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
2017-06-14王海臣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了“七个着力”的明确要求,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开启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三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始终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刻领会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多次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和动员部署,全市上下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与津冀两省市的协同联动,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委、市政府专门设立了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9个专项小组,制定实施了系列落实文件,形成了“当年有重点项目、近期有工作要点、中期有五年规划、远期有贯彻意见”的一揽子推进体系,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务实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积极开展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和试点示范,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亲自指导、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它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既是思想理论,又是科学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为首都实现轻盈地腾飞指明了方向,开启了北京前所未有的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2017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决胜之年。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要阐述的精神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方向,坚持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对于纵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向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常学常新 总书记重要讲话充满哲学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用平实的话语娓娓道来,饱含对北京的浓浓深情,对首都的发展寄予厚望,可谓情之深、关之切。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考,怎样对北京进行治理?怎样建立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如果其他省会城市或特大城市都按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也会患上“城市病”。因此,必须下决心动手治理,不要把难题留给后人。
从墨西哥城、孟买、德里、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加尔各答这些城市的发展,到北京面临的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问题,特别是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从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到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过犹不及;从大禹治水疏堵结合,到北京产业布局和发展必须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从身份尴尬、情感漂泊的“蚁族”“北漂”,到长时间、大面积的雾霾;从民有所呼、我之所应,到如果采取毫不作为的态度,任其自由发展,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对所有人都不负责;从光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不行了,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已经不灵了,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已经不足了,到三地要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进行顶层设计等等。总之,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需要与北京发展对接。解决好北京的问题,必须将北京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后应该是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想博大精深,充满了哲学智慧,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是实践论与认识论的现实演绎,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结合,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确立了目标、明确了重点、勾画了蓝图。郭金龙书记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指出,習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洞若观火,为我们做好新时期的首都工作指明方向,是履行好首都职责的根本指针。他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在首都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保护古都风貌、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维护首都安全稳定等10个方面提高新认识,以更高标准、更大尺度,在更深层次上思考谋划首都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协同发展大局、服务协同发展大局,在推动协同发展中起好带头示范作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力求取得更大成效。
知行合一 坚定有序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发展最突出的是北京人口多,城市功能也越来越多。所以,北京必须明确人口控制的目标,适度疏解北京的城市功能。北京地域空间有限、资源有限,在北京1.64万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解决“大城市病”没有出路。要始终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牛鼻子”和主要矛盾,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
三年来,我们坚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坚持疏控并举、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倒逼机制,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平台,坚持功能疏解、产业转移和人口调控统筹推进,痛下决心做大外科手术,切实推进调整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按照产业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相一致、相协调的要求,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目录实施以来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4万件。聚焦四类优先疏解领域推动调整疏解,制定完成了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和事业性服务机构分领域疏解方案,每年聚焦推动一批有共识、看得准、能见效的疏解项目,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三年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350家。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等新校区加快建设,累计疏解学生1.6万名。天坛医院新院、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从北京自身来说,疏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疏解就是做城市功能的“加减法”。城市功能做“减法”,是为了给发展势能做“加法”,舍弃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功能和产业,缓解现阶段首都核心功能供给不足的压力,通过“腾笼换鸟”“脱胎换骨”,更好地履行好首都职责,更好地做好“四个服务”,更多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市政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调结构、转方式,就是腾笼换鸟,就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就是改善人居环境,就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的突出矛盾,就是更好地履行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责。“七个就是”进一步凝聚了共识,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市上下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主要矛盾,并处理好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承接等关系,努力在疏解中实现更好发展。
矢志践行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
不负使命,主动作为。京津冀地区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梯次性、互补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备区域合作的良好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赋予了北京“一核”的使命,北京就要自觉担负起更大使命,主动加强与津冀多方联动,主动打破行政壁垒、主动扩大开放、主动外溢创新要素、主动推介产业项目、主动共享公共资源,发挥北京核心、展现北京决心。主动作为要突出一个“快”字,决不能有等一等、看一看、放一放的心态,看准的事情马上就办、办就办好。今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场攻坚战,北京市通过全面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落实好非首都功能分领域疏解方案,主动调查研究,摸清吃透情况,做实基础工作,探索创新一些好的办法,保证疏解工作按照既定时间和方案坚定有序地向前推进。
破解难题,勇于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大事也是难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不断总结和把握规律。疏解是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要遵循疏解规律,把握节奏,加强央地协同,市与区、区与区配合,协调好利益关系,使疏解工作有序有效。在三个率先突破领域方面,要将区域交通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点,完善三省市对接机制,加強政企联动,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一件新事,需要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探索出新机制、新办法、新路径,为协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改革要突出人民至上、强调创新驱动、注重可持续发展。现阶段,要从立柱架梁开始做起,建机制、定政策;从实际出发,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先试先行,积极开展体制改革和试点示范,不断总结好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在推动协同发展特别是疏解项目时,要善谋善为、周密部署,务实而为,注重实效。抓项目要快,看准了就干,决定了就办,专人负责、一抓到底。抓改革要实,抓关键、抓要害,真正抓在点子上,推动改革落地见效。要遵循产业生态内生机理,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度。发挥产业政策的纽带作用,落实宏观政策、联动社会政策,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在推动工作的过程中,会触及到个别地区或部门单位的现实利益,也可能出现困难甚至阻力,我们一定要化阻力为工作动力,坚持不懈予以推进。
(作者:王海臣,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 / 宋明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