比赏析

译文一

A Tranquil Night

A bed, I see a sli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许渊冲译)

译文二

No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

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 the same moo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my eyes fall again on the

splash of white,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翁显良译)

译文三

In the Quite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Tr. Witter Bynner)

1.意美

首先看题目的翻译,“静夜思”指在寂静的夜晚,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译文一和译文三翻译思路相同,都强调夜晚的寂静这一前提环境,只有身处如此寂静的夜晚才能唤起诗人的思乡之情。译文一和译文三分别使用“tranquil”和“quiet”来表达原诗中平静、安宁的环境,译文三还使用了介词“in”来强调诗人所处静夜这一状态,营造一个寂静的氛围。译文二则直奔主题,用“nostalgia”一词直接阐明乡愁的主题。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秋夜月光照在床前的地面上,诗人误以为是地面秋霜的场景。译文一言简意赅,用词精炼,用短短十二个词就将原文的意境再现读者眼前。译文二采用散文形式的描述性语言来进行描写,但并未将“明月光”直译出来,而是运用借代的修辞,将其意译为“a splash of white”,略显拖沓。同时,译文二用疑问句来表达原诗中的“疑”字,虽将原意译出,却破坏了译诗的音形美。译文三中“gleam”一词形象生动地将一束束月光照在地面上的画面表达出来,但美中不足的是同样使用了疑问句来表达诗人的“疑”,略显生硬而不自然。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诗人抬头望向夜空中的明月,低头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译文一中“looking up”和“bowing”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原文中“举头”“低头”对应,“bright” “homesickness” “drowned”也分别表现出月光的皎洁和诗人沉浸在思乡之苦中。译文二虽未将诗人“举头” “低头”一系列动作展现给读者,而是直接通过对眼神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其译诗也体现了原诗的精髓,基本上符合原诗的风格。译文三是自由诗,基本上保留了原诗的意境,“sinking”一词的运用极为到位,体现出诗人沉浸在自己的思乡之情中,久久不能自拔。

2.音美

音韵美不但能赋予译诗和谐的节奏感,还能使译诗读上去朗朗上口。译文一很好地体现了原诗的音美。译诗使用了脚韵,如“night” “light” “bright”和“ground” “drowned”以及行间韵“frost” “find”,此外还使用了头韵“see” “sliver”。辞格的灵活运用,使译诗读起来更富有层次感。译文二和译文三也都使用了行间韵,如译文二的“splash” “same” “scenes”和译文三的“foot” “frost” “found”。两译文虽不如译文一那样使用了大量的修辞,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诗的音韵美。

3.形美

译文一在“形美”方面做的较为完善,译文前两句字数与后两句字数均为十二个词,基本上保持了原诗的句子长短,能做到工整对仗。同时前两句的每句话均为七个音节,后两句每句话均为八个音节,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原詩的“形美”。译文二的描述性语言虽能将原诗的意境表达出来,却在句子结构上做的不够完美,长短句交错,参差不齐。译文三在处理句子音节方面也没有译文一那样精确,每个句子分别为十个、八个、十三个、十一个音节。

五、结语

“三美”原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诗歌翻译的评价标准,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意义。从“音” “形” “意”三方面的标准分析,译文一不但准确完整地传达了原诗的意境,而且在音韵和形式方面也把握的很到位。译文二、三能够再现原诗的意境美,但在“形美”和“音美”方面有些缺失。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春华.诗歌意象的认知概念化解读及其翻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4]许渊冲.《毛泽东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1979(1):30.

[5]许渊冲. 谈谈文学翻译问题[J].外国语.1994(2).

作者简介:

李文鹏(1990-),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国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