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楹联志·概述(连载一)

2017-06-13

对联 2017年6期
关键词:晋祠楹联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葩。她以丰富的语言,美妙的修辞,严谨的格律,简短的两行文字,咏物状景,叙事抒情,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她与时俱进,灵活运用,怀古颂今,凝情达志,极富深邃的思想性;她与书法互为载体,或经过书写,展挂于庭堂,或在书写的基础上加以雕刻彩绘悬挂于皇宫王府、亭台楼阁、署衙会馆、民居庭院等处的门楹上,表现出优美的艺术性;她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家家户户春节贴春联,到吉庆联、婚育联、寿诞联、挽逝联等等,无不显示出广泛的实用性。所以,楹联是广大群众最热爱的文学艺术之一,其作用和力量是其它文艺门类不可替代的。

关于楹联的起源和发展说法很多。但多家之说,仍以春联的起始为据,把时间认定在五代时期。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古往今来,不同节日、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五代之前,春节有在门上挂“门神”的习俗。《山海经》、《淮南子》中曾提到,古时传说,常有鬼魅作歹,这个鬼怪就是“年”。阴度山上的“神荼”和“郁垒”二仙能降魔捉鬼。每到过年时,人们为祈祷吉祥平安,便把二仙之像贴于桃木(传说可以避邪)板上分挂门旁,谓之贴“桃符”,以起驱鬼避邪的作用。此风俗延至五代时期。据《宋史·蜀世家》和《蜀梼杌》载:后蜀皇帝孟昶在归宋前的广政二十六(公元九六三)年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于寝门。辛题句呈孟昶后,孟“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自古以来,专家多以此为据,作为春联的始名。清代学者纪晓岚就坚持此说。他的弟子梁章矩在其专著《楹联丛话》中写道“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确实,作为楹联的核心——春联,发端于五代后蜀孟昶“余庆”、“长春”,兴于宋代,历经明清,至今兴盛不衰。据说孟昶就出生于我们山西太原。如此看来,春联的起源与山西有着极大的关联。据专家研究,对联的起源,还有“古籍说”、“唐代说”、“律诗说”等等。这几种说法也都与山西有着直接的关系。舜帝的“南风歌”可以说是对联的雏形;《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对偶句就是一副对联,作者王勃就是山西龙门(今万荣)人;唐诗人王之焕(太原人)的千古绝唱《登鹳雀楼》就是两副工整的五言联,“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诸说都与山西息息相关。这就可以说明,作为黄河文化发祥地的山西,也是中华楹联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代山西联家辈出。除王勃、王之焕和孟昶外,明代的乔应甲就是突出的一位。乔应甲是临猗县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御史大夫,民间尊称“乔阁老”。他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尤以楹联著称。他的名著《半九亭集》共八卷,明天启年间已经出版。八卷中一至六卷为对联专著,收入其联作四〇二〇副。一些学者认为,乔应甲的楹联至少有“三个第一”:即《半九亭集》为我国最早的个人楹联专著第一;四千多副为个人创作楹联数量第一;联作内容之丰、涉及方面之多、实用性之广亦为第一。《半九亭集》是乔应甲联作的集大成。他的联作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明代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横行为人民所深恶痛绝。乔应甲的联作站在人民立场上,以前朝恶政影射现实,对腐朽的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残酷倾轧、祸国殃民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他提倡法制,提倡为官者严格自律。以联文褒扬廉吏,鞭挞腐败,关注民生,为民呐喊,许多内容至今仍有深邃的思想性和炽热的感染力,能够教育人激励人和启迪人。乔应甲的联作富有独创性,善于运用比喻法、比拟法、自对法、顶真法、夸张法、设问法、叠字法、对比法等多种艺术技巧,以比喻而深化主题,以比拟而倾吐情感,以自对而纵横捭阖,以顶真而引人入胜,以夸张而强化效果,以设问而启人深思。他充分运用多元化对偶艺术技巧,使作品构思意境独具匠心,词语对仗,声律协调,产生了艺术思维造化的效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乔应甲以联写史,以联论政,以联叙事,以联说理,以联警世,以联明志,以联言情,以此多面的内容借联文表现出来,就已经把对联摆在了文学的正位,推向前无古人后傲来者的高峰。二〇〇八年乔应甲《半九亭集》被临猗楹联学会和运城市楹联学会发掘出来后,在全国联界引起轰动,受到联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为了及时地对乔应甲楹联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界定,对乔应甲楹联进行深入研究,同年十一月十九日,中国楹联学会、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中共运城市委宣传部、中共临猗县委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六十多位联家学者围绕乔应甲《半九亭集》的文学地位与史料价值、乔应甲楹联的思想性及艺术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讨,形成了一个具有历史性、权威性的《记要》:“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乔应甲《半九亭集》的发现是研究明末文学,尤其是楹联文化的一件大事。《半九亭集》是多种文体形成于一编的文学巨著。作者运用极其丰富的文学修饰手法,直面人生,反映现实,针砭时弊,抒发性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乔应甲《半九亭集》所蕴含的楹联艺术,不仅为中国楹联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而翔实的史料,而且对于研究、提高楹联创作艺术技巧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乔应甲不愧是明末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楹联艺术巨匠。乔应甲楹联艺术的成熟,不仅是临猗、运城、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乔应甲被推为“楹联艺术巨匠”是名副其实的。二〇一一年,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设立了“山西楹联乔应甲奖”,帮助临猗县委县政府策划出版了明版《半九亭集》的宣纸影印本,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乔应甲楹联艺术创造了条件。

