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研究
2017-06-13刘浩
刘浩
[摘要]在中国,有人说影子银行是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有人认为,影子银行看起来乱象丛生、野蛮生长,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罪魁祸首。本文对影子银行的内容及作用做了系统性阐释,并通过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研究,为促进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信用中介 金融监管
一、前言
影子银行通常指游离在传统银行系统之外,不受或少受监管的,从事信用中介的机构和活动。传统意义上,银行是最主要的信贷供应商,但是银行的地位已经日益被以市场为基础的机构特别是那些参与证券化进程的机构所取代。使传统的以“零售并持有”为主的银行模式改变为以“创造产品并批发”为主的新的银行模式,从而,使全球信贷金融从传统银行主导的模式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借贷背后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制度安排。
影子银行的发展,驱动因素是传统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投资者等方面综合利益使然。突出表现在:传统银行需要通过证券化和信用衍生交易转移表内资产风险,获得再融资并减少监管資本的要求。非银行金融机构需要利用传统银行的信用资产开发和创造新的金融投资产品,获得更多的高额利润来源。投资者需要更多的投资组合和产品,降低投资风险,追求更高投资回报。这种利益驱动将各方像链条一样相互链接,相互交错,构成了影子银行体系。
二、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的区别
从“功能”看,作为“银行”,两类银行均具备两大功能:第一,提供3种转化,将全社会的资金盈余者和短缺者联系起来;期限转换:续短为长:信用转换:增强信用;流动性转换:变高流动性资金为低流动性长期资金。第二,进行信用创造,向社会提供流动性。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过程。“贷款一存款”机制。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过程。基础货币来源于金融市场(商行的基础货币只能来源于央行);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不受存贷比限制,信用扩张的乘数远大于商行。
三、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背景与国外明显不同。美国“影子银行”主要是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过度供给的产物,而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是在利率管制等“金融抑制”背景下,将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内部的资金转移至表外,规避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存贷款利率等方面严格的监管,以获取更大盈利。换句话说,中国的“影子银行”是利率管制和金融管制下的必然产物。
自2009-2010年信贷井喷后,我国的信贷条件开始收紧,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监管,积极通过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理财产品、银信合作、银保合作、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业务得到较大发展。
2002~2012年这10年间,影子银行相对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9%,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相对规模达到47.8%。据有关方面披露的资料粗略估计,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已达到2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银行贷款余额的25-30%。由于“影子银行”规模发展过快,且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发生风险的过度积累。主要特征有:
1、资金回报要求过高。据统计,2011年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水平24%,委托贷款利率水平约为16.20%,超出目前多数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影子银行的资金使用方多为融资需求迫切但又无法通过传统方式获得资金的企业,风险偏高。资金提供方一般缺乏风险识别能力和投资经验,转而依赖中介机构的社会信誉带来的安全幻象,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严重。
3、风险防范和保护机制不足。影子银行没有足够的准备金和资本用于承担和消化损失。
四、对策建议
1、将表外风险防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2010年以来,银监会己陆续发文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管强调了“表外转表内”的具体进度要求,防范系统性风险。未来,对理财产品应实行固定收益和浮动收益的分账经营和分类管理:对银信、银证、银保等合作类业务,应严格审查双方的资信实力和风控措施;对银行未转入表内的表外资产,应加强监管并计提风险资本;对银行自身操作风险,应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2、加强信息披露,引导“影子银行”“阳光化”由于“影子银行”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含有对投资者误导性的虚假信息,导致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都难以把握风险。2012年银监会已就理财产品销售的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未来应进一步规范信息披露的原则、标准、内容及方式,特别要加强银行表外业务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
3、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利率成为优化资源配置的价格信号。由于我国利率管制尚未完全放开,导致在市场上派生出“影子利率”。例如,理财产品收益率远超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使得大量表内资金转向表外追逐高利润,形成了官方利率与“影子利率”并行的双轨制。未来,应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影子利率”形成机制,增强利率弹性,使利率能够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灵活变动。
五、泛资管时代的来临,标准化、证券化
影子银行的发展:从“一对一”到“多对多”模式走向:从“理财一信托”的“一对一”对接模式,向以银行表外资金来源为主、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为辅,信托+券商+基金+保险资产多渠道运用的“多对多”相互对接模式,后者的资产运用即所谓的“泛资产管理”。
国内影子银行是在从传统银行垄断向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过渡、从银行间接融资向通过标准化资本市场融资过渡的中间产物。国内影子银行将逐步向以提供标准化产品和证券化产品的趋势演化,但目前市场还远未达到这一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