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如何转变后进生
2017-06-14谢金玲
谢金玲
广西横县百合镇中心学校(本校)
【摘要】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后进生教育观,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爱”去关心每一位学生,更要多观察,多和学生沟通。
【关键词】乡村小学;后进生;沟通;转变
教师作为社会信任的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迥然不同于其他职业的责任,这份责任是无形的,又是巨大的,需要教师满怀着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来默默承担。班主任工作总是千头万绪,后进生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我在乡村小学任教十多年了,遇到的后进生也特别多。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各不相同,难免存在后进生。后进生,指班级中或思想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差,或品德与学习成绩都较差,缺点和问题较多的学生。
多年来,我发现大多数农村少年儿童由于家庭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的限制,接受正規的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他们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为吃穿住行四处奔波,更是无暇顾及对他们进行智力开发训练。这些都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心理的发展。因此,这些农村儿童在进入学校时,认知水平较为简单,表现在学习能力低、口头表达能力差,有的到了四年级还不能正确流利地读拼音写汉字,写字时书写的笔画顺序很不规范,连请假条也不会写,更别说完成一篇作文了,有时一篇作文连一个标点符号也没有,如此等等,举不胜举。这些问题很让班主任发愁。如何做好转变后进生的工作,做个快乐的班主任呢?这就要求班主任树立正确的后进生教育观,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取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做个快乐的引路人。下面我结合乡村小学教育工作的感受,谈谈从哪些方面做好转变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第一,树立正确的后进生教育观。后进生不是生来就后进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由内因与外因、主观与客观多种因素造成的。班主任不能因为后进生有较多的缺点和错误,或者在转变后进生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产生厌烦情绪,而应当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教育、帮助、关心和爱护后进生,要坚定教育的力量,坚信学生是可以改变的。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位学生,他在幼儿园的时候是出了名的“捣蛋王”,爱打小朋友,爱拉小女孩的辫子,爱偷小朋友的东西等。新学期的第一天,同学们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只有他迟迟没见。于是我给同学们发新书就上课。第一节课快下课时,他由母亲领着来到了教室门口,我高兴地把他叫进教室。他一进教室,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喊着:“老师,他是个坏孩子。”“老师,他在幼儿园常偷我们的东西,我们都不喜欢他。”这位学生听了,低着头,眼睛盯着脚尖不敢看同学们。我看见后,先示意同学们安静,然后说:“他改好了,我们班只收好孩子,不收坏孩子,因为他改好了,所以能来我们班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监督他。”接下来的一个月,他除了学习起步低了一点,其他的倒也没有什么,不像同学们说的有那么多缺点。就在我暗自庆幸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一位女同学的100元钱放在书包里不见了,这钱是用来买校服的,女同学急得哭了。我马上在班中进行调查,结果钱是他偷的,我把他带到办公室进行教育。他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很内疚地表示改过。但还没有过一个星期,他又偷了邻班同学的彩色笔。当时我很生气,真想放弃对他的教育,但又一想:不行,他是个学生,我是老师,我有责任要教育好他,帮助他改掉坏毛病。徐特立曾说过:“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带着这个坚定的信念,我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讲爱国故事、名人故事,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并多次进行家访,和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后来这位学生变好了,不再偷别人的东西,变得有礼貌了,学习也有了进步。这说明后进生是可以改变的。
第二,善于发现和利用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好的一面,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班主任要多接触他们,努力发掘蕴藏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表现出来的哪怕一丁点儿的好思想、好行为,都要紧抓不放,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给予后进生前进的动力。有些后进生天真活泼,心地纯洁,可以说是“乖学生”,但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特别是因为缺少智力开发方面的训练而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发展。因此,我在班里将学生组成“一帮一”学习小组,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做同桌,让他们自我激励,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活泼多样的知识竞赛,如看谁背书多、讲名人故事比赛、作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扬学生身上的优点。
第三,真诚地热爱、尊重和关心后进生。热爱、尊重和关心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让学生任何时候都不失去信心,任何时候都不感到自己一事无成。尤其是后进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用真诚的爱和无限的关怀去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去温暖经常受到斥责、讽刺、挖苦或歧视而冷却的心。小学生一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旦在某些地方比别人差,就会感到低人一等,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产生自卑感。后进生常常在学习方面较差,时间久了,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变得格外拘束,在集体场合害怕别人的注意,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的特长。教师应该真诚地关心后进生,帮助后进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信心。心理学认为,每个儿童均有威信动机和交往性动机,都希望获得父母、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我的做法是鼓励后进生多与人交往,在集体场合创造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课堂上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就让后进生来回答,以锻炼他们的胆量,多鼓励他们,以成功的滋味激起他们的求胜心理,迫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和对自身尊严和人格的维护心理,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后进生既有较重的自卑感,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很少受他人的暗示,但他们往往对别人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少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教授说:“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策略,要多表扬少批评,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尊重后进生的情感人格,不能因后进生成绩或其他方面差而看不起他们;否则,后进生就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既不利于教育,也会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有些家长长期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看,或寄养在亲戚家,这就会导致孩子受到溺爱或得不到亲情的温暖。我班曾有一位学生由爷爷奶奶照看,在爷爷奶奶带的四个孩子中,他是老大,在家里偶然做错了什么,他就会受到责骂,甚至被视为“捣蛋鬼”,被冷落。他常说爷爷奶奶只爱弟弟妹妹,自己是多余的,在家里得不到关怀和尊重。因此,我们教师对这些缺少温暖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勇敢地面对人生。
第四,多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工作。很多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或曾经被耽误过学业,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功近利心理。家长期望孩子将来成才,有所作为,光宗耀祖,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但他们在平时却无视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言行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也不注意观察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缺乏对孩子的针对性教育。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不问缘由,挥手即打,致使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有些家长更是不可理喻,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便跑到学校指责教师,没有冷静下来从自身和孩子身上找原因。这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
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存在的问题,班主任要多进行家访,和家长搞好关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情况,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为家长提供帮助,使家长学会从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荣誉观,克服攀比心理;让孩子从小就理解父母的艰辛,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下决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做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四有新人。
要想转变后进生,班主任应结合实际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教育,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后进生看到自己成功时,便会产生为之奋斗的勇气。“好好学习”来源于“天天向上”,如果后进生体会不到有“天天向上”的发展,就会失去“好好学习”的信心。因此,班主任要教会后进生抬起头来做人,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是成功者”的信心。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将会给班主任带来无穷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曾庆春.跟随榜样成长[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郑克俭,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人的创新[J].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高安春.农村学生心理疾病的成长成因和对策[J].广西教育,2008(3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