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晋戏联趣谈

2017-06-13张丽娟

对联 2017年6期
关键词:戏台戏曲

●张丽娟

(030012 山西太原市桃园南路42 号)

中国戏曲一向重视观演场所设置。 最早的演出场所可以在唐宋文人笔记中找到记载,称为露台、勾栏、乐台、乐楼或舞楼,后来称戏楼、戏台。清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兴起,演出场所逐渐扩大,大小戏台遍布城乡。 元代是戏曲艺术成熟期,也是戏台的成熟期。 明清以后,戏台打破了一庙一台的旧格局,出现了对台、二连台、三连台、品字台、水上戏台等多种样式,甚至出现了室内剧场,其发展令人瞩目,主要表现在: 一是构件精巧,藻井、台基柱、雕刻等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向实用延伸,增加了耳壁、看楼等附属设施;三是文化含量大为丰富,匾额、楹联、楣辞、壁画、图雕无不展示文化张力,尤其是戏台楹联更成为一座戏台的灵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含量。

山西古戏台是中国戏曲文物中一颗璀璨明珠,全国仅存的一座金代戏台、八座元代戏台都在山西境内,全国现存六十余座明代戏台有一半以上在山西,至于清代戏台也以山西保留最多。日前,全省尚分布有一千余座各类古戏台。 这些遍及汾河两岸的戏台旁常悬挂有戏台联,成为研究戏曲的特殊文献。从戏台联内容看,有的描绘戏曲艺术特点和演员的高超技艺,有的真实再现现场气氛,有的描写观众种种感受,有的以戏为例劝人劝世,有的借戏曲参悟人生,或描摹,或嘲讽,或评古论今,或借戏论世,形象生动,幽默诙谐,含义深远,充满哲理,折射出人间万象、世上百态,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人生启迪。

祭祀娱神戏之源

『有村就有庙,有庙就少不了戏台。 』这句俗语,说明了戏曲的产生和祭祀的关系。 至今,我们在晋祠依然可以看到戏台(水镜台)、 献殿和圣母殿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民间,借用不同的古庙会祭日唱一台戏曲,娱神的同时其实也是慰劳我们辛苦一年的自己,带有了娱人的色彩。 客观上,戏曲繁荣了一方乡土文化,也天然地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劳逸调节剂。 我们看襄汾县汾城镇社稷庙元代戏台木雕联:

求福准诸礼,礼以取其赤白青黑辨其方位;

报功合于乐,乐之施于金石丝竹越于声音。

上联说祈求福祉要合乎礼,礼应选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位),以此来辨别方位,说明礼就是制度,就是规范; 下联说的是报答神灵的功绩要合乎乐的要求,乐要借助金、石、丝、竹等来演奏,可以超越一般的声音。 这副戏台联通过戏曲演出来祈求福祉、报答神灵,表明原始戏剧首先是为了娱乐神灵,体现了中国戏曲的原始功能,即祭祀功能。再如万荣县太赵村后稷庙戏台石柱联:

庆丰作乐吹豳饮蜡乐钧天;

教稼得人解愠阜财歌实德。

这副对联大意是百姓庆祝丰收,演奏音乐,吹豳歌,饮蜡酒,为使神灵欢乐; 后稷教导稼穑,深得民心,解决民疾,增加民产,歌颂他的恩德。

相传,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生子,认为是不祥之物,三弃不死,便给孩子起名叫弃。弃从小就喜欢农艺,长大后遍尝百草,掌握了农业知识,就在教稼台指导人们种庄稼,传播农耕文化,成为远古时一位大农艺师,被尊为农业始祖后稷。 后稷庙是为祭祀这位农业始祖而建,这副戏台联非常贴切地表达了百姓对后稷的歌颂。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就是人民向往的太平盛世。

再如,洪洞水神庙戏台联:

明德惟馨香,两县人民盼水泽;

应天补雨露,万年祀典报神功。

神灵的美德如同馨香般散发,洪洞、赵城两县人民祈盼着您布施雨水恩泽,诚心感应了天帝神灵而降下雨水,千秋万代祭祀典礼报答您的神功。对联将祭祀对象、目的表达得更为明确。

