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农业建设
2017-06-13甘小龙谌洪腾
甘小龙 谌洪腾
[摘要]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部队辗转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队伍合并,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了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苏区经济建设迫在眉睫,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中央苏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政权生死存亡。苏区如果缺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是不可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
[关键词]土地革命 中央苏区 农业建设
一、根据地经济建设势在必行
在根据地建立之前,封建剥削制度占领着制高点,地主负担的杂税完全嫁接在穷苦的农民身上,农民日渐破产,而土地主要集中于新兴的地主阶级一一这些地主多半是官僚、军阀及一部分商业资本家,近七成以上的土地都被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地主利用其掠夺来的土地,向农民实行封建剥削,包括加租加押、加土租、加典钱,這些是近年来最普遍的事实。地主所收的租额常超过百分之七十以上,最低时候亦不会低于百分之五十。土地问题是保障农民利益的核心,红军战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是农村土地革命的重要前提,将农民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极大的调动了革命和生产的热情,为后期革命势如破竹的前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央苏区农业恢复与发展
根据地的农业建设,是整个根据地经济的命脉和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根据地建设处在国民党“密不透风”的严密封锁下开展的。当时,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剿灭红军,一方面集中兵力多次“会剿”,向根据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攻击,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顽强抵抗并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另一方面,对根据地严加看守,对粮食作物等进行严酷封锁。妄图达到让苏区“无粒米勺水接济,无蚍蜉蚊蚁通报”之奢望。这些手段给苏区根据地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然共产党并没有坐以待毙,在中央苏区先后实行了开荒造田、推行“农业第一,以粮为主”、推广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等农业政策,带领农民进行生产,这有力的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一)重视开荒造田
应苏维埃政府要求,苏区各级政府内统一设立土地部,在土地委员会内设立水利局,专门负责开荒和修建水利设施的任务。1933年中央政府发布了《开垦荒田荒地办法》等条例、训令和布告,积极向人民宣传开垦荒田荒地的重要意义,发动军民共同开垦开发。根据中央机关报《斗争》1934年2月20日刊物报道:“在帝国主意国民党统治下的白区,荒田可惊的日益增加,而在苏区,而荒田日益被消减。根据中央土地部初步的统计,消灭了21万余担荒田,与闽浙赣合计,共消灭了32万担,这是苏维埃经济建设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胜利。”1934年3月27日《红色中华报》又发表《粤赣省的垦荒计划》,公布粤赣全省应消灭荒田1.2万余担,由此可见,当时的苏维埃政府十分重视苏区根据地的农业建设。
(二)开展“以粮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天下大乱。”帮助农民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生活成为了党工作的重心。1933年,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土地部联合发布了《发展农业与工业生产》的布告,其中指出发农业生产要项:“第一是谷类;第二是杂粮(番薯、谷子、麦子、高梁等);第三是蔬菜:第四是棉花;第五是竹木:第六是木梓;第七是烟叶:第八是畜牧(猪、羊、鸭等)。这些生产,一半是粮食,一半是工业原料。都是发展苏区根据地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反复强调“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的第一位”在优化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开荒造田,重视农田水利等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号召广大农民种好庄稼,从而可以有力的保障苏区军民的粮食供给。
(三)劳动互助组和犁牛合作社的出现
根据地人力资源匮乏及工具持有现状不佳,促使根据地农业生产方式必须加速转型,农业生产互助组在不改变个体经济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劳动互助组织。互助组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农户组成,实行共同劳动、分散经营模式。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个人所有。农民相互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量较之过往有了长足的进步。
犁牛合作社也是农村农业生产互助组织之一,农事的耕作需要畜力的配合,农民经济条件的不一,使得田势的发展参差不齐。解决耕牛不足的问题也催生出犁牛合作社的应运而生。1932年2月,临时中央政府在《关于春耕问题的训令》中指示,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民建立耕牛站,并总结推广瑞金石水乡的经验。1933年2月24日,中央政府又发布了《关于组织耕牛社的办法》、《关于组织耕牛合作社的训令》。1934年春时,仅在瑞金县就有37个社,兴国县多达72个社,长汀县有66个社,每个县有耕牛数百头。从1933年8月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大会,到1934年1月“全苏二大”以后,中央苏区的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在中央苏区吸收的社员,己达50万人以上,有力的支持了中央苏区的农业建设。
根据地的农业,是整个根据地经济的命脉和物质基础。中央苏区的农业经济建设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政权生死存亡。苏区如果缺少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是不可能长期存在并发展的。由于根据地广大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打倒了一切土地劣绅,废除了剥削制度,因而广大农民和群众都积极支持和拥护新生的苏区政权。苏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优先解决了民生问题,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