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课堂效率的隐性因素

2017-06-14张淑莉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陀螺学案教材

张淑莉

【摘要】语文高效课堂的隐性因素是备课、导学案、学习方式、兴趣、反思等,备课有大备课和小备课。理解活用教材,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迁移拓展,挖掘同类文章,比较阅读,要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备课、上课、反思贯穿于高效课堂的始终。

【关键词】高效课堂 备课 课程观 整合 课程资源 导学 兴趣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102-01

课堂教学行为技术是高效课堂的手段,而备课、导学案、学习方式、兴趣、反思等是生成高效课堂的保障。

一、备课,即“课前精心的准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应付备课甚至“零备课”的现象。备课如同一顿佳肴的筹备阶段,你倾注了多少心血,“你的菜”就会散发出多浓郁的味道。所以,要让你的那盘菜吸引食客,光盘且易于消化和传承,要让你的课堂吸引学生,学会且会学,重在课前的调味,才有课上的味道。不要把“舌尖上的课堂”变成白水煮白菜。

备课有大备课和小备课。

大备课即对课标的解读,对教材编写的说明以及教材的地位,对各年级教材各个单元的通读等宏观把握,这是小备课的前提。小备课及时日常的周备课、日备课,堂前备课,也包括二次设计。

小备课则是深入各单元各章节,在大备课思想的引领下,微观到课文的三维目标。

1.充分研读教材,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课堂教学的改革,始终离不开要求全体教师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作为教师,一定要为自己建立起一个最基本的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一个维度,就是“教教材”永远落后于“用教材”。你有了正确的教材观,才会有科学的教学观和课程观。所以“用教材”的最高境界仁者见仁,但教材只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教师要备好课。

(1)理解教材,活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技术的支柱。有的教师没有充分挖掘编者的意图,没有注重少年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只有极少部分教师能够做到把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自主整合,甚至是二次开发,并进行连续性的、有始有终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师是很有思想的教者!经过研磨,教师可以说能从教材中跳出来,不仅仅停留在课内的书本上面,要从大量的课外同类文章中获取信息,拓展延伸,丰富课内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同时,经过教师这番打造的学生,一定要比轻视这个迁移拓展教学环节的教师所“硬教”出来的学生更具有外在的仪容和气质、修养、内涵以及体态、听说读写的能力。

(2)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厘清重难点,拓展迁移,是高效课堂的必要因素之一。教师立足于教材和学生,即备教材、备学生,充分备课,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这是减负的法宝,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技术的利器。

充分占有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显性课程资源,既要有充分的预设,又要有临时的生成,既要抓住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又要教规律,教方法,那些所谓的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音同字不同、叠音字、近义词、反义词、数量词、句式变换、常见标点、常见修辞、成语、古诗词等等,要进行归类辨别,使之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分练习。但是有些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乃至练习反馈等环节没有抓住这些重点,没有充分拓展延伸,只是为了教教材而教教材,没有达到吃透教材,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联想迁移等境界,没有开发学生的思维,导致备课时,抄袭现成教案,没有考虑到“校本”“班本”“生本”这些高效课堂的成果理论,只“备教材”,不“备学生”,更不要提“备学法”了。备教材和备学生是备教法、备学法的基础。此外还要备资源,备练习,备作业,备教具等。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命脉。

二、关于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挖宝图,导学案和课堂教学都是备课的成果

1.导学案一定要建立在“独备”基础上,这符合我们的校本特色。教师的备课环节同学生的学习环节一样,都要经历“独学、对学、群学”,即“独备、对备、群备”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村小学尤其要依靠“独备”,“对备”“群备”多数要依托教师与网络的对话来完成。能够形成不同年级之间“对备和群备”的教研系统,是目前我们校本教研的最理想的备课境界。

2.导学案要求建模,无论多么好的模式,都只不过是一个基本的技术层面。哪位教师上课的环节都离不开基本的“导学点展练测”,问题是到底有谁把这些基本的技术环节演绎成一个个精彩的艺术片段,这就是备课的必要性。“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自我锤炼和实践,解决从无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课堂变革。高效课堂归根结底是要改造教师固有的观念,勇于自我更新,改造了自己,才能改造课堂,研磨出展现个性风格的课堂模式。

三、课堂上的互动不够彻底,是影响教学行为技术和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

1.小组内的小展示要和班级整体层面的大展示相结合。教师们往往忽略了板演这个关键的大展示方式。只注重口头大展示,或者把学生当堂练习的文本书面巡视和组内互评当成了大展示,书面的学习成果如果不拿到全班学生面前共享,就仍然停留在师生个体之间和学生小组之间的小展示层面。大展示的目的还表现在暴露易错点,共同规避问题的出现以及暴露学困生,为当堂纠错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2.有人認为“独学”的过程是人与文本的对话,不是互动,或者说是低级的互动。其实恰恰是人与文本的对话才真正实现了人与信息的直接交流,是真正的互动,最高级的互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捕捉文字给予的信息,与文字对话,生成无限的遐想,自由的思绪,和各种猜想,最后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些信息的关键点,再展示出来,就是所谓的质疑环节了。是自主学习的最佳方式。那种由师问生答的原始互动形式自然落伍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学群学”等完全建立在独学的基础上。我们既要强调带着问题去自学,也要强调自学中产出新问题。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独学的本领。

四、兴趣是体现教师教学行为技术和高效课堂的表象和活性酶,寓教于乐是真理

课堂上,教师要有鲜活的教学风格。包括风趣的语言、愉悦的表情态度、洒脱的气度风范、考究的课堂用语等,以此激发课堂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尤其是开课时,创设既和谐宽松又引人入胜的氛围,作为整节课的铺垫,课堂就成功了一半,高效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灵动的思维和学习的热情,并将热度巧妙地维持下去。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兴趣就没有这个学习方式的达成和高效课堂。

五、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是备好课的真实写照,课后反思是纽带

我们可以把高效课堂比喻成一个两头尖,中间粗的陀螺。当某一个学科的教学运转起来,备课就成为这个陀螺的最底部,教与学完全依靠备课这个支撑点来旋转,备课是支点,而这个陀螺的中间相对较粗的部分,是一个平衡区域,是课堂,是知识的辐射区域,没有了这个部分,就不是陀螺,失去了备课的展示和知识传递平台。陀螺的顶部是课后反思,是立足于基底和平台的升华部分,当陀螺底部慢慢减速,旋转的轨迹越来越大时,陀螺的底部则仍然看起来速度较快,这似乎预示着备课时的能量已不断的得到释放,课堂接近了尾声,至始至终,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的享受、玩味、揣摩和反思自己课堂的表现和收获,甚至改进的办法也潜移默化地应运而生,于是,下节课,我们可以将陀螺倒置,在反思的基础上,给自己一个力,旋转起来,再上一堂全新的课,所以说,课前精心备课,课上自主合作探究,课后自觉反思,这是课堂教学行为技术的前瞻和延伸,是高效课堂的本质。

猜你喜欢

陀螺学案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乡愁导学案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