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职语文教学“读”领风骚

2017-06-14颜丽君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读书中职阅读教学

颜丽君

(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浙江 台州 317500)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职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朗读教学被很多教师忽视,语文教学陷入了重讲轻读、重写轻说的境地,破坏了课堂的生态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重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中职语文教学“读”领风骚,从而实现中职语文生态课堂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

“书声琅琅 ”历来被认为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朱自清《朗读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朗读不仅是鉴赏文学的重要手段,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一堂好的语文课始终离不开诵读。”

為什么语文教学这么重视对课文的诵读呢?因为读的本身就是记忆,就是感悟,就是理解,就是消化,就是吸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随着新课改不断地深化,教学的成效已经逐步进入到了一定的高度,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更应走在前面。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要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其中朗读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让中职语文教学“读”领风骚,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中职语文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环节中或多或少有朗读教学。但如今走进中职语文课堂,已经很难听到令人心旷神怡的琅琅书声了。中职的语文教学对于朗读教学的运用已经渐行渐远,甚至在认识上也有偏见。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阅读现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看:

1、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缺乏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它欠贴近生活,欠贴近文化,不能贴近心灵,实用性较弱。我们现在使用的中职教材虽经历几版的改革,但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摆脱普高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教材缺乏针对学生未来就业培训的内容,且课文篇目老套、不接地气,这对在初中阶段语文成绩就“营养不良”的中职生来说,上课时无精打采、毫无生机也就情有可原了。

2、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首先,在中职教学中,学校普遍过分重视学生的“一技之长”,不重视或很少重视学生的人文修养的提高,然而提高职业学校的人文修养的核心是加强语文修养,而中职学校恰恰缺失语文修养。我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周的语文周课时数高一只有3节、高二只有4节。语文课时少,教师仍需完成教学任务,势必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得多,学生读得少。其次,有些语文教师的观念不对,认为朗读只是帮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以致于教师自身也没深刻地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教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并没有指导学生该怎样读;有的虽有指导,然而指导方法单一。

3、中职学生大多知识底子较薄,多数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生们把阅读和写作视为可怕的“地狱”,其实是不知道什么是读书,什么是看书,也不知道语文教学中的读书是怎么一回事儿。经常听到家长和学生抱怨说:书没少买,也没少读,怎么就是不管用呢?那该怎样去读书呢?

我个人认为,首先要弄清楚“读书”和“看书”的区别。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看书。胡适先生曾这样说,光看书还不能算是在读书。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要反反复复地“念”,乃至成“诵”。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的书声,如鱼儿离不开水。“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师们把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无条件地还给学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也深知语文课堂中“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堂课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这一定不是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和特殊作用,才能坚持以“读”为主并强化“读”的指导与训练。

二、优化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激学生想读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张田若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有人可能会说:现如今中职学生主要学习目的就是掌握一项技术,学生没耐心和精力去阅读文本;他们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学习积极性较低。我很能理解这两种说法,但我不能接受因此而放弃读书的做法。正因为现在每天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每一次的读书机会,好好地利用,哪怕就十几分钟,也要让这次读书不能成为解题过程中的一次可有可无的休息。话虽说得重了些,但我了解的学生中,有不少算是自觉的学生才这样做,还有一部分学生真的是因为“没有时间读”,或第二天(无限个第二天)不用交语文的读书作业而不读书,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想在语文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办法,就是要“天天诵读”。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引起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读;教师也可在范读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课文产生共鸣,令学生产生模仿愿望,达到“想读”的目的;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作品的教学需要,采用多媒体视频朗读、图文对照想象等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重新燃起中职学生阅读的欲望。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读”的形式,营造“读”的气氛,身体力行做表率,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而富有激情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精讲、少讲,讲在关键处、疑难处,讲在点子上,让学生多读,浅显文字以读代讲,还时间、空间给学生,鼓励和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时刻关注学生的朗读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在这方面,我校这几年非常注重学生的诵读(早晚读、读国学),虽然方式我不是很认同,而我也在努力做这方面的尝试,从一开始我特别注重学生通过读课文,对教材中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这项工作说起来容易,不就是让学生天天“读”书吗?做起来却谈何容易。首先,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读书的习惯差;其次,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自觉性缺乏甚至没有;第三,因为你要天天检查,检查的难度大,尺度难以把握。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生会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传授给人知识还不如传授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读的方法,而且朗读指导必须到位。 而阅读分出声读和默读。出声读时,人的注意力容易相对集中。

