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人才需求的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7-06-14韩晓丹
韩晓丹
【摘要】作为培养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的高职院校,如何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的调查,明确行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金融行业 社会需求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8-0001-02
一、 行业发展情况与岗位需求
1.对金融行业近年发展情况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金融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加。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金融业。金融服务的网络化迅速崛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的快速发展,是我国金融业呈现出一派生机。
2.对金融行业岗位的分析
我们对金融企业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进行调查分析。按照企业类型划分,金融企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期货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各类企业岗位群的分布构成具体如下。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对私客户业务岗(包含投资理财咨询、信用卡业务等)、对公客户业务岗、资金交易岗、会计核算岗、风险管理岗、综合柜员岗、票据业务录入处理岗等;证券行业主要包括:营销岗位(包含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客户服务岗、财务核算岗等;保险行业主要包括:营销岗(保险代理、保险经纪)、保险核保岗、客户服务岗、管理岗位等。其中经过访谈研究适合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岗位为:客户服务岗、票据录入岗、会计核算岗、营销岗位等。
3.金融行业岗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对企业历年招聘情况分析得出,金融类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总体要求较高,对应聘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是第一位的,金融企业对员工对公司的认可度信任度要求很高,希望员工忠诚于企业,热爱自己的岗位,能接受工作带来的压力;其次是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然后是进一步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主要是金融基础知识、投资理财知识、财务知识、风险防范知识、打字录入能力、点钞技能,对其他技能要求主要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办公软件运用能力、基础外语沟通能力,特别随着互联网应用,对计算机技术要求逐渐提高。
那么根据不同金融行业具体要求,按照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细分,分别为:
1.银行类企业对知识的要求为金融基础知识、产品营销知识、投资理财分析知识、银行柜台业务知识、风险管控知识、会计基础知识;对技能的要求为能主动地寻找信誉好实力强的客户,并维护好客户关系、熟练掌握银行主要业务的办理流程、能及时了解国家相关金融政策法规增强反洗黑钱意识、点钞、票据录入、传票翻打、五笔、键盘录入等;对素质的要求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
2.证券类企业对知识的要求为产品营销知识、投资理财知识、证券期货及贵金属交易知识、风险控制知识、银行柜台知识(证券交易柜台知识);对技能的要求为掌握信息的处理操作能力、各种股票走势的基本分析、投资理财规划能力;对素质的要求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较强责任感。
3.保险类企业对知识的要求为产品营销知识、保险知识、保险理赔核算知识、风险管控知识、投资理财知识;对技能的要求为具有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能填制保单、掌握保险投保及理赔程序;对素质的要求为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强、有责任心和抗压能力。
二、高职金融专业培养方向
基于社会对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金融专业学生主要是为基层金融机构服务,因此首先要掌握相应的银行、证券、保险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要实用并且够用;其次要熟悉国家关于金融的法律法规,培养遵纪守法、了解国家金融形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基于金融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要着重培养学生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同时,由于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及未来二次择业,不一定终身从事金融行业,且金融行业中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有所要求,因此在培养方向上也注重其他行业知识的了解。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金融企业岗位提出的知识、素质、技能要求,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课程重组与调整,体现“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
虽然,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企业都在尝试冲破分业经营的约束,实行混业经营,但“三业”之间主营业务的差别仍然明显。因此,如从银行、保险、证券的主营业务角度培养人才,则有必要将金融专业分为几个更细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方向为主导设置专业方向,以金融业普遍要求设置专业通用课、按照银行、保险、证券就业方向的核心能力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使培养的目标更具有侧重性。同时,以其他两个行业的从业核心能力作为拓展能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到金融从业必要的通识知识的同时,更专注于某一从业方向的从业能力和技巧,使其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就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同时又注意岗位迁移,可以从事其他金融行业或非金融行业的基础工作。
2.增加素质课程比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针对目前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从业人员的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逐渐增高,建议增加素质课程比重,例如普通话、互联网技术、演讲与口才、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情绪压力管理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技巧、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调试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国家对职业教育特别提出道德教育,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文件中提出把德育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课程建设中也要体现德育教育,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劳动模范精神引入课程中,可开发一定比例的国学课程。同时还要跟紧时代步伐,目前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对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已经不局限于会使用基本办公软件,工作中对网络技术应用于工作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及互联网技术课程的开发及应用会使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工作,成为人格完善的青年。
3.加快实训技能课程建设
根据目前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专业技能实训、岗位工作模拟及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训课程体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完善实训课程,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将企业的一些特色课程融入到高职的实训课程中去,例如针对银行业对五笔、票据书写录入、传票翻打、点钞、外汇业务办理等技能要求,开设相应银行技能训练课程,分不同的实训模块进行练习,并逐步建立银行业务模拟实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银行业务,同时可以将银行对员工的日常培训课程引入教学中去,可以由企业人员执教,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针对保险证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设置保单填写、证券大盘模拟等课程,建设保险证券模拟实训室,可以将保险业对员工营销能力和抗压能力培训的课程带入学校的实践课程中,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采用“2+1”模式,最后一年到企业中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
4.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证融合”的评价制度,将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融合,以证评价课程学习成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获得理财规划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获得银行、证券、保险等从业资格证书。对五笔录入、票据录入书写、点钞、保单填制等课程,可以依据学生上机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对实训课程进行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以指导教师和企业鉴定评分共同进行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蔡幸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质量调查报告[J].文化教育市场,2008年11期.
[2]浙江金融職业学院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院: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市场调研报告[J].焦点时空,2008年.
[3]董瑞丽.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金融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
[4]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