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说“练”
——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的探究与实践
2017-06-14王春霞
王春霞
(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方桥小学 315500)
谈“文”说“练”
——小学语文随堂小练笔的探究与实践
王春霞
(宁波市奉化区江口街道方桥小学 315500)
课堂小练笔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习作教学的重要途径,更是架起阅读到独立习作的桥梁。准确定课堂小练笔的价值、有效把握练笔时机、找准练笔基点,在读写相依的“三招四式”中,挖掘文本内涵,开拓练笔空间,让有效的小练笔提升学生语感及语言表达水平,丰富学生的内心。
小练笔 设计 策略
语言技能的提高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的积累,而阅读正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重要途径,习作则是语言输出、情感喷发的有效环节。课堂小练笔伴随写话习作教学应运而生,因其随机性、灵活性、易于动笔的特点,能大大提高阅读教学中写得密度,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是阅读教学的有益补充,成为了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桥梁。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小练笔,能更好的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得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本套教材中的小练笔首次出现于三上册语文精读课文课后习题之中,作为第一学段写话教学与第二、三学段习作教学的一种过渡形式出现,继而随着学段习作目标的深化而逐年提高练笔要求。第二学段的练笔侧重于阅读文本中人文性的延伸,在充分学习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续写或者写写自己的感受,出现先说后写协作练笔形式;第三学段的练笔要求明显提高,练笔次数有多到少,要求由粗到细;练笔形态有课内延伸至课外,由感受转变为中心说、观点论;练笔设计更多地设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效结合。
寻找教材中的小练笔规律,设计系统性的课堂练笔要求,适当适度适时的增加课堂练笔次数,为独立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审视阅读教材,深化文本内涵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期间以练笔为延伸,会让阅读教学高效,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尤其面对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阅读方式的文章时,选择适宜的小练笔模式,更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用能力。
第一招:复杂化阅读,简单化练笔 人教版教学语文教材中,依据教学定位、目标以及阅读方式等的不同,将阅读教学分为精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两类。精读文章作为每一单元目标落实、学生能力发展的主导篇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目标,以六上册《少年闰土》为例,面对众多的教学目标,化繁为简,确定文章重点段落,发现语言特色,探究表达需求。文本第一自然段的画面多姿多彩、动静结合,构段顺序简单易学,同时也是对文章8-13自然段的回忆。挖掘这一文本特点,让学生学以致用,回忆文中提到的其它三件事情,用回忆的方式写下你脑海中的画面。学生读一篇好的文章,一次成功的仿写,既可以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还可以学到表达方法,经由仿写到创写,必能找到一条写好作文的捷径。
第二招:综合性阅读,关键性练笔。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尤其是叙事性作品,情节曲折,情感憎恶分明,结构新颖,描写细腻,找到一两处练笔并非难事。当面对说明性文章、议论文、诗歌、散文、应用文等,在小学阶段也仅仅是以大体把握,基本了解为主,练笔可以整合单元篇目,进行综合性主题解读、体裁特点分析,从而找到练笔的新契机。六下册第五单元“感受科学精神”为例,包括《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及《我最好的老师》四篇课文,其中《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小衔初的一篇议论文,虽然构段方式特点明显,但让学生仿写极具说服力的论据却有难度,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跨越百年美丽》中居里夫人的论据素材,让学生按发现-研究-成就的段式进行仿写。这一过程既是对段式的模仿,也是两篇文章中人物科学精神的升华,同时也是学生概括能力的一次训练,一举三得。关键性练笔往往能贯穿整单元的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
第三招:提示性阅读,点睛式练笔。提示性阅读是根据阅读需要补充相关信息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根据阅读理解需求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相关资料的收集、联系生活实际或者发挥想象等方式,达到对文本的正确、深入的理解。点睛式练笔就成为学生读懂教材的新任务,或批注是练笔、或补白练笔,为理解文本内涵而服务。《只有一个地球》中,“……本来……,但是,因为……不但……,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使用上述关联词,模仿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下生活中资源被破坏的现象及程度。点睛式练笔,小练笔的主题更为清晰,表达方向更为明确,容易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同时增强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
二、设计课堂练笔,获得表达积累
为了提高课堂小练笔的实效,就要进行准确的设计,要依据起点与学情的偏差,明确小练笔设计的目的性,在练笔过程中介入有效地指导防止设计游离文本,适时、准确的进行阅读教学中的练笔定位和设计。
第一式:把握教学内容,读中渗透。课堂小练笔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练笔必须要为教学服务,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要的,或者学生难以掌握之处,即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来设计练笔,让学生在实践操过程中去积累和提升。六下册朱自清的《匆匆》,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概和无奈。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如何让作者的所感所想引起学生的共鸣?于是,设计“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时,日子从。”这一提炼于教学内容之中,碰撞学生生活实际的练笔,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有“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前划过”“打开电脑玩游戏时,日子从键盘上无情的跳过”……样的小练笔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内化,也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
第二式:依据学生实际,口笔并用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教学个体,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们分层设计课堂小练笔,照顾到各个层面学习力的学生。《新型玻璃》一文中课后练笔中要求别人“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此次练笔的设计既是考察学生表达能力,也是考验学生的想象能力。打开学生思维匣子,让每一位学生觉得言之有物,才能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课堂交流就能让“无米之炊”的后进生有了想象的空间,动笔的素材,如“声控玻璃”“恒温玻璃”等。先说后写,口笔并用,为困难学生降低练笔难度,为其他学生打开创新之门,这样训练才是有效地,适合不同学情的学生。
第三式:结合教学目标,教练合一。课堂小练笔的设计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包括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要知道本册教材中每一单元,甚至每一课时的学生的能力侧重训练点,必须掌握的语言现象和知识内容。这些教师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偏离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过高,则会加大练笔的难度,让学生谈“练”色变,产生不会写,不愿写的消极念头;设计要求过低,就失去了练笔本身的价值,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梯度的发展。
人教版六上册第五组课文“走进鲁迅”,单元目标之一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解读单元中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一面》两篇文章分别对人物外貌描写尤其细致。先通过两篇文章教外貌描写,之后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帮助车夫”教学环节中,由“饱经风霜”一词的想象中写写车夫的外貌。由“扶”到“放”的方法与能力的教学目标达成就水到渠成了。以单元目标为导向,整体把握练笔的梯度,边教边练,以练促学,以学导练。
第四式:跟进多元评价,练评整合。课堂练笔作为课堂书面作业的一种形式,评价则是检查学生训练成效、考察学生能力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多元评价方式,关注每个学习者各自的优势,评优学生小练笔中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其习作动力,给其他学生以学习方法、语言表达上、写作能力上的借鉴。《穷人》一课的续写练笔,设计五星制评价模式,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各得一星,能运用环境描写加两星。练笔前给学生明确的评价取向,关注学生习作能力的差异性,提出练笔要求的导向性,让学生练有所依,写有所托。多元评价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评价理念,在边练边评中体验摸索成功的方法,感受收获成功的乐趣。
总之,教师在具体设计课堂小练笔的时候,应该广泛的学习和借鉴,依托文本,遵循练笔设计的原则,灵活地选择练笔的类型和练笔的时机,使课堂小练笔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习作教学积累素材、习得方法,成为阅读和习作的枢纽。当课堂练笔真正做到了科学、有效,就会对整个语文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G623.2
A
2095-3089(2017)18-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