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引入高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2017-06-14王云宝
王云宝
【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今社会,我国在教育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的领域内,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教学方式,以信息化教学为基础开展的教学模式,已经被应用在多个学科的教学中,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却并不多,本文就高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意义作出探讨。
【关键词】翻轉课堂 高中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205-01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基本都进入到最后的成长阶段,是最终定型的关键时期。许多高中生对体育课不重视甚至是讨厌上体育课,没有锻炼身体的意识,不利于以后身体素质的提高。翻转课堂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把翻转课堂应用到高中体育的教学中,颠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与体育技术锻炼,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中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1.学生对体育课程不重视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教学科目的重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能让学生快速接受并掌握,看重教学成果,而不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的表现。以至于学生即便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但综合体育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体育课程的情感表现淡薄,不够重视体育课程。
2.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被忽略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对学生由于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导致的差异不够重视。在集体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的设定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往往依据自己地主观意识,忽略学生的个性。
3.体育教学内容太枯燥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高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调。例如,有的体育教师用跑步、体操、篮球等活动形式支撑体育课堂,或者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动作讲解和示范,有的教师甚至直接将体育课变成自习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体育教学内容太过枯燥,对体育课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将体育课当成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时间。
4.评价方式不全面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评价,是以笔试和技能的考核为标准,注重的是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方式、进步程度,评价方式不够全面与客观,对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翻转课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1.翻转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和图片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与实践,以及教师针对性的讲解,解决学习中遇见的难题,完成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理解和吸收。这样的教学模式增进了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流,提升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积极性,改善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2.翻转课堂可以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性化
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习建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时,对于没有掌握好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多次观看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完全掌握后再进入到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差异性被人性化的对待,有效的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
3.翻转课堂让体育课堂生动起来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遇见的难题在课堂上提出来,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实践以及教师针对性的讲解来解决难题。在体育课堂上,学生提出自己遇见的难题并对难题进行归类整合,以学习小组的模式对难题进行讨论与实践,完成对难题的剖析,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题对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一教学模式有效的增进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使得体育课堂生动有趣。
4.翻转课堂注重综合评价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结果,而翻转课堂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更加的客观、全面。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时,应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进步情况,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三、总结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将翻转课堂引入高中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解决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了教学水平。但翻转课堂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还处于探索初期,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与挑战,还需要广大教育学者的不断关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琦. 翻转课堂辅助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行动研究[J]. 运动,2015,24:106-108+29.
[2]王国亮,詹建国. 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的价值及实施策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2: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