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简·斯迈利《一些幸运》中的个体关怀

2017-06-13沈芸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自由关怀个体

沈芸

摘 要:美国作家简·斯迈利的小说《一些幸运》通过美国爱荷华州一个农场家庭1920年至1953年间的人物成长故事,展現二战前后美国中西部农民的真实生存状况,揭示了变革时期农场人物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不同个体在困境中通过不同途径探索自由,建构自身主体性,体现了简·斯迈利对个体的人文主义关怀。

关键词:简·斯迈利 《一些幸运》 个体 关怀 自由 价值建构

美国著名女性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简·斯迈利(Jane Smiley,1949-)的小说《一些幸运》(Some Luck,2014)出版于2004年,于当年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一些幸运》这部小说是斯迈利“百年历史:家庭传奇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分别是《预警》(Early Warning,2015)《金色年华》(The Golden Age,2015)小说中,斯迈利通过质朴、细腻的语言,描述了美国爱荷华州登比农场上兰登家族自1920年至1953年间几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成长故事,叙述了父亲沃尔特、母亲罗珊娜及其后代弗兰克、乔伊(约瑟夫)、莉莲、亨利、克莱尔等人物的成长史。小说不仅反映了美国18世纪20—50年代的美国农场风貌,还真实还原当时的农民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人物在二战前后时代变迁中面临的困境、个体挣扎、不同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和自身价值实现,体现了作者对个人的人文主义关怀。

一、社会变迁中的主体建构

简·斯迈利通过个体挣扎和个体主体建构,表现了个体存在的意义。表现了小说背景设置与1920—1953年间的美国爱荷华州登比农场。在此期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荣后,美国农业面临一系列困境,农场经济日益下滑。兰登家族1931年收成为每英亩40至44蒲式耳降到35至30蒲式耳,同一个农场格雷厄姆家族只收到每英亩20蒲式耳。春天一片淤泥、夏天酷暑难耐、秋天庄家歉收、冬天茫茫雪地。登比农场的农民们在一片萧条中挣扎,甚至绝望,罗珊娜的弟弟在酷日的夏季上吊自杀。沃尔克囿于经济困境,思想受到束缚,多次做出错误决定。在弗兰克是否应该去离家远处继续学业深造问题上,父亲沃尔克坚决反对,因为没有钱没汽油,也不想浪费一笔钱给弗兰克买自行车。

简·斯迈利赋予农场生机和活力。农场依旧上演生老病死。沃克尔与罗珊娜的孩子们接连出生。大儿子弗兰克与二儿子乔伊(原名约瑟夫)拥有同样的家庭环境,但其二人成长轨迹截然不同。首先,弗兰克十分聪颖却生性倔强,他是读书能手,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弗兰克成长过程中从登比农场到高中,再到芝加哥,是一步步离开农场的过程。而乔伊喜爱动物,酷爱动手,小说从头至尾整个过程中,乔伊的生活空间始终没有离开登比农场。

具有相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成长轨迹截然不同,主要原因在于每个人物自为选择的结果。沃克尔的孩子们具有截然不同的性格,拥有独立的自我意志,积极争取自由选择权。弗兰克上高中、大学、参加战争都是自己自为选择的结果。弗兰克生性倔强,从小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绝不因父亲的严厉体罚而改变。中学毕业的弗兰克不顾父亲的反对,擅自花钱买自行车,以便去路途遥远的高中。乔伊成为一名成就卓越的农场主是他坚守农场、勤奋苦干的结果。罗珊娜选择支持儿子离开农场,奔向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乔伊的选择也一度遭到父亲的反对。他想接管弗莱德雷克先生的田地,种植玉米,但遭到父亲的反对与质疑。在质疑声中,乔伊坚持自己的想法,按计划辛苦劳作,结果获得优于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农场主的良好收成。除此之外,罗伊斯选择加入共产党,莉莲选择与阿瑟结婚,这些都是按照个人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结果。

