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诗人”启示录

2017-06-14高雪梅

瞭望东方周刊 2017年21期
关键词:理工诗词科学

高雪梅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相得益彰,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能力抱有足够的信心

近日,一段93岁老教授站在讲台上讲解诗词对联的视频被大量转发,引发热议。

视频里的老教授身着蓝色中山装,虽白发如雪,却中气十足,他就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高等数学的退休教师潘鼎坤。

潘老从小念私塾,熟悉诗词格律。在潘鼎坤的数学课上,他会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解释有限与无限的关系。表现自然规律的数学和抒发人类情感的诗词就这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因为看到一些刊物上登载的诗词“平仄都不对”,潘老还给学生作过一场“试讲中文对联、诗词中的对称美”的讲座,其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其实,不少老一辈中国科学家,都像潘老这样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最新出版的《理工学人的诗与世》一书,就为人们勾勒出一大批像潘老这样的人文底蕴深厚的理工科学工作者,他们的名字包括欧阳翥、唐稚松等。

他们不仅是许多学科的奠基人,还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写作旧体诗词,以这种最中国的文艺形式,抒发人生感怀,记录时代风云。其中一些人的旧体诗词造诣,被认为连中文系教授都望尘莫及。

“夜气冥冥翳太青,清窗听雨独伤情。梦痕带泪回童輦,歌调凝弦断玉筝。咽到中宵应有恨,敲残旧苑已无声。离离原上多禾麦,都为苍生望太平。”这首题为《夜雨》的七律,作者欧阳翥是著名的脑神经学家。诗作于抗战期间,将身世之感与家国之痛融为一体,意向苍凉凄美,被誉为诗中上品。

长期研究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知名学者谢泳认为,这批理工学人生活于中西知识融汇时期,面对西方知识,他们保持了内心的文化自信,没有丢弃传统,这一历史现象中包含了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东西。

这些文理兼擅的理工学人,一方面以极为严谨的精神从事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诗词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缥缈灵思。可以说,在他们身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传播相得益彰,这让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融合能力抱有足够的信心。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集中体现。诗词里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贵的文字,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对生命的焦虑和不安,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尽管现代科学源于西方,但科学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相容,而且,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传承好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播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创造。

后来者有无可能接续这一传统,更好地传承经典、筑牢文化自信?可喜的是,尽管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存在“损坏”的情形,但近年来文化环境和文化传统得以逐步修复,诗词热的社会现象便是明证。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包括诗词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是对身心健康的长久滋养,是更具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与科学精神融会贯通,不仅需要更多的潘鼎坤示范开讲,需要重温“理工诗人”的故事,更需要我们的基础教育担起责任。

猜你喜欢

理工诗词科学
诗词书法作品
卜梅玲、荆忠杰作品
【诗词篇】
点击科学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科学大爆炸
高冷理工也有呆萌专业
基于CDIO的“教产结合,工学一体,一体化课程”的新型高职理工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