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7-06-14杜红平
杜红平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对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目前北京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不足,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数量少、经营状况不佳,连锁门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单位面积营业额相比北京市有差距,商品交易市场管理规范性有待加强,社区商业满足现代化消费需求的业种配置少等。针对通州区批发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可以采取的对策有:协助加快大型知名商业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增加商业网点数量和经营面积、做好、做细末端商业体系,鼓励业态发展的多样性,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商品交易市场的调整提升等。
关键词:北京通州区 批发业 零售业 发展现状 对策
通州区批发零售业总体发展概况
2015年北京市17个区中,批发零售业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朝阳区、海淀区、西城区,其中朝阳区批发零售业地区生产总值约为960.9亿元,占全北京市的42.4%,通州区位列第八名,批发零售业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2%。
北京市2006-2015年批发零售业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9.3%,而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地区生产总值2006-2009年间增长明显,平均年增长速度为
65%,自2009年后连续三年下降,其中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10.68%,2013年、2014年则分别比上年增长3.42%、10.99%。2015年通州区增长速度为11.1%,仅次于延庆区(12.6%),排名第二。2015年朝阳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单位个数(1577个,占全市的25%)和年末从业人数(217583人,占比30%)排名第一,而通州区这两个指标在北京市17个区中排名第十和第九,占比分别为3.4%和2.8%。2015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批发额和零售额朝阳区依然表现突出,排名第一,批发额占全市的32%,零售额占全市的24%;通州区排名第九和第八,占比分别为1.4%和3.2%。
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数量及连锁门店数量
北京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数量2009年98家,2014年135家,平均年增长率6.8%。限額以上零售企业数量2009年55家,到2014年64家,平均年增长率为3.55%,其中2010年比2009年还减少了7家,增长率为-12.73%。2009-2014年北京市连锁门店总数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平均年增长幅度为5.12%。通州区连锁经营门店总数则变动较大,从2009年672个增加到2011年773个,平均年增长幅度为7.26%,2012年、2013年则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减少,从2011年的773个减少到2013年的551个,平均年减少幅度为15.55%,2014年略有增长,增长幅度4.36%。
(二)年末零售营业面积和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
北京通州区2009-2014年年末零售营业面积先增后减。年末营业面积从2009年36.87万平方米增长至2011年52.80万平方米,增长幅度较大,2012年年末营业面积则为46.28万平方米,减少了12.35%,2013年为44.86万平方米,减少了3.06%,2014年年末营业面积为46.40万平方米,略有增长(3.43%)。北京通州区2009-2014年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平均年增长幅度为8.17%,而北京市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平均年增长幅度为4.5%。2009年通州区每平方米零售营业面积的销售额比北京市该数据少65.68万元,最大的差距是2011年通州区比北京市每平方米销售额少131.9万元,但这一差距在2014年缩短为36.81万元。实际自2012年北京市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是负增长,二者间差距迅速缩小。
(三)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经营状况
2014年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199家,其中私人控股企业146家,占总数的73%,国有控股企业31家,占总数的16%,集体控股企业7家,占总数的4%,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和外商控股企业各有6家,其他控股主体企业3家。
2014年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单位个数135家,亏损企业数量为32家(占比24%),限额以上零售企业64家,亏损企业数量为19家(占比32%)。2014年限额以上私人控股批发零售企业中有36家企业亏损(占比25%),限额以上国有控股批发零售企业中有9家企业亏损(占比29%),集体控股企业中有1家企业亏损(占比14%),港澳台商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中分别有50%和33.33%的企业亏损。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亏损企业中,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仅3家亏损,但是亏损额占总亏损额的53.91%,其次是私人控股企业,亏损额占总亏损额的34.92%。
