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的分析
2017-06-13宋静
宋静
[摘要] 目的 浅析循证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11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该文研究的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分别接受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观察并对比两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血糖水平的变化。 结果 护理前,两组病患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基本上无差异,而相应护理后,实验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空腹血糖含量与餐后2 h血糖含量同样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方式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循证护理;糖尿病患者;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2(b)-0149-02
糖尿病是因体内血糖含量升高引起的代谢类疾病,该病主要由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引起的。当前,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是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三多”即多饮、多食、多尿[1]。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该病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品质。目前,临床中一般采用药物治疗联合护理的方式治疗糖尿病。而以往采用的常规护理方式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且治疗效果不明显,专家指出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预后。因此,该文就常规护理方式与循证护理方式对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11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该文研究的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批准,排除病患携带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疾病。将50例病患随机均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实验组病患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48.3±3.7)岁;病程1.2~12.8年,平均病程(4.9±1.3)年。对照组病患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48.8±3.3)岁;病程1.5~13.4年,平均病程(5.1±1.1)年。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及病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病患在护理前均进行常规治疗,如服用降血糖类药物或是行胰岛素注射。对照组病患行常规护理,如一般的用药指导、健康检查以及糖尿病知识的讲解等。实验组病患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采用循证护理方式,具体方法如下[2]:①加强沟通,宣传教育。社区医院应定时定期的举行健康宣传活动,向糖尿病患者讲解该病的病因、病理,保证病患对糖尿病知识有所了解。其次,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回访,关心其生活起居状况,为病患制定合理的作息与饮食清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其治疗过程较漫长,且对饮食限制较多,病患在治疗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医护人员需及时了解病患的病情变化,加以反馈并作出相应解决方案。②心理干预,在漫长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病患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乃至恐惧等诸多负面心理问题,这就需医护人员在与患者及其亲属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获取患者心理状况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况的反馈作相应的心理指导,对其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病患康复。③运动及饮食控制,加强身体锻炼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的病情,一般要求进行固定的餐后运动,运动量以及运动时间应由病患的实际身体状况决定,不宜过量;糖尿病又有“富贵病”之称,主要是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过多的糖类摄入易导致该病的产生。因此,在饮食上,做到少食多餐,减少对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及水果的摄入,如大米、西瓜等,食用含糖量低的蔬果,如苹果等,同样应控制食盐的摄入,每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粗细以及荤素合理搭配,达到从饮食上控制血糖的目的。四是,指导病患应对不良反应状况,因饮食或活动量的变化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状况,指导病患于家中或随身携带相应的治疗药物以便应对突发状况。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病患护理前后的SDS评分与SA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的评分表示:轻度焦虑为50~59分;中度焦虑为60~69分;重度焦虑≥70分。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表示:轻度抑郁为53~62分;中度抑郁为63~72分,重度抑郁≥72分。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分为3个标准:不满意、基本满意、十分满意。
1.4 统计方法
使用软件SPSS 17.0分析该研究数据,分别以百分比(%)、(x±s)代表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使用χ2检验与t检验对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并验证组间数据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
对比两组病患的抑郁评分与焦虑评分发现,护理前,两组病患的焦虑与抑郁评分间基本上无差异,而相应护理后,实验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程度
根据表2可知,两组病患经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病患对护理不满意者2例,总满意度为92.0%,而对照组病患对护理不满意者6例,总满意度为76.0%,由此可见,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远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2.3 比较两组病患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的血糖含量
实验组病患空腹血糖为(7.58±1.63)mmol/L,餐后2 h血糖为(8.38±2.24)mmol/L;而对照组病患空腹血糖为(9.53±1.58)mmol/L,餐后2 h血糖为(12.75±2.31)mmol/L,对比两组数据发现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该病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又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饮食不合理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原因,该病属一类慢性病,病程长且无法根治。因此,一旦患上该病,大部分病患在治疗的过程中较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使升糖激素增多,并降低胰岛素敏感度,不利于血糖控制[3]。糖尿病多发于老年群体,该年龄段患者的记忆以及理解能力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对糖尿病的控制措施不易掌握,因此,需家人以及医护人员反复的讲解提示,增强该病的认知。药物治疗配合胰岛素注射是目前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措施,该治疗方式一般用于病情较急或严重的情况,待病情稳定后,仍需要病患通过饮食、运动、心理状态以及用药等方式来控制病情,循证护理正是通过上述几项内容对病患进行针对性干预,提升治疗效果[8]。
该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循证护理的试验组病患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血糖含量以及护理后满意度明显优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基本一致,而护理后,实验组病患的SDS评分与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是循证护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能够取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同时可显著改善病患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病情的控制。结果表明,通过积极的循证护理干预,科学的指导病患使用药物,能够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病患的治疗效果[4]。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病患的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状况,改善病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预后,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伟,朱江勉.胰岛素泵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81-282.
[2] 石涛,刘爱萍.社区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6):121-122.
[3] 苏丹红,欧阳萍.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635-1637.
[4] 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當代医学,2011,17(4):121-122.
(收稿日期:2016-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