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动画作品中男性角色塑造的变化与创新
2017-06-14程梦蝶
程梦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212-02
一、角色的视觉造型与性格
动画角色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与虚拟性,观众需要看到角色是“单纯化的性格,极端化的能力与外表化的身份的集合体”[1]。角色作为动画作品中最突出的视觉符号,要满足观众的心里期待,同时又能让观众觉得真实。动画师在设计一个角色的同时,不仅是完成一项为作品“挑选演员”的工作,更多的是创造一个虚拟偶像。
在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中,一个角色的视觉符号通常是:身材过度夸张的担任搞笑配角搭戏或者反派BOSS,而身材比例接近“完美”的才是男主角。这样视觉上的强烈对比能让观众一眼分辨出角色的好坏及性格。例如迪士尼“公主系列”中出境最多,高大英俊的“白人王子”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或者剧情需要的前提下,即使男主角不是身世显赫的“高富帅”,至少也要符合相貌品行在剧中“最出众”这一标准。例如《阿拉丁》中出身贫寒却心地善良的少年(图一),虽然他衣衫褴褛,但是比起尖嘴猴腮的邪恶巫师和矮胖庸碌的国王还是能够完全胜任男主角一职;《花木兰》中的正襟危坐的李翔将军(图二),比起三位身材夸张,举止爆笑的士兵来说他也一定是观众认可的男主角。而在《海洋奇缘》中最主要的男性角色是半神“毛伊”(图三),从外在造型来看,完全打破了观众对于“半神”任何想象,他是一个身材矮胖,皮肤黝黑,蓬发纹身的“杀马特”。
常规来看,迪士尼角色设定的模式中会选择视觉上带来稳定感的方形作为男主角的设计符号,这样的视觉表达能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让观众直观的将男主角的角色功能定义为正义,值得信任。所以我们看到很多男主角都是肩膀宽阔,四肢稳健,面部棱角分明,这样“偏重于直线条的几何形体,是体现男人自信与力量的最佳形象”[2],符合观众期许的正面形象的化身。那么以圆形为主的矮胖“毛伊”显然是一种“刻意丑化”,但是这种对外在美感的弱化,却打破了视觉设计上的对现实生活中的极端映射。观众习惯的认为最美的就是最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成为最坏。面对千篇一律的量产难免会有审美疲劳,一个好的角色就要让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与众不同又不哗众取宠。“毛伊”一角需要有稳定的方形表达正面的立场,又有不拘泥于方正的厚重感,加入了圆形搞笑的幽默感从而弱化了传统方形带来刻板。这种圆形的趣味与方形的严谨,把一个“不完美”的男主角造型刻畫的淋漓尽致。
二、角色的人物关系与表演
动画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角色个体,每一个角色所包含的设计元素除了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最重要的还要满足角色的表演需要。主角团队的设计,就是为了让每个角色各司其职共同演出一个故事。在迪士尼的动画作品中男主角往往伴随着一个庞大的主角团队:一位七头身比例的王子,身边总要搭档一位矮胖管家和瘦高大臣,配上一只符合身份的宠物。由配角不尽人意的外貌更加突出主角的“完美”;由整个主角团队的共同努力实现最终目标;由“好人”出人意料的反叛变为BOSS从而制造冲突等。例如《公主与青蛙》中的男主角是一位落魄王子,他贪心的想要通过与富家女结婚维持贵族生活;他有一位矮胖的随从,看似老实任劳任怨的随从却背叛了王子;他遇见的伙伴:凶猛的鳄鱼喜爱音乐,弱小的萤火虫却向往璀璨的星光。
