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服曾文正,治兵有本源

2017-06-13张春慧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6期
关键词:毛泽东

摘要: 齐鲁长勺之战,是春秋时期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一次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著作中,对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关键词: 毛泽东 长勺之战 湘学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从军事渊源来说,曾国藩创办、胡林翼等人襄赞其中的湘军及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锻造出来的湘军精神给了毛泽东深刻的影响。而湘军推崇士气的立军取胜之基,吸纳了长勺之战蕴含的兵家之道。

毛泽东对长勺之战的关注,可以追溯到他在青少年时代对这一著名战事的最早接触。毛泽东曾经回忆少年时代读过《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见于《春秋》的长勺之战也应该给他留下初步的印象。毛泽东对长勺之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应该来自曾国藩的著述。这要从毛泽东自我表述的"独服曾文正"说起。

曾文正即曾国藩(1811~1872),是近代著名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而他影响最大的"千秋功罪",是率领湘军扑灭了太平天国。湘军将帅廉勇,军纪严格,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给黎锦熙写的长信中写道:

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三。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乎?

李锐从治学方法、探求本源、修养之道、勤俭刻苦、文章气象,直到带兵打仗等方面,对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这一点有详细的述评。

洪秀全用来动员群众的,是他从西方传教士那里道听途说来的天主教教义,再由他加以中国化而成的"拜上帝教",这在中国并没有根基。曾国藩以保卫名教作号召,动员士大夫阶层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一场满汉之间的民族战争,一场地主农民之间的阶级战争,被曾国藩说成是一场维护名教,也就是保卫中国传统文化的战争了。毛泽东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以后,是看到了这一点的。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这是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毛泽东十分重视梁启超的意见。梁启超评论曾国藩:"吾以为使曾文正生今日而犹壮年,则中国必由其手而获救矣。"毛泽东的外婆家在湘乡,他8岁以前一直住在外婆家,16岁时又在湘乡东山高小读过半年书。曾国藩就是湘乡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袁仲谦和修身课教员杨昌济,都是服膺曾国藩的。杨昌济也曾勉励毛泽东以曾国藩为榜样。毛泽东当时的听课笔记本《讲堂录》记录了《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記》等书中的材料。例如曾国藩家书中的治军观点:"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

毛泽东当年读过的《家书》,系光绪年间传忠书局的木刻本,现韶山纪念馆尚收藏有该书的第四、六、七、九卷,每卷的扉页上都有毛泽东手书的"咏芝珍藏"。"年轻时留下的印象是这样的深,后来在延安,他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

而对毛泽东而言,对于长勺之战的更为直接的提示则是来自曾国藩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一书。《经史百家杂钞》卷二十二录有《左传齐鲁长勺之战》。

曾国藩的时代,社会上流行着两部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但也收录了齐鲁长勺之战。姚鼐是清代桐城派文章家,以为治学有义理、词章、考据三个方面,即以此为线索编成《古文辞类纂》。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编纂的一部古文选本,同《古文辞类纂》相比,《经史百家杂钞》改变了《类纂》偏重对古文的研读、模习和应用,选文与政事结合,使读者了解历代治乱兴衰、典章文物、学术思想和经国济民之道。也就是说,《杂钞》里不仅有"文",而且有"道",是"文"与"道"结合的一部书,表现了当时的时代要求。《经史百家杂钞》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

对于《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毛泽东评价甚高,在1915年9月6日致萧子升的信中说:"顾吾人所最急者,国学常识也。昔人有言:欲通一经,早通群经。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如是之书,曾氏《杂钞》其庶几焉。是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要"。"国学者,统道与文也。姚氏纂《类纂》畸于文,曾书则二者兼之,所以可贵也。"

近代湖湘兵学是以曾国藩治湘军形成的兵学思想为主要内容。曾国藩军事思想主要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曾国藩说:"湘军之兴,威震海内。创之者罗忠节公泽南,大之者公也。"这是说,罗泽南是湘军的创始人,而发扬光大者则是李续宾。

