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的学生励志教育—以宁职院为例
2017-06-14魏雷高岚
魏雷+ 高岚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目前高职院校的励志教育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课程当中,仅这些是不够的。“高职院校的校长更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由于高职学生大都是高考体制下的失败者,在他们入学后,学校总是用励志教育等各种办法去消除学生的失败者心理。”[2]
宁职院在资助工作中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具体如下:
一、第二课堂
如果把第一课堂理解为教室教学、实验室、实训、实习指导等教学活动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可以理解为第一课堂之外的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的所有教学活动。第二课源于教材又不受限于教材,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拓宽了教学的时空范畴。思政工作者如果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个重要平台,不仅是学生磨练意志、砥砺品质的一个关键机遇,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3]
宁职院开设的第二课堂举不胜举,暂不讨论各个分院/系开设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坊之类,单举与思政工作的第二课堂就有很多,如班级特色化项目、寝室楼文化项目、户外拓展小狼队、素质银行、阳光报刊亭、非遗工作室、古钱币馆、宁职大讲堂、宁职有约、星光夜市、创业学院、成功大学、成功书吧、趣玩吧,等等,但最著名的且自成系统的第二课堂,是思源基金。
二、思源基金
提起第二課堂,必须单独提及宁职院的特色品牌项目——思源基金。它是在2007年6月,宁职院与宁波市北仑区慈善总会创新性地联合设立了自募自助式慈善助学基金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拓建了思源实践基地,包括思源超市、思源学堂、友爱小屋等子项目,还建设了思源广场以备举办各类学生活动。它是一门助学帮困、诚实守信、自强自立、感恩社会、爱心传递的德育精品课程。通过“思源基金”,不仅可以有效汇集学校师生及社会人士的爱心捐款,让宁职院的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社会的关爱、人间的真情;更推进全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他们自信、自立、自强、阳光、诚信、感恩的优秀品质。
三、网络阵营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提及了辅导员工作要“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宁职院思政工作者充分利用QQ、飞信、微博、微信等常见的网络媒介,对学生施加正能量,其效果远好于学院官网新闻栏。它们各有千秋,具体分析如下:
1.QQ。几乎每人都有QQ账号,因此宁职院也把QQ及QQ群作为首选手段。大到学院全体教师、学生VIP群,小到各班级群,还有如团委学生会群、班长团支书群、志愿者群、义工群、校内勤工助学群、校外兼职信息群、宁职思源群,等等。也可临时创建讨论组来补充。平均每个教师或学生都拥有几十个QQ群,所有消息都没有群转发的覆盖面广。老师通过群查找几乎能联系到任何一个学生,这为各类学生工作提供了便利基础。
2.微博。如果辅导员把所有的学生都加QQ好友,那他申请几个账号也不够。微博的最大优势在于无需互粉,且粉丝数量无上限。宁职院很多教师都注册了新浪微博,各个分院/系的学生社团也都有自己的官微,官微更适合发布学校正在进行或圆满结束的各类大型学生活动,让更多的学生甚至社会其它关注者都了解到宁职院的学生活动情况。只要充分把控好原帖的内容,其实微博转载传递正能量的威力要远比QQ群发强得多。
3.飞信。不太常见的网络工具却有其它软件无法替代的作用:信息能转化短信。一个移动手机号可以注册一个飞信号,且已经突破对联通、电信的屏障,再配合飞信邮箱短信功能,基本上只要老师想要发重要通知,对方不论用哪个网络运营商的号码、有无WiFi、是否包流量,都会收到短信。飞信的虽然传播力不如QQ或微博,却很适合思政工作者集中管理少部分学生群体,如学生会干事、或家庭经济特殊困难不想办理流量套餐的学生,它是非常有力的补充。
4.微信。微信是最新的也是发展最迅速的产品。它的普及率不逊于QQ,它的公众平台不需要互粉,宁职院充权衡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的优劣势,最终决定研发“宁职院企业号”,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有5大模块:通知中心、通讯录、教师中心/学生中心、后勤微服务、信息化服务。其中学生中心模块包含着学生申请助学金和思源基金等子模块,学生申请各类资助、辅导员审批,基本上可以做到无纸化办公。尤其在思源基金反哺子模块中,通过学生的捐赠活动,奉献爱心,增加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总结
第二课堂、思源基金、网络阵营,是宁职院学生工作的三大法宝,它们不仅能帮助思政工作理顺各类资助的事务性工作,更能在加强学生励志教育过程中发挥光与热。励志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单一的教学环节,还要“人人参与、实践育人”,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显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2] 黄达人.我们向高职院校学什么[N].中国青年报,2013-01-21(11).
[3] 蒋利平.高校第二课堂励志教育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基金项目:2015年宁波市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GXSZ15008
作者简介:
魏雷,男,辽宁锦州人,硕士研究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高岚,女,浙江绍兴人,本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有限公司,助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