1、出声读:

(1)悟技巧。从语音、停顿、重音、语调、节奏、情感等方面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2)找盲点。出声读书了,学生才能有效地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本中自己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一知半解的句、段,使学生逐渐养成逐字逐句逐段读书的好习惯。

(3)品文字。出声读书并有了逐字逐句读书的习惯,学生就有可能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有效地对文本进行思考:文本中写了哪几个人、哪几件事?文章寫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感情基调或线索是什么?学生才能真正从文本中把这些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筛选并概括组织出来。这种读书方法学会后,我再引导学生如何学会不出声读即默读的阅读方法,因为出声朗读的弊端就是降低阅读的速度,这将势必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大纲》 明确规定:“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也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在阅读教学中的读书这个问题上,平时的默读要远远多于出声读,那教学生会出声读尤为重要。

2、默读

(1)研讨读。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不能只是读书,在读书时要多动脑,才能从文章中发现一些问题,联系实际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写成心得体会。学生一旦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必将终身受益。一篇文章不可能读一遍就能从文本的整体乃至局部都有深入的理解。要想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感情、写作的思路及写作特点有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有时就有必要小组探讨、研读。只有对全文,特别是重点字词、句段和章节慢、细、深地去读,一字一句琢磨,才有可能领会其深刻的内涵,乃至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准确感悟作者的思路、观点、价值观和情感倾向。就这样,我经过两年多坚持对中职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有了可喜的结果。在平时几次重大的检测中,学生们的阅读成绩有了稳步地提高。

(2)反复读。在期中复习时,我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反复读写的阅读训练,开始时学生不以为然,还有少数学生拒绝完成此项作业。我没有急,而是耐心进行教育,给他们讲了古人这样读书,并取得不俗成就的事例。尽管如此,在务实的学生们面前,他们还是一笑了之。后来,我进行一次文言文的知识测试,“一摸”成绩出来了,班里每天按要求做读写作业的学生中三分之一基础知识部分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没有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只有一人的基础知识部分超过了百分之八十,悬殊的数字让学生们明白了读书的大道理。

(3)标注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雁过留声”。首先我教给他们圈、点、批、注的符号,再告诉学生,圈划批注的训练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初读文章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生字词并理解其含义;再读课文时,圈划文中精彩的语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又能把读书与思考问题结合起来并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因为只有边读边动笔,才能很好地体现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边读边动笔,才能做到古人所说的“读书要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缺其一,读书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做事不能只看结果,而忽视了实现该结果的实际过程本身。

(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促学生乐读

一个人只有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开动大脑“这部机器”去分析、研究所学内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使学生以读为乐,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1、丰富朗读形式,让学生乐于读。而采用什么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除了常见的齐读、小组读、自由读之外,还有模仿朗读、分角色的朗读、竞赛朗读。如在教《雷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视频,然后采用模仿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从语调的变换、声音的控制上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则采用领读加齐读、分小组读的方法,进一步理解课文。总之,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精力充沛的中职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读书热情。

2、加强朗读欣赏,让学生乐于读。中职学生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作为生活在多媒体时代的“90后”,面对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的冲击,文字阅读能力极低,或者阅读趣味低下。我在执教《老人与海》时,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根据文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而教学重点是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在大多数学生对于文本缺乏兴趣的前提下,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针对这一现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下载了《老人与海》的视频,学生观看完视频后,对情节就已有所了解,再让学生对情节进行复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

3、拓展阅读宽度,让学生乐于读。课外读物与生活同在,五彩斑斓,生机盎然。而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要积极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明白我们的课外阅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除了学校、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考虑到中职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安装wifi),我建议他们看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如背诵古诗词时,可看中央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同样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尝试到知识的甜头,不断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主动阅读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海中翱翔。

无论中职语文怎样改革,读都是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让中职语文教学“读”领风骚吧!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份责任了。让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播撒下“读”的种子,通过点点滴滴的熏陶、严格扎实的指导、坚持不懈的训练,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和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实现中职语文生态课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想读 敢读 会读 乐读——浅谈中职、师范生诵读教学策略》 作者 吴弟平 四川孝泉师范学校

[2].《让琅琅书声声声入耳 ——浅谈中职语文朗读教学》 作者 林彩銮 考试周刊(2011年)

猜你喜欢

读书中职阅读教学
我爱读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