钱基博先生指出:"罗泽南、李续宾、王錱,三人者,披坚执锐以当太平军,身经百战,未享成功。而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公,则知人善任使,指挥若定,幕府画啸,而坐享其成;身兼将相,爵至通侯。显晦不同,劳逸亦殊。然其困心横虑,裕以问学,以忧患动心忍性,而不以忧患丧气堕志,一也。"

湘军正是从罗泽南的练勇而来。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进军长沙,湖南戒严。王珍开始倡行团练并辅佐知县朱孙治"惩治奸民",罗泽南助之,李续宾等相继加入。是年十二月,武昌被太平军攻克,为加强长沙防守,湖南巡抚张亮基调勇至省城防御,曾国藩就任团练大臣,"于是始治兵长沙。命罗泽南、王珍等领军三营,仿明戚继光束悟成法,逐日操练。是为湘军创立之始"。郭嵩焘说:"曾文正公初募湘军,专依罗泽南、王珍。"罗泽南以理学治军,注重加强军队的思想教育。曾国藩称其"矫矫学徒,相从征讨,朝出鏖战,暮归讲道"。罗泽南培养出了李续宾、李续宜、王鑫等一批书生起家的湘军悍将。罗泽南是一个理学家,主张"静"的修养。钱基博综述罗氏兵学大要:

或问制敌之道,曰:"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左氏》'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脚也。"亦本周敦颐主静察机之说。其治军以不扰民为本。而视东南安危,民生冤苦,如饥溺之在己,与其所注《西铭》之指相符。军行所至。士民欢跃,或输敌情,或诉所欲,馈肉饷饭,如家人父子。得道多助,屡破大敌,而善以寡击众。乡人化之,荷戈从军,蔚成风气。时为之语曰:"无湘乡,不成军。"藉藉人口。而不知无泽南,无湘军。惟泽南以宋儒之理學治兵,以兵卫民,皎然不欺其志。此湘军所以为天下雄,而国之人归颂焉。

钱基博综述曾氏兵学大要:

常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凡用兵之道,本强而故示敌以弱者多胜,本弱而故示敌以强者多败。敌加于我,审量而后应之者多胜。漫无审量,轻以兵加于敌者多败。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二下,我打第一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余于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愿学陆抗,气方锐而厚蓄之;不愿学荀罃,气已竭而复振之。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徐算。与悍贼交手,总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若在贼者全无破绽,而我昧焉以往;则在我者必有破绽,被贼看出矣。毋乘以躁气,毋摇以众论,自能觑出可破之隙。若急于求效,杂以浮情客气,则或泰山当前而不克见。昔作有《得胜歌》云:'起手要阴后要阳,出队要弱收队强。初交手时如老鼠,愈打愈狠如老虎。'虽粗浅之言,而精意不外乎是。大抵平日非至稳之兵,必不可轻用险著;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轻用奇谋。稳也,正也,人事之力行于平日者也;险也,奇也,天机之凑泊于临时者也。军事如枪法,门户宜紧;如拳法,有伸有缩。若入之太深,则有伸无缩矣。"

毛泽东对胡林翼也非常推许。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国统区著名作家张恨水会面,谈到自己的名字。毛泽东笑说:"我以前常用的'润之'一名,便是在湖南一师时,杨怀中先生为我取的。有一次,我在给杨先生的信中署名'毛学任',杨先生问我何故?我说学一学梁任公。杨先生便给了我一部《胡文忠公全集》要我读。我反复阅读后,觉得胡林翼确实值得学习,胡字'润之',我就改为'学润'。杨先生对我说:'司马长卿崇拜蔺相如改名相如。你既然尊敬胡润之,就干脆改成润之吧。'以后,师长和好友们多叫我'润之'。"

翻读《胡文忠公遗集》可以发现,胡林翼论兵之际,对士气之重要特别在意。而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胡林翼的多封信札,基于对长勺之战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强调士气的作用。试举二例:

