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2017-06-13丛冰梅
丛冰梅
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
丛冰梅
本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前形势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提出了重建课程体系的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是我国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迅速,不仅普遍开设于本专科师范类院校,而且在一些综合类大学甚至理工类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本科扩招导致专业人数过多,另一方面在于专业分工更细,原本依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秘书学、新闻学等也相继成为了独立的专业,就业市场的蛋糕越切越小。面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作为三本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思路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近年来,随着独立院校在改革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成为我国独立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然而,对于一个以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强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将其纳入传统的应用型的行列未免显得有些牵强。然而,当我们重新去思考“应用性”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应用性”不仅是指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应该指为社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文工作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应用型不仅是指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指为社会带来的人文价值。
2.对“就业市场”的观察
在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走进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据就业生的反馈结果(有效问卷108份)显示,我校毕业生毕业后集中于企事业单位办公文秘14%、民营和中小型企业文职26%、中小学教育的占15%、宣传18%、培训机构15%、其它12%。针对“毕业生建议母校开设的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这一问题,许多毕业生都建议加强在校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开设礼仪课程、言语交际课程等。用人单位则建议强化学生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框架
在新的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固有的人文性仍然是不可缺失的。它是专业的血脉,也是专业的灵魂。但同时,课程体系也要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1.知识方面
本专业以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设为语言类核心课程;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设为文学类核心课程。
2.能力方面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中学语言教学能力、办公文秘能力、新闻传播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素质方面
学生除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良好道德素养、健康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
三.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目标
1.培养目标上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一培养目标显然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结合民办院校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改革,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使学生能娴熟地运用本族语和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既能熟练地写作各类文体,又能懂得编辑、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与网络传播有机地结合,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上
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在专业拓展基础上建构三大方向模块:教育教学模块、文秘文员模块、新闻传播模块。
3.实践教学上
在校内实践中,我们对写作类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扩展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如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采访笔、投影仪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办公室常用软件使用技能,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等。
在校外实习中,我们在中小学校、报社、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特色
1.注重应用性
本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性,更加注重为企业培养多能的应用型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行业服务”理念,淡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突出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人文性将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在课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文素养、先进的道德。
3.强调实践性
本课程体系的重构加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1.洪芳.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考—以燕山大学为例.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李建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科教文汇,2013(4)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4)
4.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作者单位:长春光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