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创业手记
2017-06-14宋树政张配豪
宋树政+张配豪
很多时候,自己在村庄里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调节生产关系的“小蚯蚓”,将好的政策文件用村民能懂的话,掰开了,揉细了,讲给村民听。
夯来村位于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吉卫镇,“夯来”在当地苗语里意味短小美丽的峡谷,和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坐落于山谷之中的美丽村庄。
2016年9月,我和我的搭档沈茜作为黑土麦田的乡村创客走入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创新创业之旅。
“从广撒网到抓能人的转变”
我们进入夯来村后,首先开展了为期近1个月细致的入户调研。在调研后,我们发现村庄在种植上有很大瓶颈,一方面土地极其分散且没有运输道路;另一方面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老人妇女儿童留守没有劳动力可以进行种植。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到底把工作重点放在哪里会最适宜这个村庄,可以让乡亲参与进来,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在和村民,和政府,和社会外界人士不断地沟通磨合中,我们最终敲定了三块主要的发展方向,分别是苗绣、生态养猪、乡建。
这三块内容的敲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沟通和磨合的过程,在此之前,我们在产业上有尝试过村庄土特产腊肉和苞谷烧的售卖、本地辣椒的订单农业尝试、放养鸡的考察,在公共服务上有为对村庄一户特困家庭进行募捐解决生活困难、冬季保暖衣物捐赠、也为村里孩子捐赠了一些学习用品,为村庄捐赠6面苗鼓等。这些试探性的尝试,让我们和村民建立了信任,也让我们慢慢对村民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发现并找到了真正想干事能干事,踏实勤恳的一些村庄能人。
在村庄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们经历了一个做事方法论的转变。从广撒网到抓能人的转变。最开始入村的时候我们想做一个产业让尽量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尽量多的村民创收,但我们很快发现有些村民确实是躺在了国家的身上,等靠要的思想是很固化的,与其花一个漫长的时间去教育思想固化的村民参与进来,不如找到那一小撮思想开放,踏实勤恳,真正想干事的村民,由我们来为他们提供资源,辅助和推進,他们成功地赚到了钱,那些固执的村民自己就会找上门来。这是一个村民教育村民的过程。
“两个思维上的转变敲定方案”
那在养猪这件事上,我们找到了上寨最靠谱,最有干劲的一小撮村民,由我们组织大家开会,一起商量该怎么发展。也组织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去长春,去保靖。村民和外面成功的养殖大户亲身学习后,加上村民间的讨论商量,最后是发生了两个思维上的转变敲定了我们的养殖方案。
一个是认识到了小农经营“单打独斗”的劣势,理解了形成村民互助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只有大家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各有分工才能把事情做得标准化,品牌化,并且这样的集体产业会产生集体资金,未来可以反哺村庄的公共服务,比如修水渠、慰问孤寡老人等等,这都是小农单打独斗无法做到的。
另一个村民思维上的转变,则是从养饲料猪到做放养生态猪的转变。传统饲料猪出栏快,但价格上不去,污染很严重。而生态放养猪,不仅因为猪肉品质提升了,可以通过电商,对接城市社区等方式提高产品溢价,有建立品牌的可能。而且,它对环境污染更小,形成生态种养循环,有利于子孙后代。
在苗绣这一块,当时入村后了解到以前家家户户都是会手绣的,但现在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已经没有人坚持手绣了,村民本民族的东西慢慢地走向消亡。所以我们在去年组织了26名绣娘开展了为期22天的苗绣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提升绣娘的绣技,日后通过积极对接企业订单或打造自有产品,让绣娘获得经济收益,进而间接地更好保护当地苗族的本民族文化。目前这一块,黑土麦田三个村子(水桶、扪岱、夯来)的创客共同协作,一起攻克了这个难题。
“乡建+产业,可持续发展”
乡建是工程量非常可观的一项工作。它是瞄准在夯来村的下寨,因为下寨人文景观传统民居保存完整,黑瓦立檐,鳞次栉比,非常漂亮,此外保留有苗歌、苗鼓、苗绣,苗族传说等等,在自然景观上有大型岩溶地貌,溶洞、岩壁和石林,很有特色。我们是趁着过年,打工的人都没走,村庄人齐的时候,召开了下寨的全体村民大会,由村民自己来讨论。乡亲们自己说自己对家乡的设想,我们汇总之后总结了村民的需求:培训、议事、公厕、公共浴室、文体操场、幼儿阅览室。
通过努力,我们争取到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的关注,敲定合作意向来进行建筑设计。设计包含了三方面内容,一个是公共建筑,一个是传统民居改造,一个是村庄环境美化。公共建筑中的重点将是村民活动中心,一个公共开放的建筑,将承担起村民培训、议事、休闲、幼儿阅览室、游客手工工作坊等多方面功能。而民居改造则是在不破坏村庄原有的苗族木屋建筑形制的基础上,进行内部修缮设计,解决村民普遍反映的冬季漏风寒冷、潮湿、采光差的问题。
这一块整体的发展思路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我们高屋建瓴地告诉村民要怎样怎样。由村民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真实设想,再通过我们引入相关的资源进行建设。乡建将分批进行,现阶段正在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
乡建不仅是提供便民设施,同时也在为乡村旅游做铺垫,最终也是上下寨联动。乡建+产业,从经济从文化共同解决这个村庄的问题,让村子未来可持续发展。
“像萤火虫,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基层工作很难做,很复杂。很多时候党和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基层的老百姓不理解,通过我在乡村的见闻,发现其实关键还是缺乏一个顺畅的沟通。很多时候,自己在村庄里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调节生产关系的小蚯蚓,将好的政策文件用村民能懂的话,掰开了,揉细了,讲给村民听。面对村民一些诉求比如通电、修路,也帮村民整理成报告,寻找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支持。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的成长经历让我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感情,时代在进步,但农村所经历的发展的阵痛和困顿,不身处其中的人很难体会。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的班训是“功成之日,为国为民”,我想其实不是非要功成之日,而是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面对被完全不了解我们的人捕风捉影式的质疑,我并不在意,更在意的是村民对我们的看法。但这么长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明白,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村民都真的会理解你、支持你,贫困的背后有着真实而深刻的原因,所以面对质疑,我都会尽力去将事情说清楚。但如果工作实在是做不通,我也会把心态放平,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而面对社会扑面而来的褒奖,自己心怀感谢的同时更多是一种鞭策。基层工作错综复杂,农村又是人情社会,我们目前做的这些努力仍然是杯水车薪。唯有踏实做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带动影响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未来才更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