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年轻女孩的绚丽梦想

2017-06-13聂昱冰

中外书摘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丽娜混日子特教

聂昱冰

她叫王丽娜,今年27岁,个子不高不矮,鸭蛋形的脸庞,额头很宽,梳着马尾辫,说话简洁利落。不管是看长相,还是听谈吐,这都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河北姑娘。

但是,她又是很独特的,因为她从报考大学开始,就选择了特教专业,22岁的时候,她又一次做出了不寻常的选择——放弃了公办的特教学校,到一家私人孤独症康复机构打工。现在她已经结婚了,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她会一辈子都做孤独症康复工作。我相信,她的这种人生选择,并不寻常。

一次又一次抉择

王丽娜就读于南京特教学院,毕业后进入老家一所公办的特教学校实习,短短的实习生涯,给她留下的唯一印象,就是“松懈”。因为那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有编制的,而特教学校里面招收的大部分都是聋哑儿童,不会招收残疾程度太严重的孩子,也没有升学之类的压力,所以基本上老师们就是在混日子。

帮她介绍工作的亲戚告诉她,你现在虽然没编制,但是你先这么干着,以后学校总会招人,等招录考试的时候,你们这些一直在学校工作的,机会肯定比别人大一些。这样,你就能在学校里做正式的老师了。

在公办特教学校当一名有编制的老师,这对于特教专业毕业的女孩子来说,应该是个挺不错的选择——铁饭碗,寒暑假,每个月上20天课,休息10天。可经过认真考虑之后,王丽娜却放弃了这条路,理由很简单也很明确:“我不想混日子,我想真正做点事。”

当时,恰好瑞智儿童康复中心正在筹建,一位大学同学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王丽娜给筹建学校的校长打了个电话。校长开门见山:“我只要真正想干事的人,不要混日子的人。如果你想混日子,那你在我这里混不下去。”

这个条件没有吓住王丽娜。正好,一个需要肯真正干事的人的校长,一个不想混日子的老师,两个人一拍即合,到现在,已经在一起工作五年了。

当问到她为什么这么执着地选择待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民办康复机构里时,她说,因为她觉得在这里工作更有意思,能够学到东西,而且她喜欢这些孩子。机构中有三四个孩子已经跟了她好几年了,一天天,一年年,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他们之间已经有了极深的感情。

“学特教,不就是能真正为这些孩子做点事吗?既然在这里能更多地帮孩子,那就留下呗。”王丽娜的心思既纯粹,又饱含力量。

我选择“留下”

可是,想帮助孩子是一回事,真正能坚持下来完成这个心愿,就是另一回事了。王丽娜坦言,来学校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也动过离开的念头,还不止一次。

抱着一腔热情和理想的王丽娜,直到真正投入了工作之后,才切身体会到,前辈们常说的“特教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工作”究竟是什么概念。

面对这一群仿佛只专注于另一个时空的孩子,即使想教会他们一个最简单的词、一个最细微的动作,也要反反复复成千上万次,还不一定能有成果。用王丽娜的话来形容:你教一个学生认识“1”,整整教了一个月,你再给他伸出一个手指头,问:“这是什么?”他仍旧不知道。这种挫败,让老师自己都会怀疑,自己的工作究竟有没有意义?

王丽娜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自己为孩子做的这些事情真的有价值吗?自己教他的这些东西,对他来说,真的有用吗?”

可是最终,王丽娜还是选择了坚持下去:“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不得不说,这个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女孩子,做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决定——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这四个字,人人都会说,可做起来真是挺难的。

据王丽娜说,她那时候性格不像现在这么开朗,说话的声音也没有这么高。她开始有意识地从这些方面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符合一个特教老师的标准。她的举止要活泼、声音要洪亮,这样才能引起孩子更多的关注。她要训练自己更果断、更泼辣,这样才能在对孩子发布口令的时候,不拖泥带水,干净利落,以便让孩子更有效地领会、执行。

然后,她又开始慢慢琢磨特殊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在那个时候,她就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种依靠反复训练而让孩子强行记住一些知识的机械教学,不是她想要的。

后来,在一次专家授课中,一位来自台湾的专家解开了她的疑惑,那位老師告诉她:“特教,首先是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他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以后尽可能地过上正常生活。”

修正了自身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上的疑惑,王丽娜又开始尝试着学习处理和家长的关系。

因为在康复训练中,老师和家长是分不开的,需要双方密切配合,才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所以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特别重要。

王丽娜开始主动和家长交流,让自己同每一位家长都成为朋友。渐渐地,家长习惯了告诉她孩子在家中的各种状况,她也会告诉家长,孩子在上课时的种种表现。

就这样,一点一点地,王丽娜融入这个康复机构中,也真正融入特教事业之中。

现在,虽然已经得到了众多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乃至依赖,可王丽娜并不觉得是家长们需要她、离不开她,恰恰相反,她觉得自己需要康复机构中的这个教师团队、需要这些孩子和家长。

因为这里已经成了她实现梦想的地方。

这又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地方:王丽娜的行动,让很多人会发自内心地感激,可她,却自然而然地做了一个感恩的人。

当问到她对未来的打算的时候,王丽娜又一次显现她超越同龄人的成熟,她说,她的人生方向已经确定了,不会再改,她会一直把孤独症康复这项工作,做一辈子。

“想过未来,有可能会遇到很多新的困难吗?”

