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照亮教师心底的那束光
2017-06-14李华
李华
我喜欢摄影,尤其喜欢在朝阳和夕阳中拍摄寻常的花草。因为早晨和傍晚的阳光斜斜地穿透花草的枝叶、花瓣,寻常的花草在光的照射中变得异样的美。
我常想,如果教师心中有光,那么教师也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变得不平凡,心底有光的教师也会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焕发别样的风采。
那么照亮教师心底的光在哪里?从教30年不断探寻教师成长最佳路径的我,结论是阅读。阅读,能够为教师的心中注入一道道光,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努力照亮他人!
开卷有益,找到点燃自己的“开关”
“开卷有益”,然而人有生,书无涯。那么,开什么卷最有益?这是人们在读书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尤其如此。作为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合格公民的教师,在通过阅读促进自己的成长时,需要懂得选择合适的书籍。吴非老师说过:“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
“灯不灭”需要不断地充电,教师要成为“一盏不灭的灯”须不断地阅读。什么样的书籍适合教师阅读?智慧的教师需要宽泛、深入、持久地阅读,那些能够帮助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对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和深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综合能力”的书籍、杂志,正是教师需要精心选择的。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王珺编辑曾经问我,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与“1+1读书俱乐部”的朋友们走过的这些年,会用什么词?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好。”因为读书而遇见美好的人(不仅有热心的专家、真诚的朋友,同时也遇见了许多大力支持教师读书的报刊编辑和记者),经历美好的事,产生美好的思想,享受美好的生活。真的,从2007年1月组建“1+1教师读书俱乐部”以来,无数的美好扑面而来。成员们在坚持自己读书写作的同时,积极推进自己学校的教师读书和写作,尽最大努力帮助身边的教师养成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让教师读书呈蓬勃的“燎原之势”。对教育的热爱让成员们的相逢如同“流淌的歌声”般恬适、隽永,在那里大家真正地“认识了我们自己”。
读书俱乐部不是普通的朋友聚会的组织,它是教师们实实在在为了自身专业成长而自觉自愿结成的教师学习共同体,“读”+“写”是读书俱乐部成员的生存方式,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良药,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数年的教育阅读给参与的教师补充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提升素养、获得教育教学智慧、实现专业成长都大有裨益。在那里,教师们坚守教育的阵地,积极创建与众不同的教室,把勤勤恳恳耕耘在中考、高考的考纲和考点中的头艰难地抬起,一边去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和道德品质的成长,一边去仰望星空,在浩瀚广袤的“教育”宇宙中找到映照和招引自己灵魂的那颗星——艾斯奎斯、克拉克、比格勒、罗杰斯……大家相互鼓励、热情洋溢、充满理性地去读书,读好书,读好教育的书,促使自己的心灵和专业都获得进一步地成长……
由此可见,提升教师素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看书做起!