而“毛伊”的“伙伴”只有自己身上的纹身(图四)和自己变形而成的各种动物(图五):老鹰,主要展示勇敢冒险和找回自我的积极形象;鲨鱼,负责搞笑和缓和影片的节奏。“毛伊”的主角团队被整合为一个角色,这样化繁为简的处理,让观众的观影中心点完全集中在男主角本身。土著文化中,纹身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大片的纹身却不太符合主流审美,而指着纹身单调的说故事又套过老套。如何让纹身发挥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功能性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毛伊”的纹身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配角。首先,与纹身互动是一种新颖的呈现方式,他将男主角内心想法具象的外化,又不同于常见的场景切换与独角戏。通过男主角与纹身的对手戏,让男主角的内心世界“活起来”,在同一时空中将主角与配角的功能合二为一。其次,纹身虽然是主人的一部分,但也有自己的小性格,他和男主角“貌合神离”的表演推动故事的发展,衬托男主角自身的幽默感,也充分的表现了“毛伊”内心的矛盾。例如,“毛伊”把女主角丢在山洞里,纹身提出抗议,却被主人弹到身后,显出几分无奈。在“毛伊”和女主角产生争执而把她扔下船的时候,纹身也在第一时间表示出了担忧;女主角拿出特菲提之心,“毛伊”嘴上说不害怕,纹身却吓的浑身哆嗦,这样对主人的拆台行为不禁让观众捧腹大笑;女主角试图用“毛伊”想再次成为英雄的心理来说服他,纹身立刻帮着女主一起喊口号,也让剧情峰回路转。最后,纹身的动作设计使用的是简单的二维平面动画风格,这种符号化的视觉表达,把“毛伊”的经历高度概括。例如,“毛伊”一出场就介绍了自己做过的英雄事迹,让太阳升起,海岛浮出水面,主宰风雨气候,让帆船顺利出海;而女主角也是看了“毛伊”的纹身了解到他的身世——出生时被父母抛弃。只通过简单的动画,形象生动为观众展示了“毛伊”冗长故事。
三、角色的情节主线与剧情
一部经典的商业动画故事是影片成功的关键。动画的虚拟能够满足观众对于角色造型与故事情节“完美”的心理需求,在现实中没有的,可以通过作品的放大与夸张来实现。迪士尼的故事中往往女性角色更出色,她们形象鲜明,性格突出,主导整个故事,而男主角就显得戏份不足。有观众耳熟能详的向往陆地勇敢追求爱情的爱丽儿;独立自主打破传统的梅莉达;优雅的王者艾莎和开朗无畏的安娜等。所有的剧情都是围绕女性展开,男主角只是相对简单的扮演了一个追随者的形象,行为模式几乎相同,经历背景一笔带过。
对于“毛伊”来说,他与众不同的设计,让《海洋奇缘》的故事充分的发挥了他作为男主角的作用:他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喜怒哀乐,是一个有个性有辨识度的角色;他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而是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主线,和女主角共同完成了冒险之旅;他是故事中矛盾的制造者,是演绎剧情起承转合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开场是一个传说故事“毛伊”偷了特菲提之心,被恶魔打败后失踪。女主角被大海选中归还特菲提之心,她的目标是找到“毛伊”拯救家乡。“毛伊”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是 “始作俑者,也全部冒险旅程的参与者。 在剧情发展中,“毛伊”一改男主角追随女主角对抗BOSS的模式。因为“毛伊”和女主角目标不同,所以他们矛盾重重。故事中“毛伊”经历了没有鱼钩,法术失灵,鱼钩受损,这让他一次次的退缩。一个曾经被人类奉为英雄的“半神”居然会落魄,甚至不如一个初出茅庐的人类小姑娘,“毛伊”将剧情矛盾的中心集中在自己身上,观众不禁会问:是什么原因使“毛伊”偷了特菲提之心?他为什么又不愿意改正自己错误?他会回心转意帮助女主角达成任务么?而故事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解答,用“毛伊”的身世,动机,目标,性格等推动了剧情发展。“人物的功能是让观众信服”[3],观众相信剧中人物将做什么,做到什么,并且能深入人心。影片中,“毛伊”这个“半神”没有太多的“神性”反而被人类的弱点束缚住了,骄傲自大,犹豫不决,不敢前行。这次冒险之旅更像女主角帮助“毛伊”找回自我的旅程。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完美”的符号,而是一个角色的改变与成长,这样的真实感也最能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