水神庙又名明应王殿,祭祀霍泉神,在今洪洞县广胜寺内。殿中西壁为祈雨图,东壁为降雨图,南壁东侧就是著名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元杂剧壁画,是研究戏曲史的珍贵史料。赵城、洪洞两县百姓曾为争水而经常斗殴,争讼不止。 于是,当地百姓唱戏祈雨,祈盼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逐渐地演变为当地一大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明应王圣诞日举办庙会,会期三天,洪洞、赵城两县官绅士庶均来致祭,仪式隆重,规模盛大,演戏献艺,热闹非凡,远近村镇扶老携幼『相与娱乐数日』。这副戏联,就是两县人民祈雨的真实表现。上下联分别嵌殿名『明』、『应』。

惩恶扬善戏之旨

高台教化、惩恶扬善是戏曲承担的社会功能之一,在一些戏联里对此有集中体现。如襄汾县汾城镇社稷庙元代戏台木雕联:

一部传奇昭法戒;

千秋宝鉴寓劝惩。

戏联大意是一部戏曲显示着礼法戒规,似千年的宝镜包含寄托着对人们惩恶扬善的劝诫惩罚。 这副戏联揭示了戏曲的教化功能,借戏曲宣扬礼法戒规、 传统道德,用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感化或劝惩人心、敦化风俗。 俗语说: 『说书唱戏,给人比喻。 』戏曲总会给观众一些教育、警示作用。戏曲成熟以后尤其在明清传奇中,追求戏曲的教化功能成为剧作者的自觉行为。高明在《琵琶记》中就说『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对后世剧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我们必须看到,过分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忽视艺术特色就会令人生厌,反而束缚了戏曲的健康发展。需要说明的是,这副挂在元代戏台上的戏联未必是元代原联,因为楹联这种艺术形式是明清两代才兴起的,联中『传奇』二字也当特指明清传奇。

再如新绛泉掌镇王守庄戏台联:

既往证来,褒贬不间鲁史笔;

从今演古,劝悲宛同毛诗心。

戏曲可以证鉴古今,只不过每部戏褒贬个性不同,犹如鲁国史官编写《春秋》,多含褒贬之春秋笔法,看戏人须仔细领会揣摩;戏曲总是今人演绎历史往事,每部戏中都饱含作者一腔讽劝悲悯的情怀,恰同毛姓先贤作序《诗经》点明讽谕教化之意。这副戏台联含义深刻,点明了戏曲具有借古鉴今、讽谕教化的功能。

丰富多彩剧目联

有的戏台联是单纯罗列演出剧目、概括剧目剧情、生发剧目内容,以及由此来表达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愿景和个人情怀的,可以谓之剧目联。 剧目联反映了当时戏曲舞台的繁荣景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百姓对这些传统剧目熟知和喜爱程度。 如万荣西毋庄家戏联:

八条棍戏来了! 瞧,八仙过海显身手,盗取八件衣绘成八义图;

二相公班又到! 看,二堂舍子运技巧,穿越二进宫攀折二度梅。

这副联以『八条棍』、『二相公』两个戏班名开头,以此生发、延伸,用『八』、『二』开头的剧目编缀成联。 全联把两个戏班子的拿手好戏《八仙过海》、《八件衣》、《八义图》、《二堂舍子》、《二进宫》、《二度梅》等穿插进去而不露痕迹,对仗工整,内容巧妙,出手不凡。 想象一下,把这样一副对联挂在戏台两侧随风飘动,远远看去更像是一则生动形象、 精妙绝佳的演出广告。如果是『八条棍』、『二相公』两大戏班同时到场,则更有了打擂唱『对台戏』的味道。

河津樊村正月十五炉行对联:

炉火廿九家,铁资造化竖起炉打开铁

龙山,铸一副铁冠图挂在铁弓缘上;行规十五会,金作生涯偕同行游到金刚庙,来几枝金瓶梅插于金沙滩中。

这副署名任殿荣作的戏联向我们提供了许多民俗信息。根据炉行行规,河津樊村每年正月十五,铁炉作坊、操金作生涯的人都要聚会,联络感情,协调事务,洽商合作,互祝生意兴隆。 这一活动既有祭祀行业祖师的功能,又有大家聚会娱乐的目的,还有预祝一年生意兴隆的寓意。当然,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邀请戏班演戏助兴。

联首『炉』『行』二字开宗明义,点明行业。 上下联前一部分叙述二十九家铁作坊竖起铁炉准备大干一场,正月十五金作生涯的人聚会游乐,好不热闹;上下联后半部分却从『铁』、『金』巧妙生发,虚构承接,把『铁』字剧目《铁龙山》、《铁冠图》、《铁弓缘》和『金』字剧目《金刚庙》、《金瓶梅》、《金沙滩》编缀成联。 联意顺畅,内涵丰富,既说出演出戏码,又体现了同『铁』『金』打交道的行业特点,同时也流露出行业兴旺、生意兴隆的美好愿景,妙不可言。

