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

2017-06-14李振林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

李振林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特别是2002年加入WTO后,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分地区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发展,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关键词:市场化进程 流通业发展 区域差异 分时段

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我国加快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经济体制改革,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10%的增速,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流通业也焕发了新的活力,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流通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流通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市场化推进速度最快,充分释放了其经济活力,到目前为止,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流通格局,在保障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丁俊发,2011)。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投资需求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疲软,扩大内需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流通业促进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消费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市场化进程与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关系,对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内需,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理论分析

(一)流通业市场化发展阶段划分

本文研究的是市场化进程与流通业发展的关系,流通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因此以市场化程度为标准可以将我国流通业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市场逐步扩大完善阶段和后市场化阶段。

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较为落后,商品主要以计划内分配和凭票供应为主,商品交易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票证时代的结束,商品流通业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一时期商品流通仍以简单的商品货物交易为主,服务类商品较少,结构不完善。在供应结构上,这一时期我国流通业主要被中国邮政、供销社等国有流通企业垄断为主,流通规模小,流通效率低下,仅能够满足居民基本需求(杨守德等,2015)。

市场扩大、完善阶段。该阶段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市场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流通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化改革盘活了企业,扩大了商品流通规模,使得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供销社、配货站、批发市场大量倒闭,一些新的业态逐渐形成,例如快递行业、电子商务等。随着民营经济、私人经济的放开,大量社会资源纷纷涌入流通业,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且以价格竞争为主,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这一阶段物流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传统流通方式与信息化流通矛盾突出,传统流通行业逐渐失去大量市场份额,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之路。

后市场化阶段。目前学术界对“后市场化”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但是有一点得到了公认:后市场化阶段是在经历了市场初步形成阶段后,市場体系和市场制度已较为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是更高级的市场化阶段。在后市场化阶段,商品和服务品种多样,整个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消费者对价格的关注逐渐演变为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关注,商品和服务差异化竞争逐渐取代价格竞争成为流通业市场竞争的最突出特征。规模化、连锁经营、品牌建设成为流通业主要目标,标准化流通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流通服务共存,国内流通市场与国际流通市场逐渐接轨。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兴起,线上流通和线下流通相配合,共同推动流通业市场化发展(朱长明,2016)。

(二)市场化进程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理论机制分析

对经济体制转型中的我国来说,市场化水平的高低主要反映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进展(樊纲等,2011)。因此,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化水平越高意味着政府干预越少。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控制审批、准入、资金、技术和其它稀缺资源等政府权力干预经济运行,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管理。一般而言,政府干预往往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负作用。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意味着政府对经济运行干预的范围和力度逐步减小,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也大大降低,有利于社会资源向流通业转移,从而促进流通业发展和流通效率提升。

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推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向更高程度发展,从而促进流通业发展。要素市场的发展允许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便利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企业、地区间的转移和流动,通过市场力量优化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流通业的市场化发展。而更加完善的产品市场需要较为完善的、结构合理的流通体系与之配套,反过来可以促进流通业发展和完善。

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活跃了经济,通过市场竞争促进了流通业效率提升。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盘活了经济,大量社会资金得以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纷纷进入流通业领域,加剧了流通业竞争程度,提高了流通业效率。同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国有企业垄断力量的下降,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式微,有利于要素资源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促进了流通业合理发展。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借鉴前人研究结果,在计量模型中除了考虑市场化进程这一关键变量外,还需加入一些影响流通业发展的宏观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对外开放度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控制变量。最终计量模型建立如下:

lnConit=α+α1lnMarit+α2lnGDPit+α3lnindit+α4Urit+α5lnFDIit+α6lnTrait+εit

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为流通业发展水平(Con),关键解释变量是市场化程度(Mar),其它变量为控制变量。本文研究对象为全国30个省份(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涉及时间段为1997-2009年。考虑到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具有差异,为了研究市场化程度差异对地区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按照传统地理三分法,将全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同时,考虑到我国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为了研究这一特殊事件对市场化进而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两个时间区间:1997-2002年和2003-2009年,分别研究不同时段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二)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流通业发展水平(Con):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衡量流通业发展水平,同时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折算成1997年不变价。为了消除异方差和保持数据平稳,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关键解释变量。市场化程度(Mar):本文使用樊纲等(2011)编制的市场化指数衡量市场化程度。目前该指数只有1997-2009年这13年间的,但是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因为该数据比较全面系统,得到了大部分学者认同,同时该数据涵盖了我国加入WTO前后的时间段,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时期,能够充分反映我国市场化进程。

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同时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工业化水平用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同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折算。城镇化水平用各地区城镇化率来表示。对外开放水平用外商直接投资衡量,交通基础设施用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的总和来表示。以上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樊纲等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

实证分析

(一)全国整体回归结果分析

表1显示的全国整体及分时段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指标选择较为合理,较好的拟合了流通业发展现状。整体回归结果显示,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这说明我国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时段回归结果显示,在不同时段市场化改革都推动了流通业发展,特别是2002年加入WTO后,其对流通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了较大提升,由1997-2002年时段的0.0754上升为2003-2009年时段的0.140,且更加显著。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社会资源向流通业转移,从而促进流通業发展和流通效率提升。其次,市场化水平的提升推动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向更高程度发展,便利了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企业、地区间的转移和流动,通过市场力量优化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流通业市场化发展。最后,市场化改革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纷纷进入流通业领域,加剧了流通业竞争程度,提高了流通业效率。同时,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国有企业垄断力量的下降,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式微,有利于要素资源和产品的自由流动,促进了流通业合理发展。

在控制变量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在1%的水平上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流通业发展就越快。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流通业的发展,工业化发展为流通业发展提供动力和产品,同时流通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化提供生产资料和运输服务,反过来促进工业水平的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对流通业发展有促进作用,城镇化带来的人口增加效应扩大了消费品需求,进而促进流通业发展。对外开放水平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且2003年之后呈现出负向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但这种促进作用在减弱。

(二)分区域回归结果

表1分区域回归结果显示,市场化水平对三大地区流通业发展都有显著促进作用,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弱。这与我国现状相符,作为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东部各省市场化水平最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高,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达,这些有利因素促进了东部地区流通业的快速发展。相反,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较晚,市场化水平还不高,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1997-200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市场化进程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市场化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特别是2002年加入WTO后,该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分地区研究结果显示,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东中西部地区流通业的发展,对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控制变量中,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四个变量显著促进了流通业发展,而对外开放程度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目前,我国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据此,应着重推进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阻碍人口流动的各种规章制度,推动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丁俊发.我国流通业的变革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1(6)

2.柳江,程锐.交易效率、市场化与流通产业发展[J].商业研究,2015(8)

3.柳江,程锐.流通产业发展与市场化进程内在依存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2)

4.杨守德,赵德海.农村商贸流通业市场化发展阶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0)

5.朱长明.我国农村流通业市场化发展的阶段判定及提升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6. 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7.杨丹.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与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6(15)

8.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2)

9.黄秀莲.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路径与改善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6)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