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惕电子媒介破坏孩子的学习品质

2017-06-13刘黔敏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媒介图像信息

刘黔敏

大人们带着孩子一起聚会时,如果孩子在一旁吵闹不休,把手机丢给他们一般就能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除去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都成了孩子们娱乐的重要工具。这一代孩子在多种形态的电子媒体影响下成长,这既构成了他们生存的环境,也形塑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官的刺激越来越丰富,这对孩子而言究竟是福是祸?或者我们不能用二元化的方式给出问题的答案,却要警惕这样的环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如果从儿童后续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警惕过早、过多接触、运用各种电子媒介对其学习品质的影响。之所以有这样的忧虑,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影像化的信息输出方式,孩子被动吸收 信息,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是重要的学习品质,其实质就是要求孩子能够主动动手、动脑去做一件事情或者完成一项任务。图像是最直观、最容易获取,也是最不费脑力的感知途径,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也是依托视觉通道来获得。电子媒介是一种以图像输出性为主的信息媒介,孩子只需要坐在一个地方或加上一个手指接收这些信息便好,呈现出信息接受的被动性。在此过程中,他们不需要去反思、不需要真正的动手操作,也无所谓多少困难需要克服。这也就难怪有的孩子拿着手机一玩就是一个小时,一玩iPad就可以忘记吃饭睡觉。这类娱乐方式固然能够满足孩子的玩乐需求,却因几乎是被动的方式,让他们在玩耍中“不劳而获”,无形之中就影响了孩子主动性的发展。

复合化视听结合的感知刺激,提升了孩子的感知阈限,增加了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发生的可能性

所谓的感知阈限就是个体能够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音乐要轻到什么程度我们才听不到,光要昏暗到什么程度我们才看不见?感知阈限越低,注意力唤醒就越容易。反之,感知阈限越高,注意力唤醒就越困难。科学研究证明,刺激逐渐增强,其感受的阈值提升就越快。以电视这一最为普及的传播媒体为例,它在同一时间出现多种色彩,同时伴随声音,色块非常鲜艳,画面变换的频率也很快,孩子还没有吸收完一个画面的所有信息,马上进入下一个画面。而手机、电脑、iPad的视听强度和频率对孩子的刺激可能更大,高强度刺激的长期作用,无疑将提升孩子感受的阈限。说得简单一点,我们习惯了吃重口味的菜肴,再吃没有油盐的菜就无法感受食材本身的滋味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过多过早地处在一个各种感官交互作用的高强度刺激的环境中,当后续的学习需要孩子静心地慢慢看、专心地慢慢听时,孩子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复合变化刺激,这些看似单一而枯燥的信息刺激就可能无法对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唤醒”,孩子也就更容易出现所谓的“分心”行为。

以图像为主要载体的信息输出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图像依赖”,影响其他感官的学习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电子媒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图像化,孩子长期过于频繁接触容易形成“图像依赖”,即习惯于快速依赖“视觉”通道去感知外部环境。早期过多过强的视觉刺激让孩子的视觉通道用到极致,而其他感觉通道则可能“用进废退”,其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以听觉为例,让孩子单纯地听一段文字,只能获取声音的信息,那么首先就要求其愿意听,其次是在听的同时孩子能保持专注度,有效获取语言中的信息,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意象。可是当孩子已经形成图像依赖,对于自己无法直观到的事物往往就很难提起兴趣,又因为没有画面的呈现,文字在头脑中也就很难转化为意境,听不下去也就很正常了。再以阅读为例,很多孩子看似喜欢看书,但是直至小学五六年级都仍然喜欢阅读漫画类的书籍,而未实现从“图像阅读”到“文字阅读”的转变。究其原因,就在于虽然同样是“看”,但是由于在学前期太多的图像刺激,使其读图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但对抽象的文字符号所传达的意义,无法从中获得有效能感和趣味性的审美体验,在阅读中也就呈现出趋图而避字的倾向。很多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还是很难静下来听一个完整的故事,听的过程中不停地打岔,甚至要求老师“让我看一下,让我看一下”,这看起来是不专心的问题,其实是孩子已经不习惯用单一的感觉通道去获取信息的表现。

那么在现实中,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努力让孩子不那么依赖电子媒介,形成更有质量的玩耍方式呢?

对孩子使用电子媒介的欲望“疏而不堵”,代之以规则限制

电子媒介产品如空气一般弥漫在孩子的生活中,构成他们的生活环境,用堵的方式将其完全隔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是不现实的。即便做出再多的努力,家长至多也只能为孩子营造一个无电子媒介的家庭环境,而无法控制家庭外的环境。此外,电子媒介包围下的孩子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他们彼此沟通的话题很多都与电子媒介传递的信息相关,若将孩子完全屏蔽在这样的环境之外,也可能使孩子无形中被排斥。所以与其“堵”,不如“疏”,即可以让孩子接触,但要帮助其选择,控制其使用的时间和频率。如在孩子每次使用电子媒介看什么内容、时间多长、一周几次等方面,家长应该与孩子有个基本的约定,并在家庭内基本达成一致并坚决执行。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约定不仅仅是限制孩子,还需要家长发挥榜样的作用。若家长整日都是“低头一族”,在家中频繁使用电子媒介,那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有节制地使用电子媒介呢?

拓展孩子其他的游戏学习方式,降低电子媒介对他们的吸引力

孩子之所以容易被电子媒介吸引,一方面是因为其高强度、复合的具象刺激适合孩子的感知特点,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其缺少通过其他方式获得乐趣。换言之,若孩子喜欢户外运动,待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自然就减少;若孩子喜欢拼乐高玩具,一玩半个小时就过去了,也不会随时挂念着动画片;若孩子喜欢看绘本,自己一个人也能够从那些图画中自得其乐,何需过多用电子媒介打发时间……由此,与其一味限制孩子使用电子媒介,不如从小开始就注意引导孩子学会各种有质量游戏的玩耍方法。这既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有乐趣,其实也在为他们的主动性、观察性、专注性等学习品质的发展奠基。这方面同樣需要家长的用心引导,着力栽培。若家长自己都是一个不会玩的人,自然不会引导孩子能够更好地玩;若家长带孩子就是以孩子不吵、不烦自己为目标,难免会把电子媒介当作高效快捷的工具。如果家长愿意花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去体会大自然的美景、运动的快乐、建构的玄妙、阅读的趣味,电子媒介自然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生活的主角。因为一个会追着蝴蝶跑、跟着小猫跳、看着花朵笑的孩子,一个会爬单杠、翻跟斗、越栏杆的孩子,一个会玩沙、戏水、搭积木的孩子,生活乐趣来源如此多样,也就不太会依赖电子媒介来寻求乐趣了。

猜你喜欢

媒介图像信息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A、B两点漂流记
订阅信息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展会信息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