再比如解州关帝庙戏台联:

顾曲小聪明予智自雄,当日可怜周公瑾;

挝鼓大豪杰狂收故态,至今犹骂曹阿瞒。

关羽是运城解州人,解州关帝庙是关羽祖庙。凝聚在关羽身上的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重诺以信、作战以勇等精神,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道德精华,千百年来逐渐使关羽成为各行各业敬拜的偶象,信仰关公信俗、 演出关公戏就成为世界华人文化圈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副联写三国故事: 周瑜精通音乐,当时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然其谋不敌孔明,谈不上大智慧,充其量是小聪明; 祢衡少有辩才,长于笔札,性刚傲物,虽只活了二十五岁但敢于在曹操大会宾客之际当众击鼓骂曹,算得上是大英雄。有意思的是,这副悬挂在关羽老家关帝庙的戏台联却只字未提关羽,但公瑾的小气量如在眼前、 祢衡骂曹声似余音在耳,读出来仍豪气冲天,三国之环境气氛顿时洋溢于舞台上下、关帝庙内外,于是,关二爷的智勇形象也便被反射于眼前了。 把戏曲和对联两种传统艺术结合得天衣无缝,将反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非高手不能为。 像这样的剧目联显然已不再是简单剧目罗列的层次了。

吴歌楚舞作奇观

王国维先生说『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一语道破戏曲艺术的本质。 在众多戏台联中也多有对戏曲表演特点的阐述,如襄汾县汾城镇尉村戏楼石柱联:

即景生情,水月镜花皆妙语;

逢场作戏,吴歌楚舞尽奇观。

对联大意是戏曲演员在特殊情境中敷演故事,犹水中月,似镜中花,玄幻飘渺,朦朦胧胧,观众听着妙语连篇,不禁感慨万千; 演员在舞台上扮演生旦净丑,逢场作戏,演尽悲欢离合。 『吴人善歌,楚人擅舞』,这里用『吴歌楚舞』指代唱舞并重的戏曲艺术。 这副戏台联阐释了传统戏曲的表演特点。戏曲是一种诗、乐、舞合一,虚实相生,以『乐』统帅场上表演的舞台艺术。场景式演出、 假定性情境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大写意风格。 舞台也不讲求场景的真实性,如水墨画一般简约空灵,追求写意性,而戏都在演员身上,表演要做到以一当十。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载歌载舞,水袖、帽翅、髯口、变脸等程式绝技,现入观众眼中的都是奇特景观,给白天劳苦、娱乐缺少的百姓以无限的兴奋激动与审美愉悦。

再比如出自晋南的一副戏台联:

神鬼借身妆,妆出来千形万状;

车骑凭步走,走遍了四海九州。

舞台上,帝王将相、贩夫走卒、神仙鬼怪,千变万化、千形万状都靠演员妆扮来实现,红的忠勇,白的奸诈,脸谱化呈现使得忠奸善恶、富贵贫贱一目了然。 坐轿没轿,骑马无马,一个圆场千里路程,三步之遥却是一唱三叹,戏曲高度程式化的虚拟表演,对舞台时间和空间灵活处理,让戏曲艺术魅力四射。不用多讲,戏曲艺术的这些特点已然在联语里了。

戏台也是大讲台

不知此内兴衰,虽学士文人枉自夸通《风雅》;

能解其中褒贬,即庸夫竖子也可与讲《春秋》。

这是万荣县太赵村后稷庙戏台联。 看了戏,懵懵懂懂,糊里糊涂,从中领悟不到历朝历代兴衰成败的道理,即使是所谓学士文人,也枉自夸耀自己懂文化; 听了戏曲,清清澈澈,朗朗爽爽,只要能了解明白其中的正义邪恶,蕴含的褒赞贬责,即便凡夫俗子,山野村夫,也可以与他讲《春秋》这样的大历史。

好一个『通《风雅》』、『讲《春秋》』!一褒一贬,一扬一抑,将自诩风雅却不知兴替的所谓『学士文人』和读懂社会人生这部大书的『庸夫竖子』两类人活脱脱呈现在我们眼前,也将戏曲在教化功能、戏曲欣赏的主观条件等讲得清晰通透。田间地头,草台班子,花部乱弹,俗音俚语,戏曲欣赏的门径看似很低,实际上,一颦一笑、一唱一叹间凝聚的是千古兴亡,人生悲喜,需要的是欣赏者的大智慧。

