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2017-06-14徐媛媛
徐媛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14-01
实现“有效教学”是新课程的追求。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服务,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所以要把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乐于学,自主学,学会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兴趣为突破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前,学生个体之间的情绪差异很大,要把学生无序的情感调控到数学课堂教学要求的学习状态,创设有效的情境很重要。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使学生快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进入积极主动的、精力集中的、精神振作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播放了一段“唐老鸭和米老鼠骑车比赛”的动画片,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和圆形。比赛开始前,让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米老鼠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唐老鸭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为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的猜测不一样呢?为什么唐老鸭被颠得七上八下,而米老鼠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此处多媒体的演示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在与学困生谈心和辅导、分析学困生调查中,我发现一些学困生是由于他们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常会听到有学生说,我不喜欢上数学课,因为数学老师很凶,我不喜欢上英语课,因为他曾经向家长告状……之类的心声。因此,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建构良好的师生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
1.注重情感投入,贏取学生。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还不是十分明确,学生往往将对教师的情感关联到这位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上去。根据学生的情感关联特点,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对“走神”的学生要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困生“开小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忽视、不嘲笑,并给予热情指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以教师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得学生的心。
2.注重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倘若一堂数学课,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即可想而知。只有师生感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期望上数学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调控,小学课本中编入了大量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统计材料和数学史料的例题、习题和插图等,恰当地运用这些数据资料和插图,增添数学课的情趣,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提高兴趣
1.巧设练习,激活思维。教师要经常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把机械的模仿转化为探索创新。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个求异的状态。
例如,在“比和比例”的教学中,可让学生测量、计算教室的高度;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各种教学内容的开放,使师生之间进一步建立了平等、合作、开放,真诚的融洽关系,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思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
2.巧设活动,体验成功。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时空,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然后在同伴的欣赏、赞叹中体会到乐趣,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克服学习上大大小小的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达到“越学越爱学”的境地。
如在学习《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老师说:“你们手上有一个圆形纸片,你能测出它的长度吗?”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是一个圆形的游泳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的方法吗?”“是啊,行吗?”同学陷入了沉思。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说:“我们先用绳子在游泳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老师称赞道。这时,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们再次陷入沉思。这时,老师说:“你们很聪明,但刚才的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会达到着迷的境界,正如俗话说的“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道理。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从而去努力学习,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