“想过,但我觉得我都能克服。”

王丽娜毫不犹豫地回答,自信、果敢、阳光。

带着学生一起回家

王丽娜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早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学校里和课堂上了。现在,她正在带一个孩子每天跟她回家住宿。这个孩子属于精神运动发育迟缓,他能够说话、走路,但是生活自理存在一定问题,而且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因为这个孩子回家之后,父母完全管不住他,只要回了家,就没法再学任何东西,所以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住宿,在生活上也能够接受有秩序的康复训练。可是现在学校没有住宿条件,王丽娜就干脆把孩子带回了自己的家。

刚刚结婚的小两口儿,二人世界里突然多了一个9岁的男孩。这个孩子的到来给他们的生活增添的负担和变数,是不可估量的。

可王丽娜并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她好像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是否被打扰了,反倒觉得,能有机会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这是件很好的事情。

而这“很好的训练机会”的背后,却是加在他们夫妻两个人身上的庞大工作量:每天下午,王丽娜的爱人下班后会开车来接她和孩子一起回家。回到家里,由她爱人陪孩子玩儿,她做饭。吃完饭,爱人带孩子洗澡,她给孩子洗衣服。等把这些都忙完了,再给孩子上课。

除了每晚正式上课之外,他们夫妻还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教他很多小事——例如换拖鞋时,反复告诉他分辨左右;洗澡时,让他学会分辨洗发水和浴液。

谁的身体都不是铁打的,有时候在学校忙一天,王丽娜回到家里,也会觉得特别累。但她还是没有放弃对这个孩子的这种教学,因为只要孩子能够有一点进步,她就觉得自己所受的劳累很值得,所做的这些事情特别有意义。

这种对事业的无私付出,可能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和承受。那么支撑王丽娜始终这样去做的动力,除了最初那个善良的信念,还有什么呢?

王丽娜说,在一般人看来,评价一个孩子的标准,也许会是“他能不能学会东西,他能不能和人交流”。在这样的单一标准之下,很容易就会让家长们彻底否定一个孩子,也会让一个家庭彻底绝望。可是,依据她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她所接触的每个孤独症儿童,不管程度多么严重,肯定都会有一些优势。王丽娜觉得,自己工作的最大意义,就是发掘孩子身上的这些优势,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

一边,是整个社会对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彻底否定;另一边,是老师有可能给孩子一个未来。

“给孩子一个未来!”只有真正接触过孤独症群体的人,才能明白这句话的分量和它的全部含义。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一个未来,更是在给他们的父母、家庭、亲人们重塑未来。这的确是一个值得为之付出终生的理想,因为它已经足够伟大了。

王丽娜主动承担“有可能给孩子一个未来”这份责任,并且承担得很坚定,也很快乐。

当然她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理解,因为很多家长还是更期望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让孩子掌握一些语言和技能。至于教的方式究竟是“鹦鹉学舌”式的,还是真正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潜能,这些家长并不关心。

因为很多家庭并不富裕,可偏有了这样一个孩子,不得不承擔数额不菲的康复费用。所以对于家长来说,每次康复训练都是用钱换来的,他们急于看到效果。等接受一段时间训练之后,看不到效果,很多家庭都会选择退学。

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看着一个孩子离开机构,返回家庭,王丽娜都感到格外痛心,因为她已经看到,这个孩子未来的一生都将在黑暗中度过,而她却已经没有办法再帮助他。

当问到王丽娜,依照她的教学理念,她觉得怎样才算一个孤独症孩子康复成功了,她这样回答:“描绘一个场景吧。早上起来,他能够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刷牙,自己方便、清洁;家里有水,他渴了自己能够倒水喝;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给他做,他自己能够吃饭、洗碗,或者能够叫外卖;白天的时候,他可以出门转转,知道锁门,拿好钥匙;能够在小区里走一走,活动活动;最好还能去超市买一些他已经认识的物品;买了食品,回到家里后,能够自己打开包装,吃东西;晚上,能够自己在家里睡觉;最好,社区中,能有那种专门为这种大龄孤独症孩子准备的群体活动,让他们能够有一些社交生活。通过每天这样的生活,让他们觉得,他们仍旧是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累赘。”

总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通过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让孤独症孩子最终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

猜你喜欢

王丽娜混日子特教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第一次的离别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No.14刘强东谈“996”
装模作样
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学案的作用探讨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混日子”处长辞职是一面镜子
王丽娜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