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拓扑学理论遇到社会科学
2017-06-14任晖
任晖
阈限、边缘和折叠等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拓扑学,涉及有形空间、无形空间和社会场域等的划分。《空间问题:文化拓扑学和社会空间化》一书即对此进行了探讨。这种探讨标志着一种新研究的开始,它更新了我们对空间的认识:不再把空间看作一种社会生活和个人身份的构成维度,而是在一种具有竞争性、对抗性、各种机制与文本相互作用的复杂语境下形成的多元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化即是明确空间在建构资本、艺术、技术运用等方面所起到的文化作用。对同时存在但又具有差异性的多元社会空间进行探讨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能够反映身体、意义和场所等多重要素在时空中甚至在与社会结构的某种对应关系中的密切联系。本书在分析空间性中的诸种元素时,着重强调了它内在的结构上的特征,这种对内在性的关注,包括阐述的方式,相较于列斐伏爾的马克思主义-黑格尔式的分析,更加接近莱布尼茨式的,尼采式的。本书运用了各种文化案例(包括空间哲学的历史等)来说明社会空间化的多样性和它们的影响。
拓扑学能为熟悉的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提供新视角,其分析根植于时空事件的多元流形以及不断变化的种种关联之中。作者认为:如果把所有情形都用单一的空间化来解释,注定会有失全面。想要发现多元空间互相协调和影响的机制以及空间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我们需要一套更加有效的理论工具来对它进行分析,同时需要在拓扑层面上来加以认识。本书提出的“文化拓扑学”这一新型的分析工具,是把它作为社会科学和地理学的一种批判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空间与地方建构秩序的重复性。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三维环境的相互作用、新媒体理论家所说的数字化再现所带来的“膨胀的现实”,以及所谓的更大的流动空间,还有不相邻的行为群体、网络产生的物质效应,等等。这些由真实的和虚拟的社会所构建的时空和维度能够渗透到各种意义上的“场所”的核心。在主体、场所与意义之间、折叠与展开之间、可述与可见之间、过去与未来之间,文化拓扑学所做的就是要把各个节点间的某种“链接”看成空间本身的一种属性,而且这种属性能够被定义,被分析,并对多元主体和客体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分析多元的时空维度、明确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及这两者与地方的关系时,文化拓扑学的这一切入角度十分独特新颖,而且富有成效。
把拓扑学理论创造性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这一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空间问题》的作者罗伯·希尔兹教授富有启发性地突破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以哲学的和地理的空间理论为出发点,有力地论证了社会理论的空间化和文化拓扑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