好教师也应该是好父母
教师作为职业育人者,其教育理念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比普通人尤为明显。现实中,许多包括教师在内的父母缺乏育子智慧,常常是简单重复,对孩子的教育低效而疲惫。目前,我们的父母是没有持证上岗的,也因此让许多孩子在自己的“第一任教师”父母这里的教育严重缺失甚至是“负教育”。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耐人寻味:有一位先生不慎丢失了装有巨款的包,报警后通过监控录像看到是一对带孩子的父母捡走。和警察一起赶到丢失地点时,那对夫妻还未离开,面对警察和失主的询问,夫妻俩矢口否认。而站在一旁的七岁的儿子说:“妈妈,你刚才不是捡了一个装有很多钱的包吗?”这对夫妻在贪图别人的钱财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也没有意识到他们今后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还能有多少的力度。今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有一份提案,他建议制定《家长教育法》:政府出经费构建培训教育家长的社会体系;大专院校开设家长教育专业;家长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等等。他认为:“对孩子来说,合格的家长比合格的教师更重要,应立法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因此曹先生在提案中表示,“家长提前接受专业化的培训并达标,要变得如同婚前检查一样自然”。
面对成长中孩子的一举一动,该如何认识、如何指导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所有父母必须考虑和面对的。这就需要阅读,需要从阅读中借鉴他人育儿经验,获取育儿智慧。
在一次读书分享活动中,华东师大出版社的朱永通老师提到,有一次自己无意中发现上小学的女儿把做好的柠檬水拿到班上去卖,关系好的同学一杯5毛钱,关系不好的一杯1块钱……朱永通老师当时大吃一惊,但依然不动声色地问女儿怎么卖。面对孩子做这样与自己秉承的价值观相悖的行为,朱永通老师不是当场数落、训斥,把自己的是非观强加给孩子,而是不断思考如何创造教育契机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有一天,他精心做了一道美味的炒牛肉,但量很少。女儿三口两口吃完,很不满足地问父亲:“这么好吃,还有没有?”朱老师告诉女儿说有,但是要用钱买。女儿瞪大眼睛问:“家又不是饭店,为什么吃肉还要钱?”看到孩子的思维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在走,朱老师欣喜之余,用心地和孩子探讨付钱的服务是一种什么行为,老板、父母、同學等与己又各是什么样的关系。朱永通老师说,他对孩子的教育受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一书的影响,从《童年的秘密》中他懂得“在与环境的接触中,儿童运用自己的意志来发展自己的各种功能。精神胚胎是独立和优先的,从而激发所有的外部活动”。“在采取进一步的外部规范之前,要等待儿童自发的反应”。这种阅读教育经典深思熟虑后举重若轻的教育智慧,很值得教师读后反思和借鉴。
阅读指引着我走向希望,走向光明
教育是成就人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教师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去阅读,让教育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阅读中不断加强和坚定。有的时候书籍虽然不能直接帮助教师解决现实问题,却能给教师一个更好地看待教育、看待自身的角度,让教师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阅读让教师明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前一段“1+1读书俱乐部”选择共读佐藤学的《教育方法学》一书,尽管大部分教师反映该书比较难读,有些深奥,但是认真读进去后却也能发现此书高瞻远瞩,极大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改进了教师的思维方式。我有幸从中认识了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与近代学校管理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但其教育内涵之宝贵即使在今天对教师仍然有许多借鉴的意义。“陶冶生活(Das Leben bildet)”这一裴斯泰洛齐的名言,作为对言语主义教育的本质性批判被沿用至今。裴斯泰洛齐批判旧教育中一切残害儿童天性的行为,并提出教育要符合人类本性,要符合心理学规律。当下德育教育低效就是“言语主义教育”的后果呈现,曾经听到一年级小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当问之“知道这24个字是什么意思吗?”孩子说“不知道”;再问“那你为什么背?”孩子天真地說是“老师让我们背的,因为领导要检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生硬地强加给学生,而要用恰当的方法。如同盐对人体很重要,但是不能直接请人吃盐,而要把盐放到汤里,让人们在享受美味时不知不觉地吸收。德育也是如此,裴斯泰洛齐的“陶冶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传递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德育的大道理需要教师智慧地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主张“人体在于运动,德育在于活动”,德育教育需要班主任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真正育德入心,成德于行,让难忘的班会课成为学生美好时代的回忆。
通过10年的阅读,从最初感性的阅读到在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引领下展开理性阅读之旅,我不仅遇见了最好的自己,还遇见了最好的教师,遇见了最好的成长。常常感到自己的幸运,能够早早就找到照亮心底的那束光。当我捧起一本本人文书籍、教育经典,沿着书籍搭起的阶梯不断攀登时,风景越来越美。我发现我的思考,在黑暗中摸索的方向居然和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大师的研究是一致的;同时大师们高瞻远瞩的理性和智慧又为我在前方点燃了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走向希望、走向光明。
这就是我理解的阅读的力量!
既然阅读如此有力量,我相信我们都会把推动教师阅读坚持下去,而我们的坚持会让这世界更加美好。
那么,还犹豫什么?赶紧拿起书吧,让阅读成为照亮我们心底的那束光!
(责任编辑:朱蕴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