(四)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5类商品销售情况
2014年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25类商品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依次是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金属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和机电产品及设备类,这十类商品占比达到了84.1%。其中,2009-2014年年间,服装纺织类商品虽然销售额排名靠前,但平均年增长率为-10.4%;家用电器类商品平均年增长率6.2%左右,从“十二五”初期全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家庭拥有量看,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常电器商品,基本上每户均在1台以上,正趋于饱和,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汽车类商品销售额一度受北京市机动车号牌抽签政策影响呈现负增长,且通州区汽车零售行业主要以销售中低档品牌汽车为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额先增后减,受北京市机动车限号出行政策影响明显。
(五)通州区零售业按零售业态分类的经营情况
2014年通州区零售业销售额主要来自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专门零售(97.06亿元,贡献率为53%),汽车专门零售(51.41亿元,贡献率为26%),综合零售(11.10亿元,贡献率为6%)。在综合零售行业中,2013年数据显示超级市场零售在通州区地位明显(25.89亿元),占比58.62%,远高于百货零售(14.07亿元)和其它综合零售(4.22亿元),表明通州区综合零售业态发展较为传统。
(六)通州区商品交易市场情况
2014年通州区商品交易市场49个,其中以批发为主的2个,以零售为主的47个;综合贸易市场39个,专业市场10个,市场总营业面积为57万平方米,市场成交总额为100.8亿元,市场零售额为51.6亿元。2015年关停清退各类低端市场8家,其中清退潞城、永顺、宋庄三个乡镇共计6家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市场,以及京通鑫辰汽车配件市场、漫春园早市两家市场,腾退土地约11万平方米。另外梨园东方鑫宠物市场的清退工作也接近尾声。同时启动八里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选址论证和前期工作。
(七)通州区社区商业建设现状
目前通州区共有112个社区,社区服务网点数量和覆盖率在增加,虽然出现了现代零售业态和新兴服务业种,但吸引消费能力仍然存在不足。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等60%以上的商业性消费可以在社区完成,尤其餐饮、休闲娱乐、家庭服务等,通州区发展成熟的主城区社区消费占比比东西城区低15%-20%左右。通州区社区商业业态、业种结构呈现三多三少:商品零售网点多,生活服务网点少;传统店铺多,先进业态店铺少;碎片化功能单一的小店多,规模化多功能的综合社区商业中心少。目前通州区社区商业业态、业种配置大多仅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求,例如菜市场、综合超市、便利店、餐饮店、美容美發店等社区商业相对较多,但是满足现代化消费需求例如传媒娱乐、家居、家政、IT、银行、体育健身、城市配送、教育培训等的业种配置欠缺。
通州区批发零售业的优劣势
(一)优势
通州区促进批发零售业发展有以下优势:一是通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2014年通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095元,位列新区第2位,仅低于位列第1位的大兴区,高于位列第5位的昌平区。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0.2%,位列5个发展新区首位。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确立使通州区商业发展具有了巨大潜力。定位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后,通州相比其它区县具备了不可比拟的吸引力,先后吸引了环球影城、万达广场、新光天地等众多知名大型项目,将使通州成为旅游、餐饮、零售、住宿消费的高地,成为人流、商流、消费流的聚集地,为通州区商业及社零额的快速提升创造良好条件。
(二)劣势
与其它发展新区相比,通州区促进批发零售业发展的不足在于:一是地理位置距离首都核心区较近、交通便利且常住人口中在市区工作的比例较大,造成大量消费外流;二是缺乏大型生产型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促进消费;三是目前尚没有吸引巨大人流过境的大型公共设施、旅游场所;四是“十二五”以来,通州新城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旧城拆迁改造和新城建设,原有通州百货商场、金鼎大厦等一批大型商业设施拆除,大量居民异地安置,从而改变、影响了区域原有消费格局,抑制了部分消费能力的释放。
通州区批发零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商业网点数量和经营面积
从数据分析可知,通州区2014年连锁门店数量比2011年减少了198家,减少超过25%,经营面积比2011年减少了6.4万平方米,减少幅度达12%。商业网点数量和经营面积的减少不可避免地抑制乃至减少通州区居民的消费。应当考虑通州区现有商业圈的地理区位和通州区人口的分布,合理增加商业网点数量。
(二)鼓励业态发展的多样性
