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利萍:把一生的执着献给漆艺
2017-06-13张璐
文/张璐
尹利萍:把一生的执着献给漆艺
文/张璐
非遗技艺
作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我感到自豪。在今后的传承教学中,我也将带头创新技术,做到秉承传统、不失其本。
在成都市漆器工艺厂顶楼的“尹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里,尹利萍正在指导学生制胚、刷漆、抛光、洒粉装饰……成都漆艺工序多达72项,一件精美漆器要从木胎变成珍品,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尹利萍却不急不躁,始终坚持慢工出细活,每一道工序都坚持手把手辅导学生,口传心授。
肩负着漆器工艺厂艺术设计总监的主心骨职责,作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成都漆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尹利萍在漆艺这行已经坚守了整整43年。在漫长的漆艺生涯中,她不仅从未停止过对漆艺的钻研创新,更为漆艺的保护和传承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对漆器“一见钟情”
整齐的发髻、合身的长裙,今年已经64岁的尹利萍看上去依然纤柔美丽。她说正是漆器的美,让自己每天都能保持愉快的好心情,让自己沉淀、专注,没有时间烦恼。
1975年,酷爱绘画的尹利萍被分配到成都漆器厂。起初,她对这份工作不太满意,觉得自己应该去画室或画院。然而,当她看到一个赤宝砂工艺做的漆盒时,就再也无法忘记了。“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被漆艺之美所打动。它有着大海般深邃的质感,让人挪不开眼。当时我就在想,要是自己也能做出这样作品就好了。”那时对漆器一无所知的尹利萍立刻燃起了学习的热情。
制作漆器,要从制漆学起,72道工序是对漆艺者心性的打磨。由于尹利萍是过敏性皮肤,还额外多了一道考验。刚接触生漆时,她的手臂、身上全部长出了水泡,最严重的时候双手都肿得握不起来。冬天里,她做漆工打磨时站得腰酸背痛,手泡在冰冷的漆水里,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手指也逐渐粗糙变形。但这一切,尹利萍都咬牙挺了过去。3年过去,她就熟练掌握了制胎、刷漆、抛光等漆器制作的全部流程,并前往四川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
经过15年的潜心专研,尹利萍的付出收到了回报。1990年,她的雕银丝光晕彩作品《虞美人花瓶》在全国漆器行业评比中,获得设计、造型、制作、艺术效果满分,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此后,她的多件作品赴美、日、法、意等国参展,在国际、国内专业展览评比中多次获金、银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有4件作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2011年7月,尹利萍构思孕育20年,采用成都漆器独有的“雕漆丝光晕彩”工艺,经上百道工序、耗时1年制作的《牡丹卷草大花瓶》以2.3米的净高、0.88米的直径成为成都漆器最大工艺品。
创新让漆艺焕发活力
尹利萍一路走来,少不了艰辛和执着。漆艺厂曾于1995年停产。2000年复产后的10多年里,包括尹利萍这样技术骨干在内的员工,月收入仅有七、八百元,根本留不住人。面对困难的生活,尹利萍一度也想过放弃。但她转念一想,大家走的走、散的散,自己作为技术骨干,如果也离开了,老一辈传下来的漆艺该怎么传承,靠谁来培养新人?这是从心底热爱漆艺的尹利萍不愿看见的结局。于是,她最终选择了留守。
厂子是保住了,但如何维持经营?虽然这些年依靠销售库存成品和订单生产能维持上上下下的开销,但漆器制作成本高、人才培养花费大,还需找一条长久的生存之道。
“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市场,才能留住传统手艺。”2012年至2016年5月,尹利萍耗时多年研发完成的漆器作品《馨香》《春暖花开》和《生命》等出炉了,让成都漆器首次实现了在浮雕上贴金属片雕刻的技艺,呈现出既精致又立体、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左:尹利萍沉浸在漆器艺术的世界里
右:尹利萍代表作《虞美人花瓶》
花器摆件《春暖花开》造型时尚简洁,运用的是脱胎工艺。即在泥胎上一层麻、一层漆反复覆盖数层。粗麻布与漆干涸后形成粗粝胎壳,要获得光洁温润的手感,就需反复刷灰打磨十几遍,用到从几百目甚至两千目以上的砂纸,总工序多达上百遍。尹利萍说,这些工序一旦偷工减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工艺标准我们可以重新制定,但作为手艺人,也需有尊重职业的匠心。”
制作中,尹利萍用到了成都漆器最著名的“三雕一刻”中的雕银丝光韵彩工艺、变图和镶嵌工艺,让器身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中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不仅如此,她还创成都漆艺之先,大胆地将浮雕和雕刻两种工序结合起来——先用漆在器身堆出花瓣的形状,再贴上金属片,随后在金属片上完成花瓣纹路的雕刻,最后韵彩。为了突出蝴蝶翅膀的纹理,她还用蛋壳和贝壳镶嵌做了翅膀,让蝴蝶翩然欲飞。
如今,《春暖花开》和《生命》加上此前的《虞美人花瓶》都在市面上有着良好的口碑,订单络绎不绝。
把漆器带回家
2014年,尹利萍踏上了去日本的取经之旅。她发现,漆器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中,从面碗、食盘、筷子到桌椅、茶几、捧盒都是漆器,很受消费者喜爱。回国后,备受启发的尹利萍提出了“把漆器带回家”的口号。她认为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的审美和潮流结合,成都漆器能在生活化的方向上闯出一条路。加上漆器材质天然环保,很符合当今环保、回归自然的理念。
其实,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成都漆器自诞生之日起,大多就是日常生活用品。这也是尹利萍一直尝试致力于让现代人接受漆艺,让漆艺回归生活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制作碗碟、茶具、文化用具、装饰品、首饰等。除了保留漆器作为陈列品、珍藏品的价值之外,更多是要让它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尹利萍说,以前漆器大多为高端收藏品,如今她要为普通消费者量身定做看得上、买得起的漆器产品,让漆器走进寻常百姓家。
确定了“让设计回归传统、让传统回归生活”的生产理念,漆器厂与五粮液、竹叶青等多个知名品牌成功合作。同时,尹利萍带领团队大胆尝试生产手机壳、化妆品粉盒、婚庆用品等层出不穷的创新作品,让古老的漆艺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将“匠心”传承
成都漆器工艺厂最辉煌时有两三百人,而今全厂只有30多人。加上培养时间长,手艺佼佼者仍旧很少。“很多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走了,因为短期内几乎没有回报,工资不高。加上漆器是全手工操作,许多人刚接触到漆时会皮肤过敏、红肿。”尹利萍说,成都漆艺注重慢工出细活,学真功夫要耐得住寂寞。而现在的年轻人选择空间大,不一定有那么强的毅力,“能坚持下来的都是对这门手艺有所了解和喜爱的”。
让尹利萍欣慰的是,漆器厂完成改制后,成都漆艺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在传承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相信随着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提倡和肯定,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漆艺的前景会逐渐光明起来。”尹利萍说,近两三年,漆器厂也有新鲜血液加入,招收了年轻人,其中不乏90后。“现在厂里有约30人,95%以上是80后、90后,技术员工逐渐趋于年轻化。”
2013年起,漆器厂先后与成都市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开展教学合作,培训学生,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储备了相应的人才。教学合作以尹利萍牵头制定教学计划,带领团队去学校授课,组织学生来厂进行手工训练,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尹利萍心知,这些年轻人是漆艺的未来。“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8年甚至10年后,他们也能成为优秀的漆艺传承人,成为大师。”
(本文图片由尹利萍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