咸丰十年(1860)正月二十二日的一封信中说:"十九之挫,不可尤人,只应自立。其过在山外失约,而亦自失地步也。千言万语,贵于审机审势,占山占险,尤须与湘军联成一气,乃不单薄。贼本乘隙而始出战,贼知彼竭我盈之机,而官军则始患其轻,终无力量,亦可慨也。须烦实力董戒,小挫正以成人之美,不可灰心。"

同月二十六日的一封信中则写道:"二十三四等日之书,均已奉到。大计总须从上打下,从西打下。兵家之事,贼伏不动,则我军不宜急战。来函谓贼山谷不出。欲攻垒贼,未易得手;欲攻山贼,马队难以施展,步队未能一律,诚为至计。只可从容持重,先立不败之地为要。正二月之内,弟决不催促,可请从容筹画,以期一鼓荡平。山内一军,尚须移营。金逸亭信钞上,并望传之各营为要。"

李锐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活动经验,对后来毛泽东的战争生涯也不是毫无关系的。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位有名的湖南人蔡锷,于1911年编有《曾胡治兵语录》,就是一本毛认真读过的书。"

1911年,蔡锷就任云南新军协统之时,受镇统钟麟同委托,编一部"精神讲话",蔡锷摘录湘军创始人曾国藩、胡林翼剿灭太平天国的一些治兵言论,分类编成《曾胡治兵语录》一书,用作云南讲武堂教材。《曾胡治兵语录》全书分12章,1.4万字。前十章为: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等,主要是有关治军问题的言论;后两章为兵机和战守,是关于战略战术的言论。编者在每章后加有评语,以阐发编者的观点。

近代军事教育中研习中国古代战例,不失为兵学要道。作为著名战例的长勺之战进入兵学视野也就顺理成章了。例如,早年为国军名将后来和平解放北平的傅作义对长勺之战也多有留意。"1915年,傅作义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步兵科深造。从此他精心钻研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立志要做一个胸岁万卷的军事家,为国出力效劳。对于孙子兵法十三事篇,他尤反复阅读,精心研究。同时对古代著名战役也颇为留意。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齐魏马陵道之战,新汉昆阳之战,东晋秦苻淝水之试……,他都仔细阅读,刻意体会。"

而与傅作义不同的是,蔡锷与曾、胡均是湖南人。《曾胡治兵语录语录》实际上是近代湖湘兵学的一个扼要总结。

《曾胡治兵语录》第十一章《兵机》: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茵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用气者也。……以上曾语

该条摘自曾国藩给李次青的信。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对长勺之战表现了更为直接的推许。

咸丰六年(1858)五月初二日,曾国藩给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的信中写道:"接惠书,知渡河截剿援贼获胜,欣慰!欣慰!足下与秀三、弥之围攻之师,兵力颇厚,惟屡次为枪炮伤我壮士,逾数百人,锐气暗损,最为兵家所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验。大约用兵无他谬巧,当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忽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敝,此善于用气者也。足下忠勇内蕴,迈往无前,惟猛进有余,好谋不足。吾愿足下学陆抗气未用而预筹之,不愿学知罃气已竭而复振之。愿算毕而后战,不宜且战而徐算,至嘱!至嘱!"

《曾胡治兵语录》第六章《严明》:

兵,陰事也,以收敛固啬为主。战,勇气也,以节宣提倡为主。故治军贵执法谨严,能训能练,禁烟禁赌,戒逸乐,戒懒散。……以上胡语

该条摘自胡林翼给多都护的信。咸丰十年(1860)五月初四日,胡林翼给多都护的信中写道:"直夫将军到英山,马队应如何分拨之处,惟麾下请将军酌行,弟无成见也。霍山本系要地,不宜空虚;麾下筹画周详,至为钦佩!夫兵,阴事也,以收敛固啬为主。战,勇气也,以节宣提唱为要;老兄治军有法,谨严切实,能训能练,禁烟禁赌,戒逸乐,戒懒散,异日大勋之成,属之阁下矣。"

胡林翼在《致严渭春观察论人才》中也申述此意:"夫战,勇气也,当以节宣蓄养提振为先。又阴事也,当以固塞坚忍蛰伏为事。"

