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自清眼里的“邻家少妇”

2017-06-14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邻家西洋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留给世人的印象主要有两点:第一,他是一个散文家,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一系列佳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为他赢得了广泛的人气;第二,他是一个民主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却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情操。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然而,这些都是历史和教科书中的朱自清,生活中的朱自清远比这些描述丰富得多,比如他喜欢欣赏美女。

朱自清一生有过两段婚史,第一任妻子武氏为他生育了6个儿女,去世时年仅37岁;1932年8月,他与第二任妻子在上海结婚。或许是因为婚姻的平淡如水,抑或是作为散文家、诗人的浪漫天性使然,朱自清格外注意身边的其他女性,尤其是那种“邻家少妇”。朱自清每遇到漂亮或心仪的女人总不忘细致观察一番,末了还要在日记里记载下来。

以下是笔者从他日记中摘录的一些记载:1924年9月5日,由温州乘船赴宁波任教,“船中见一妇人。脸甚美,着肉丝袜,肉色莹然可见。腰肢亦细,有弱柳临风之态。”1932年6月25日,在德国游览期间,“车中遇一医生小姐,活泼可爱,不似英人,使人颇有好感。”1932年8月16日,蜜月中到普陀山游玩,“到上海,赴六妹处,遇邓明芳女士,颇有标格。”1932年10月7日,乘火车去南开大学演讲,“车中遇方令儒女士,尚有姿态。”1935年1月20日,参加文学讨论会,“吃饭时,桌上的饼甚美。后遇淑芳小姐,真是个才华出众的女士。”1941年3月6日,“上午宋夫人及廖二姐来访竹,适竹去医院,因留客谈。宋夫人打扮得很漂亮,听说她已四十三岁,可还是显得那么艳丽。”1945年2月4日,“下午应唐永庆夫妇之邀,至其家跳舞与桥戏,并进晚餐。跳舞颇尽兴,但很累。近日虽进食不多,然胃不适,归途吐水。恐系饮咖啡二杯所致。至唐家遇翟君夫妇,翟妻甚美。”1947年5月7日,贺俞平伯父亲寿,送一红色降落伞做幔帐,“平伯侄女郭小姐甚美。”不仅如此,朱自清还在文章中大段抒写他对女性的欣赏,有一篇题为《女人》的文章中是这样写的:“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从国民学校时代直到现在,我总一贯地欢喜着女人。在路上走,远远的有女人来了,我的眼睛便像蜜蜂们嗅着花香一般,直攫过去。……若找不到女人时,我便逛游戏场去,赶庙会去,参观女学校去,這些都是女人多的地方。于是我的眼睛更忙了!我拖着两只脚跟着她们走,往往直到疲倦为止。”“我见过西洋女人,日本女人,江南江北两个女人,城内的女人,名闻浙东西的女人;但我的眼光究竟太狭了,我只见过不到半打的艺术的女人!而且其中只有一个西洋人,没有一个日本人!那西洋的处女是在Y城里一条僻巷的拐角上遇着的,惊鸿一瞥似的便过去了。其余有两个是在两次火车里遇着的,一个看了半天,一个看了两天;还有一个是在乡村里遇着的,足足看了三个月。”

与一般的“好色之徒”不同,朱自清对女性的留意和观察更多的是从艺术欣赏的层面来的,他告诉我们要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女人:“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

猜你喜欢

邻家西洋朱自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听邻家吹笙
我与邻家孩子的较量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邻家有“女”初长成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