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要轻言“意动”

2017-06-14钱爱峰董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20期
关键词:省略

钱爱峰 董鸥

【摘要】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不过,目前在语言学界,尤其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有一种将意动用法泛化的倾向,特别是对活用的名词,动辄称为意动。本文试着从意动用法的核心属性出发,主张休要轻言“意动”。

【关键词】意动用法 活用 核心精神 意谓性 省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0-0054-01

“登泰山而小天下”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两句,都存在着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意动用法。只不过,前一句中的“小”是形容词意动,后一句中的“粪土”则是名词意动,发现和区分并不是难事。

不过,目前在语言学界,尤其是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有一种将意动用法泛化的倾向,特别是对活用的名词,动辄称为意动。

譬如,“吾从而师之”(《师说》)中的“师”,“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鄙”,“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中的“襟”和“带”,“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阿房宫赋》)中的“铛”“石”“块”“砾”,不少老师甚至语言学专家认为其中存在着名词意动现象。

对于名词的意动用法,王力和郭锡良两位先生作了完全相同的诠释:“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1]这也是我们判断名词意动用法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依据。

如果我们承认这一点,那就意味着承认意动用法强调意谓性而非行为性,通俗地講,就是属于内心看法而非实体行为。然而,“吾从而师之”,“师之”显然是在“跟从”之后,既然已经跟随其后,怎么可能只是满足于在心里视之为老师,而没有行拜师之实呢?弟子若如此,既不够好学,也有些不合逻辑。“越国以鄙远”,“鄙远”也显然在“越国”之后,既然好不容易越过了一个强大的邻国晋国,怎么可能只是在心里把远方的郑国视作边邑呢?秦国若如此,何以称强?何以霸得天下?秦穆公如果只是这般想想,“君知其难也”,这“难”又何从谈起呢?烛之武此言岂不是虚张声势吗?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那是楚怀王心在灭秦之前对各路诸侯许下的诺言,如果诸侯在九死一生之后,只能换得怀王在心里将他视作“关中王”的待遇,这种许诺还有什么诱惑可言呢?如果不是有“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实际好处,项羽还会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一以当十”吗?刘邦还会“遣将守关”强当出头鸟以致鸿门宴上身赴险境吗?将此句中的“王”当做意动,不只是语法问题,简直是将项羽、刘邦等天下诸侯视作给个糖果就开心的幼稚孩童,岂不荒唐?

“襟三江而带五湖”,将“襟”和“带”视作意动更为荒谬。因为无论“襟三江”还是“带五湖”,主体都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并非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它只有在客观上与“三江”和“五湖”发生关联的可能性,却不具备“把宾语(‘三江和‘五湖)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襟‘带)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主观能力。

其实这些例子只要仔细思量,就会发现意动说都难以成立。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抓住意动的核心精神,那就是意谓性,并且做到审慎翻译。

“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书生意气”的表现。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少年,确实是在心中将当年的“万户侯”即反动军阀视如粪土,倒没有真在行动上使之成为粪土,这就是有意谓性而无行为性,与“吾从而师之”“越国以鄙远”“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襟三江而带五湖”等都有本质的区别。

也许有人以为,行动后于思想,有了思想未必就有行动,而有了行动就必然存有思想,只要动作的主体是人就成了。譬如“吾从而师之”,虽有了拜师之实,但同时心中也有视之为师之意,因而视之意动也未为不可。这种观点强词夺理混淆视听,关键的问题就是转移语义的重心,甚至掩盖行为的实际存在。视之为“师”,视之为“鄙”,视之为“王”,都是如此。

当名词意动现象真正出现时,我们常把意动词A翻译成“把……当作A”,这已经成为名词意动的最明显标志。当一些名词被我们轻易地套上“把……当作……”的格式,意动的判断也就顺理成章了。这就提醒我们,当一个名词后出现宾语时,除了意动,还有其他多种可能,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即便如《古文鉴赏大辞典》那样将“襟三江”解释作“以三江为衣襟”,“带五湖”翻译成“以五湖为衣带”[2],但“以……为……”也不见得就是意动的标志。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和“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两句中,就都存在着“以……为……”结构,但它们显然都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这种“以……为……”“表示行动上把什么怎么样”[3],以区别于“主观上把什么怎么样”,这种区分或许也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显然强调的是思想而非行动,古人将它释为“视鼎如铛、玉如石、金如块、珠如砾”[4],今人则翻译成“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沙石”,这些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其中就存在着四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果出现在杜牧文章中的是“铛鼎石玉,块金砾珠”,意动说想必没人怀疑。因为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意动词总是出现在它的宾语之前,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可是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固执坚持意动说,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这里存在的应该是省略现象,八个字中省略了四个“以……为……”而已。在古代诗文中,类似的省略还有很多,诸如“镜花水月”“车水马龙”“瓮牖绳枢”“蕙心纨质”“梅妻鹤子”,甚至包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省略的文字各不相同,如果不承认省略,而在活用中绕圈子,不知我们将如何才能一一自圆其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现代人解读古代汉语中的活用,难免带有一点臆断的成分,名词意动与否,有时相当分明,有时却在两可之间。怎么办呢?记住郭锡良先生的一句话,“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不太常见”[5],当我们犯嘀咕时,休要轻言“意动”,或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2]《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

[3]《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

[4]《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5]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省略
“省略”讲解与训练
省略
《雷雨》会话主语省略类型和特点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
高考英语试题中的十大省略现象剖析
不定式省略to的十种情况
省略与替代的学习要点
省略
省略
浅析英语中的省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