1920年6月23日,毛泽东《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写道:"呜乎湖南!鬻熊开国,稍后其封。曾、左吾之先民,黄、蔡邦之模范。(今)一蹶不振……"把曾国藩、左宗棠和黄兴、蔡锷并列为湖南近代史上值得后人效法的楷模人物。毛泽东最早接触《曾胡治兵语录》,至少可以追溯到他参与黄埔军校的创建之时。

《曾胡治兵语录语录》于1917年由上海振武书局刊行。1924年,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东南黄埔岛创办,史称黄埔军校,蒋介石担任校长。蒋介石十分服膺曾国藩、胡林翼,将《曾胡治兵语录语录》确定为黄埔军校教材,并增补"治心"一章,以《增补曾胡治兵语录》为题出版。蒋介石为增补版写了序。序中说:"余读曾胡诸集既毕,正欲先摘其言行,可以为后世圭臬者,成为一书,以饷同志,而留纂太平天国战史于将来。不意松坡先得吾心,纂集此《治兵语录》一书;顾其间尚有数条,为余心之所欲补集者,虽无治兵之语,治心即为治兵之本,吾故择曾胡治心之语之切要者,另列一目,兼采左季高之言,可为后世法者,附录于其后,非敢擅改昔贤之遗集,聊以增补格言之不足耳。"

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共产党联合创办的。创校之初,毛泽东是上海考区的主考官。"1924年4月28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录取考试放榜,正取学员350名,其中的第一名为湖南籍考生、后来被称作'黄埔奇才'的共产党员蒋先云。而蒋先云报考黄埔军校的介绍人,正是毛泽东。""蒋先云填写的调查表,其中写明他是由毛泽东等介绍投考黄埔军校的。国民党'一大'结束后,毛泽东就不遗余力地投入到黄埔军校的初创工作中,与恽代英一起秘密负责上海考区的招生工作。这从一个侧面表明,黄埔军校的创建,亦有着我军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一份特殊功劳。"

蔡锷在云南讲武堂的学生中就有朱德。朱德虽然没有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没有担任过军校的教官,但实际上却同黄埔军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朱德利用黄埔资源创办的军官教导团,从中后来诞生了三位元帅一位大将。朱德的军事思想来源于黄埔并经过了改造,被称为"朱德式黄埔将官军事艺术",朱德的朋友、战友甚至敌手也出自黄埔。从这两方面来所,朱德对《曾胡治兵语录》自然是再熟悉不过了。

周恩来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曾胡治兵语录》在他的视野之中。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在蒋介石的一些言论。长勺之战中"一鼓作气"的兵法,在蒋介石的军事生涯中也是常常述及的话题。这表现在各个时期与共产党的对决中,也表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言论中。

例如,在与红军的对决中,蒋介石提出:"打仗完全在精神,临阵的时候若能够一鼓作气,战无不胜,如果自己心里动摇,志气颓丧,作战无把握,就无论我们有多大的力量,亦必要打败仗!"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说:"至于此次全会闭幕之后,我对于各位的希望,就是要一致实行决议,而且实行必须快当。尤其是从今天起两周以内,必须将以后一年内应进行的工作,即行决定,应派各地宣传考察的高级干部,现在就要决定人选,限期出发。俗语说:"趁热打铁",我们无论办什么事情,总要一鼓作气,持久贯彻,不可稍有松懈,一松懈就没有结果!希望大家要明白这个道理,格外紧张,格外努力,来达到这次全会的目的!"

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说:"须知所谓攻击力,决不是说我们用多少兵力,一鼓作气的蛮攻,以致自己牺牲惨重,就算是尽了攻击的责任。我们所谓攻击力,乃是指部队持续进攻,直至敌人彻底崩溃为止的一种威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黎锦熙》,《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83页。

2.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万卷出版公司2005年6月版,第183~199页。

3.梁启超:《新民说·论私德》。

4.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致九弟·治军总须脚踏实地》。

作者简介:

张春慧(1971-),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