父亲沃克尔在一战结束后退伍回到并继承了父亲的农场。沃克尔的性格中夹杂着坚韧和保守。沃克尔首先是一名坚韧的农场主,在遭遇掉井危机并顺利自救后,他并未向妻子和家人叙述此事,而选择留在心中,避免引起担忧。沃克尔同时是一个保守者,面对幼小而固执己见的大儿子弗兰克,作为父亲,他的办法是拿出皮带抽打儿子。而当弗兰克有机会进入高中学习时,父亲几乎是坚决反对,他的顾虑是高中离家过远,“哪有钱支付汽油费?谁来开车呢?”(104)在弗兰克眼中,“他知道父亲一定不同意(他买自行车去上高中)——对于任何事情,父亲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拒绝。”(104)足以见得,对于农场生活艰辛的沃尔克而言,他的思想是保守而不开放的。但是妻子罗珊娜的思想与沃尔克相左。罗珊娜一直生活在农场(即使在德国时),这一点却很难让人看出。年轻时的罗珊娜“肤白金发碧眼,身形苗条,举止异常优雅。”(13)罗珊娜坚强且睿智,独身一人时,她镇定地自己处理分娩。当丈夫拒绝弗兰克上高中时,罗珊娜却是坚定地支持者,她不惜与丈夫大声争辩:“你要让你最聪明的孩子下半辈子葬送在农场上吗?你认为农场是最重要的生存地吗?并非如此!”(104)母亲将坚持不懈的品质遗传给弗兰克,使得他成功进入高中,也使他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巨大。罗珊娜一直生活在农场并与丈夫一起经营农场,最终她的身材走样,优雅褪去,变成人群中普通的那一个。相继生下六个孩子的罗珊娜变成一个普通的农场妇人。

弗兰克遗传了母亲的坚毅性格,“母亲遗传给弗兰克众多品质之一便是坚持不懈。如果他玩勺子,就会一心一意玩下去……如果勺子掉地,母亲碰巧塞给他一个袜子娃娃,弗兰克则会焦躁起来,直到母亲把勺子拿给他。”(14)弗兰克十分聪慧,读书能力强,13岁时,“格兰特老师说没有东西可教弗兰克了,弗兰克的知识储备已经超过自己,所以她让弗兰克来教低年级的小孩。”(104)面对3英里外的高中和父亲的反对,弗兰克不顾父亲的阻挠,毅然偷偷开车买来自行车,骑车去上学。乔伊(约瑟夫)虽不如弗兰克那般聪明,但动手能力极佳,从小就会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堆多米诺骨牌玩具。他热爱农场,喜爱动物。长大后的乔伊依靠勤奋双手将作物种植得极为出色,远超包括父亲在内的其他农场主。玛丽·伊丽莎白是一个非常普通,且听话的婴儿,在她身上似乎没有过于突出的性格特征。最后夭折。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弗兰克曾回忆,他不确定玛丽的夭折是否是自己造成的,也许是他使玛丽失去平衡后脑勺撞到装蛋箱角所致。莉莲是沃克尔家中的第四个孩子,她的出生给罗珊娜带来喜悦。“她知道莉莲是上帝亲自送给她的礼物。她从未看过这么漂亮的婴儿。”(59)当弟弟亨利出生后,莉莲如母亲般地照顾他。“莉莲,你是一个非常好的女孩,一个纯洁的天使,你真是我的救星。你知道吗”(103)亨利·奥古斯都·兰登是个“很棒、讨人喜欢的小孩,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强,能拥有一个这样的小孩是幸运的。”(102)克莱尔是兰登家族的最后一个孩子。她生于1939年,故事结束时的她正值14岁。“她不是个天使,长相不漂亮,不符合罗珊娜的任何想象的样子。”(148)埃洛伊丝(Eloise)是罗珊娜的妹妹,后嫁给共产党朱利叶斯(Julius)而加入共产党,后来又转为托洛茨基分子(Trotskyite)(主张工人阶级先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反对斯大林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在反对斯大林主义方面,强调废除官僚专制;在反对社会民主主义方面,倡导战斗性的工人革命。

