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倡廉 “治心”为上
2017-06-14刘纪舟
人民周刊 2017年7期
刘纪舟
贪欲心理、失衡心理、享乐心理、侥幸心理、造福子孫心理等等腐败心理,是导致官员走向腐败行为的前提。
贪欲心理。一些党员干部面对丰富的社会财富为他们的欲望提供了可能性时,他们的心理就常常处在动态扩张中,贪婪无度、欲壑难填。贪钱,是贪欲心理的核心,当然,贪欲还包括贪权、贪色。“三贪”心理一旦形成,腐败行为就会不停发展下去。
失衡心理。一些党员干部在其膨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往往导致心理失衡,从而用不合法手段去占有国家资源,大肆敛财,侵占老百姓的根本利益,以物欲的满足来补偿失衡的心态,走向腐败犯罪。
享乐心理。一些党员干部有了权力后,追逐物质拥有和感官享乐,在吃喝玩乐中丢失理想,丧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挥金如土,不珍惜人民的血汗钱。
造福子孙的心理,是一些党员干部受封建社会“唯有儿孙忘不了”的传统心理影响,搞“父荫子继”,运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铺垫幸福。周永康儿子周斌、郭永祥儿子郭连星、蒋洁敏儿子蒋峰等等,都在老子的庇护下发了财。这些落马官员都成了“贪腐父子兵”,坑爹又坑儿。
侥幸心理,是官员落马前最常见的心理。他们明知行为触犯法律,但仍寄希望于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有的相信制度有空子钻,有的认为组织上查不出来,有的坚信朋友不会出卖自己。广西李达球、安徽倪发科等,无不如此。
要让党员干部不想腐,就必须加强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其中对党员干部加强心理疏导必不可少。心理疏导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力量来“治心”。只有心理疏导做好了,才能增强官员的廉洁心理,减少官员的腐败行为,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社会清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