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可行性与必然性研究

2017-06-14张雷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张雷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信息化教学具有它的可行性,它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进行信息化教学具有它的必然性,将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融入教学系统各要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将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带来“双重革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教育,势必走向信息化,即所谓信息化教育或教育信息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深度融合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44-02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以原子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教育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都把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笔者认为,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在实践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二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或资源)网络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教学)技术现代化和教学评价信息化。其中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施信息化(或网络化)教学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认知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

1.布鲁纳强调学习过程。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一大堆现成的知识。可见,学习的重点不是记住老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亲自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布鲁纳强调直觉思维。他认为,直觉思维的本质是映像或图像性的,它的形成过程不是靠言语信息,尤其不靠教师指示性的语言文字。它与分析思维不同,不根据规定好的步骤,而采取跃进、越级和走捷径的方式来思维。所以教师与其指示学生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思考。

3.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他重视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下,通过网络交流、讨论、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下,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组间合作学习、网上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内部动机。

4.布鲁纳强调信息提取。他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提取。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信息,知道信息储存在哪里和怎样才能提取信息。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或资源)网络化,让学生亲自参加发现事物的活动,他们必然会用一定方式对网络资源加以组织、提取,从而对记忆具有最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借鉴利用其它必要的信息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要求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所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有其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必然性

1.将信息技术发展成果融入教学系统各要素符合当今时代特征

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从而导致工业、产业乃至社会各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专家将之界定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或称之为信息化革命)。那么,教育该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吸取错失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惨痛教训,抓住这次全球变革锲机,培养出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端创新型人才不同于普通劳动者,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具备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融合与开发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不仅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劳动者,而且应该是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劳动者。所以,在教学系统各要素中融入信息技术发展最新成果是当务之急。

2.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必将为信息时代的“教”和“学”带来“双重革命”

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技術与手段的运用上,更表现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动力,使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量激增,知识老化速度加快,大量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出现,在这样的时代里,很多信息或知识来不及也不需要装进大脑里,和别人竞争的优势应该是如何提高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意义显得越来越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才是最重要的。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从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探究式学习方式转变,选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活动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这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

3.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我国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选择教育信息化的道路。

教育信息化已成国际化的趋势。早在2012年北京大学副教授陈江的MooCs(“慕课”,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电子线路”在edx平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创建的在线课程平台)正式开课1月后,就有4000多人注册学习。

爱尔兰国际远程教育资源专家德斯蒙德·基更教授说:“随着无线网络取代有线网络,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笔记本和台式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应该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移动学习,旨在把日本发展成一个“泛在学习”的社会,使人们广泛使用移动设备来提高福利和进行终身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说:“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猛,对我国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这值得我们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三、结语

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教育正面临迅速到来的信息化浪潮。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进程,抢占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汪瑞林.2013年3月.

[2]《未来之路》比尔·盖茨.

[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李凤来. 2014年.

[4]《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变革》俞水 .2013年11月.

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785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