二、社会变迁的价值实现

小说中的人物分别实現自己的价值。自由意志是人创造未来的前提。罗珊娜的弟弟,罗尔夫缺乏自由意志,深陷在困境中难以自拔,没有相信自己可以创造未来的勇气,最终上吊自杀,将生命终结在久旱时期的农场上。拥有自由意志的人则能选择自己的未来,决定命运的出路。弗兰克是具有强大自由意志者,在他的生命中,他的行为从未受制于任何他人的意志。他从不怕父亲的皮带、不受制于兄弟的背叛、女人的渴求。他一旦做出选择,便不会回头。他有极其聪明的头脑、坚毅的个人意志,是十分独立的个体,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离开农场,上高中、上大学、上战场。

乔伊虽然不具备聪颖的头脑、敏捷的思维,但具有成为一名出色农场主所具备的品质——自由意志、极佳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乔伊极佳的动手从小便显现,他不厌其烦地认真堆叠哥哥的多米诺骨牌玩具。乔伊是具备自由意志的,当父亲嘲笑并怀疑他是否能承担弗莱德雷克先生的田地时,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坚持必定会带来好的收成。结果,他做到了。

埃罗伊斯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二战中,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她选择了朱里埃斯,并选择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联合发动工人起来反抗极度不公平的社会待遇;她在报纸和《工人日报》撰稿,为实现工人的自由奋斗。

不同于一般的母亲,罗珊娜是具备女性自由意志和智慧的女人。她会细致观察自己的孩子,掌握孩子的性格,支持孩子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面对丈夫因为贫困而扼杀弗兰克突破局限走出农场,去外面的世界寻梦,罗珊娜勇敢地与其争吵,用实际行动支持儿子接受教育,实现理想。

相比之下,受制于农场日益艰难的局面,沃克尔的自由意志并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多数时候,面临新科技他是选择逃避的,因为那要花上一大笔钱。某些时候,他会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比如买一台拖拉机以更高效开展农事。

三、结语

沃尔克的幸运在于成功娶罗珊娜为妻、井中自救生还。罗珊娜的幸运在于除了玛丽·伊丽莎白之外,成功养育五个性格截然不同、顺利成长的子女;弗兰克的幸运在于自己的坚韧性格,使得他成功走出农场,学习知识、走进大城市、参与战争;乔伊的幸运在于埋头苦干,成为一名成功的农场主。莉莲的幸运在于成功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组建家庭;亨利的幸运在与能与书为伴,做一名投入其中的“书呆子”。沃克尔家族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成功挺过战争的变革时期,挺过农场灾害,在这场灾害中罗珊娜的弟弟罗尔夫选择上吊自杀。

把握住“幸运”需要人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人将自己作为有独立意识的人,以自己为行动中心、尊重自己的个性和自由。人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但是自由意志可以左右人的行为,独立完整的自由意志使人不断克服困难,在原有自在存在的基础上不断造就新的自我。简·斯迈利通过描绘二战前后美国农场上出生的新一代生命不断摆脱困境,创造生活和未来的故事,提倡人不论在任何环境中都应该具备个人自由意志、个体独立性,创造未来的生活。

简·斯迈利通过聚焦美国爱荷华州登比农场上的兰登家族跨度33年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人物成长故事,折射出变革时期,个体转型、成长的真谛,无论多么艰难的困境,只要人能凭借自己的自由意志,积极创造自己的未来,才能握住生命中时来的“幸运”成分,终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1] Bergman,Marvin. Some Luck:A Novel by Jane Smiley (review).Middle West Review,2015.

[2] Smiley,Jane.Some Luck[M].New York:Pantheon,2014.

[3] Smiley,Jane.Early Warning[M].New York:Pantheon,2014.

[4] Smiley,Jane.The Golden Age[M].New York:Pantheon,2014.

猜你喜欢

自由关怀个体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