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旅游有多少“坑”
2017-06-14方艺晓
方艺晓
按照一名导游的说法,“报了填坑团,想不挨宰几乎不可能”
近年来,随着日元贬值,赴日旅游逐渐成为国人出境游的主要选择之一。然而,不少赴日旅游的朋友发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由于正规导游数量不足,一群“黑导游”活跃在黄金旅游线路上,游客稍不留神就可能“挨宰”。
正规导游稀缺
在赴日中国游客猛增的背景下,日本的中文导游数量却远远未能跟上。日本首都圈以外的地区,通过资格认证的中文导游仍然稀缺。
在日本,外语导游和律师、医生一样,须经过国家级考试。除精通外语外,导游还必须熟知相关的日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知识,能通过笔试、口试等环节考核的合格者寥寥无几。
截至2016年,日本全国拥有该资格的导游仅有约2万人,其中英语导游占67.8%,而需求高涨的中文导游仅占12%。九州地区7个县内,取得资格的中文导游仅有100余人。
本刊记者在东京银座商业区询问了9名带中国旅游团的导游,发现只有1人持有资格证,其他人都是“无证导游”,有些人甚至说不知道要考证。据日本有关机构估计,目前在日本接待中国游客的导游有数千人,其中大部分是“无证导游”。
据悉,日本政府有意放宽限制,允许没有资格认证的人提供导游服务,以填补导游缺口。一些业内人士担心,此举会导致“无良导游”增加,影响游客体验。
“黑导游”:有“大哥”也有“小弟”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日本旅游业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在日本,地接社接到团单后通常会与导游头头、业内俗称“大哥”的人联系,以每团两万至三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00元至1800元)的价格委托给“大哥”,再由“大哥”分配给“小弟”。
这些“小弟”多数来自中国港台地区,也有一些来自内地。他们中绝大多数没有导游资格,仅接受过短期“陪团员”培训,然后匆忙上岗。
有“黑导游”透露,在日本干3个月,就可以挣到300万日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
日本《外语导游法》明确规定,除志愿者外,不持有外语导游资格证的人不得从事旅游景点讲解等导游工作。该法还规定,导游不得向顾客推销商品或强制游客前往景点或商店;不得以任何名义拿回扣,违者将被逮捕。
而“黑导游”们也有对策:在无人监管的大巴上对游客大肆推销,到达景点后却装成普通随团陪同,不讲解。这使得很多日本调查员无从追究。
“黑导游”忽悠游客的说辞五花八门,例如“日本的物价在哪里都几乎一样,这是观光厅定的。买东西去哪里都一样,所以不用拘泥于在哪家店买”,“日本人开发了新一代化妆品,世界上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这种化妆品只有日本有,绝对不会出口”。
购物陷阱:价格虚高,还有“三无”产品
业内人士说,赴日旅游要警惕三大“购物陷阱”。
一是行业内俗称的“车售”,即导游在大巴车上兜售商品。既有化妆品、小电器,也有保健用品、营养品等,售价少则高出进货价三到五倍,多则近十倍。更糟糕的是,其中不少属于未经日本安全认证的“三无”产品。
二是忽悠游客进店购物。不少中国游客被带去购物的“免税店”,其实并不是日本大商业公司开办的,价格也往往虚高。这些商店的利润分成一般是店家五成,地接社和导游按五五分或三七分拿取剩下的利润。
据一名导游透露,导游们可能故意带团在同一时间涌入店内,让游客在人潮中跟风抢购“好货”。
三是私下添加进店购物行程,俗称“滑店”。例如,在前往东京浅草寺观光途中,导游会赞叹“浅草有一家老店铺的南部铁壶非常好”,到达目的地时暗示司机停在店旁,诱哄游客进店。实际上,该店商品售价约为市价的3倍。
“5夜6天游”,真正逗留时间只有4天
知情人士提醒,行程安排也有不少“猫腻”。
有导游透露,赴日游线路一般为6到7天,东京-静冈-京都-大阪的大致线路被业内称为“东进阪出”的黄金线路。
一些旅行社安排的是下午出发、晚上抵达东京的航班,回程则安排上午的航班。“5夜6天游”,在日本真正逗留时间只有4天。
另外,游客到日本后,会发现到哪里地陪导游都要收钱。去迪士尼乐园,收1万日元(约合618元人民币);到银座购物,收4000日元(约合247元人民币)……
一些“黑导游”还忽悠游客放弃行程内的2000日元(约合124元人民币)和牛午餐,转而带团前往“特别好吃有名”的1000日元(约合62元人民币)拉面店,从而捞取餐费差价。
“报了填坑团,想不挨宰几乎不可能”
业内人士说,由于恶性竞争,日本接待社纷纷压低接待中国旅游团的价格,甚至以亏本价接团。
例如,有旅行社推出“日本黄金旅游线5晚6天”的线路,从东京到京都、大阪的旅游项目报价只有人民币3000多元,远远低于实际所需费用。
业内一般称这种团为“填坑团”或“赌团”。这种团的“亏本”部分,旅行社当然不会承担,最终还是要想办法从游客身上找补回来。于是,诱骗游客高价购物成为近乎必然的选择。按照一名导游的说法,“报了填坑团,想不挨宰几乎不可能”。
中国驻日大使馆提醒中国游客,在日旅游购物时,对于导游的劝导、商家的宣传和口头承诺,要保持应有的警惕,勿听信其夸大宣传,将保健食品当药品购买。
購买保健品前,应做好功课,通过各种渠道充分了解产品的价格、功效,做到心中有数、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