凝滞于物,纵有庄为蝶、老为龙,世上对痴人说梦;

活泼在胸,不须韩之潮、苏之海,眼前即蜃气成楼。

这副对联是河津樊村舞台隔板对联,署名任绍广。大意是:如果人一味地拘于俗务、被外在东西所羁绊,纵使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庄周化蝶、老聃变龙现身说法,也只能是如对傻子说梦一般不起作用; 如果一个人超然在胸,根本不需要搬演韩愈、苏轼的皇皇大论,自然会参悟透彻。 纵观全联,虽是戏台联意却在言外,劝人放下俗念,不要凝滞于物,而要活泼在胸,潇洒自若,充满辩证的智慧,极富道家气息。

再如新绛泉掌镇光马戏台联:

公好恶之情,恰似历代《史记》;

严善恶之辨,全然一部《春秋》。

一部部大戏在舞台上演绎,公开表露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喜爱憎恨的情怀,就好比历朝历代的历史书一般;分辨善恶、明晰忠奸的戏曲,全然就是一部暗含褒贬的《春秋》大作。 实际上,千百年来在舞台上传唱的戏曲不就是一幅有声图画吗?

老百姓看完戏后回到家里,看戏的感受就成了家人邻居间聊天的话题,有的评点演员优劣,有的畅谈人生感悟,有的看完不过瘾,甚至充当起『编剧』的角色去重构故事。这些源自底层百姓视角的戏曲批评,表达了可贵的草根心声。 戏台联中就有这样的声音,或诙谐幽默,或揶揄莞尔,或发人深省。 如洪洞马头戏台联:

马上功名,锦上添花都是假;

头等富贵,水底捞月总成空。

联嵌『马头』村名,上下联分别以『马』、『头』铺陈敷演成联。上下联合起来阐发一种看法,戏台上获得的功名荣耀不是真的,不过是扮演而已,漫天富贵,终将成空。点评似与戏曲欣赏无关,又掺杂了顿悟的色彩。

看戏这一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在『演员—角色—观众』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观演关系。 这种观演关系,在大幕拉开、观众进入戏剧特定情境之后便形成了。 观众被台上演员精湛的表演所征服,完全被生动的戏剧情节所感染,沉浸在戏里,与剧中人物同悲同喜。此时,演员成了『疯子』,观众成了『傻子』。 当演出结束之后,大幕重启,观众的心态才会复归平静。 回头一想,原来是一场精彩的演出。 这个过程是美妙的,幸福的,也是真正属于私人的:

想当初,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热热闹闹看家戏

有的戏台联是描摹演出效果的,这一类戏台联很有趣味,再现了当时演戏的生动场景,给我们一幅百姓看戏的生动画面。如几副晋南戏台联:

远看红红绿绿,呀? 不知何等事故;

近听言言语语,咦! 才是这般情由。

山西人爱看戏,戏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环节,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好戏已经开演了! 观众顾不得什么仪容体面,顺着声音一路小跑,在远处就看见舞台上演员穿红着绿,来回舞动,焦急地想:唉呀,今天演的是什么戏? 走近美美地欣赏品味着,演员们伴随着音乐,歌之舞之,唱之念之,演绎着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甚是好看。 看完之后,长舒一口气,咦,原来是这样的故事! 这副戏台联通俗晓畅,直接模拟观众的白话口语,生动地描写了一位戏迷观众从家里匆匆忙忙往戏台赶、路上焦急想象、看完戏后最终明白了戏曲故事内容等情感的丰富变化,波澜起伏,饶有趣味。

愿听者听,愿看者看,听看两便;

欲来者来,欲去者去,来去随意。

在传统戏曲的欣赏范畴里,『听戏去』和『看戏去』可以表述同一概念,都表示去欣赏戏曲,这是由戏曲的特性决定的。这副戏台联正是借用戏曲的这个特性,说明了戏曲表演的综合性使得观众可看可听。 同时,戏曲观看又有随意性,具备了广场(剧)艺术的某些特点,观众选择余地大,愿意看,就可以看完,不愿意看,便可以离去,显示出了戏曲这一群众性活动的特性。于是,不同的剧种,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演员,也就培养了自己特殊的观众群。这恐怕在世界戏剧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

(030012 山西太原市桃园南路42 号)

猜你喜欢

戏台戏曲
《戏曲研究》稿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寿椿园》戏曲案”及其所蕴含的戏曲史价值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戏曲从哪里来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圆明园戏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