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7-06-14赵晓斌
赵晓斌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图片 体验 探究 激发兴趣 发现 有效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52-01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对历史的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通过体验和探究,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遥远的历史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与之交流的对象,才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表象。在体验和探究的過程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种想象要有依据,与历史相关的各类图片(人物图片、地图、文物图片、相关图表等)无疑是想象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包含的信息直观、生动、真实、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过去的事”产生兴趣和热情,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效利用图片也是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同时也符合中学生的认识特点,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图片的几点心得。
一、利用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片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在学习中古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课时,我就充分利用了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到一个民族,我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各民族的位置,并注明该民族的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民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这幅图既增进了师生互动,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收到了良好的知识记忆效果。
二、利用图片开展发现、探究学习
历史图片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探究学习”的理论,我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具有发现、探究色彩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
在学习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时,我除了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图片外,还通过多媒体增加了“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与各国使节合影”的图片,并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该图片的研究兴趣,确定发现、探究的切入点和观察图片的信息范围。我设计了具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1.找出图片中的袁世凯。2.袁世凯的表情如何?3.各国使节的神态怎样?学生进行不定向的观察,兴趣很高,并踊跃发言。在学生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定向观察,目的在于从图片中寻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信息,“袁世凯什么时候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为什么能够当上临时大总统?”。学生的回答极富想象力,语言表达生动、有趣,我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加以肯定并做了适当的点拨。最后我请学生思考“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对辛亥革命来说意味什么?袁世凯与各国使节的合影图说明了什么?”这样逐一呈现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发言。
在发现、探究的过程中,我始终“摆正位置”,只是在发挥组织、引导、参与的作用,使得教学过程的整体编排自然流畅,学习氛围轻松愉悦。由于我提问、追问、做总结的语言适合高中学生的认识特点,表述具体,并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留出了思维活动的空间和表达的时间,而且适时补充了便于学生发现、探究的背景性材料,所以学生的发现、探究也落到了实处。在探究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得出如下结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尽管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以,从根本上说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主观与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是指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客观方面是指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这样,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在复习课中有效运用教材插图
在复习课中使用教材中的重点插图,可以起到穿针引线、举一反三的作用,能让学生围绕重点插图前推后延,回顾所学历史知识,进行相关联系。在进行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复习时,利用“遵义会议会址”一图可以设置以下问题: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各是什么?遵义会议后红军如何胜利进军的(配合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长征胜利的意义是什么?围绕图片我提出一些跨度更大的问题,如蒋介石为什么要对根据地发动五次大规模的“围剿”?蒋介石全力“围剿”中共和红军时,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地侵略中国的?面对日本侵略,国共两党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许多历史事件之间有紧密联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我们用心、尽心、认真研究教学资源,有意识地运用课本中插图培养、锻炼学生的这种触类旁通,纵横连贯的能力,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