增加商业网点数量时,不能一味地强调数量的增加,应考虑通州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在商圈内合理布局不同经营业态、不同经营档次的商业。应当鼓励中高档次的百货店、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大型购物综合体落户通州。通州区商业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与北京市相比还有差距,认真指导并鼓励通州区现有各类商业企业采取多种促销、推广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周边燕郊地区居民来通州购物,增加单位营业面积销售额,提升通州区商业销售。
(三)协助加快大型知名商业项目的建设和招商
大型知名商业单位凭借成熟的管理以及品牌、规模优势,可以形成对消费的强大拉动,但是通州区商业目前以中档家居日常消费为主,缺乏高档、知名商业项目。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协助加快环球影城项目的建成和开业,促进运河核心区包括新光天地、彩虹之门等16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尽快完成和招商,结合“十三五”规划做好北京行政副中心商业功能定位研究,围绕这些大型知名商业项目布局“高精尖”商业产业体系,落地一批高端奢侈品、特色品牌餐饮、免税店、高端家居项目等,吸引周边、全国乃至国际人流、商流、消费流,促进通州区消费。但是考虑居民消费观念及发展,高端商业的开发要适度。
(四)做好做细通州区末端商业体系
北京市在“十二五”商业规划的重点任务中,明确了打造“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商业便民服务网络”和建设新型社区商业中心的任务,要求“做好做细末端”,推动超市、早餐、菜店、洗染、美容美发、回收、代收代缴七项便民服务进入社区。在通州中心城区人口集中区域,商业结构相对成熟,但新建社区较密集的区域,多业态、业种的末端商业十分紧缺。可以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苏州工业园区末端商业体系由12项核心业种构成:超市、银行、邮政、餐饮、洗衣、美容美发、药店、文化用品、维修、社区活动中心、净菜场、卫生所,并已经向周边市县辐射发展。通州区末端商业体系应不单提供商品类物质消费,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还应提供各类服务性生活消费以及休闲娱乐、阅读、社交等方面的精神消费,满足不断衍生出的各类现代化消费需求,将生活圈作为商业圈加以运营管理,形成全新的末端商业体系。
(五)搭建企业间沟通协作的桥梁
积极鼓励和发展行业协会,帮助通州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改善经营现状。从数据分析看,通州区28%的批发零售企业处于经营亏损状态,特别是私人控股企业和港澳台商控股企业亏损额较大,改善这些企业的经营现状将有力提升通州区的商业销售。可以考虑鼓励私人控股企业提升员工学历水平,鼓励企业家之间成立社交类组织,经常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互相学习,提升经营能力。港澳台商控股企业数量不多但是亏损额较大,可能是水土不服,对通州区居民消费习惯不特别了解,对通州区商业经营环境尚在适应,更多地政策交流和沟通有助于这类企业尽快改善经营。
(六)深入挖掘新的增长点
在經营业态中占主导地位的专业店和专卖店应有所侧重,特别是销售额贡献率较大的家电零售和汽车零售。家电零售行业趋于饱和,要充分利用节能补贴政策和新建小区隐性需求空间,结合雾霾治理,促进电器更新换代以及新电器产品销量,带动家电行业消费增长。汽车零售行业虽然在限购政策下受到一定冲击,但是消费者对于高端车需求依然存在。通州区缺少高端品牌汽车零售专卖店,需要采取措施吸引高端品牌汽车零售专卖店落户通州。
(七)加快推进通州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提升并促进市场业态转型
通过综合施策推进通州区市场升级改造,提高存量市场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引领市场完善服务功能,推进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与人口疏解取得成效。逐步完善实施存量市场分类调整提升方案,健全企业开业条件、经营管理规范、岗位服务规范等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经营,控制业态,确保环境达标,对不具备改造条件、占道经营、手续不全的市场予以关停。
(八)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并引导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引导下,可定期发布商业发展指导性目录和意见,引导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健康有序地发展。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吸引一批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大型商业企业落户通州,同时可利用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各种经济手段培育并扶持一批大型生产性龙头企业,引领消费。
参考文献:
1.麦琼丹.我国各地区批发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2.舒建玲,丘汉伟.批发零售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
3.周群艳.上海与北京重点服务行业发展比较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4)
4.王先庆,武亮.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5.李炅之,王梦珂,何丹.社区商业模式选择的思考—以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0(4)
6.郭艳华.发达国家批发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4)
7.刘苏,万涛,谢江波,毛羽.我国批发零售业宏观营销效率因子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