楹联巨匠乔应甲的楹联艺术研究是一篇大文章,本志单独列为一章予以详细介绍。

不少专家研究提出,清代楹联是中国文学的第四大艺术丰碑,其它三大丰碑当是唐诗、宋词、元曲。清联可以说是清代文学的主流文体。在清代,对联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联家如云,佳作众多,理论研究异常活跃,对联的载体——书法也达到了新的高峰。从帝王贵胄、文人雅士,到农工商贾、市井百姓,都是对联的创作者、欣赏者和传播者。清代的十二位皇帝,人人撰联写联,出自他们手的联墨,集中刻挂在故宫、北海、中南海和颐和园。达官贵人雅士的联墨更遍布各处,构成独特的风景线。

清代的山西人,联墨高手亦非常活跃,代表人物当数全才傅山和“三代帝师”祁寯藻。

明末清初的傅山,是山西太原人。他是一位奇人、全才,过目成诵,精通经史诸子,兼工诗文书画及医学,尤于诸子之学有深湛研究,开清代子学研究之先河。他有很强的民族气节。清康熙十七年开博学鸿词科,曾被举荐,坚辞不赴,被强制抬于京垣,但见皇帝不跪。然其对书法诸体皆精,继往开来,为一代宗师。尤工行草,被誉为“国朝第一”、“能品上”。他长期隐居晋祠陶云洞,辗转于太原、晋中和忻州一带,每到一处均留有大量诗联墨迹,其中楹联甚多,往往刻挂于庙宇、山洞、祠堂等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晋祠就有多副。这些楹联由傅山先生自撰自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其联文联墨都为上乘,至今在全国影响巨大,成为“联墨双馨”的楷模。联家书家争相学习、仿效,推动着清以后楹联书法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傅山的人越来越多,先后召开了傅山学术研讨会,成立了傅山研究会,建造了傅山碑林,出版了《傅山全集》和《傅山书法集》,使傅山联墨纷纷与读者见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楹联创作空前繁荣、楹联广泛实用的清代,联家风起云涌。李渔、纪昀、曹雪芹、梁章钜、曾国藩、何绍基、郑燮(板桥)、孙髯等等。而祁寯藻(一七九三—一八六六)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是我省寿阳县人。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进士,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著有《勤学斋主笔记》等。他是“三代帝师”(道光、咸丰、同治),不仅官居高位,且于文艺建树颇丰,尤以楷体书法享誉宫廷内外,名冠当时,所撰所书楹联令人翘首。他现存楹联书法近三百副,有名胜联、题赠联、格言联、寿诞联和挽逝联多种。其联作忧国民、重意境、富哲理、多情趣;其书法出以颜柳,参以山谷、结体严谨,功力遒健,自成一格。与许乃普、赵光、陈孚恩被誉为清代四小书家。他的楹联书法影响深远,中国、日本不少博物馆和私人藏家均多有收藏。近年,祁寯藻研究会成立,出版了《祁寯藻全集》和《祁寯藻书法集萃》。其存世书法中以书写的自撰联和格言修养联居多,极大地影响着世人。

另外,蒲州的吴雯,晋阳的杨二酋,浮山的张道渥,阳城的张穆,乡宁的杨笃,介休的薛凤治,襄汾的贾鸣梧,临汾的陈凤标,太谷的赵昌燮等,都是联墨高手,留有不少宝贵联墨。直到清末民初,创作势头不减,大量联墨集中于多个风景名胜点上,成为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一代流传至今。

至于流传和收藏在民间的古联更难计其数。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经中央人民政府审定,目前在山西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一百一十九个,名列全国第一。现存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古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三,号称地上博物馆。

在地大物博的中国,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古建筑;哪里有古建筑,哪里就有楹联。楹联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而卓越的文化特质在积聚、表达、传播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具有其它艺术所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山西不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省级、市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更多,据省文物局提供的数字,大约有六千六百六十余处。所有这些文物单位和风景名胜,从古到今都以大量精美的楹联来装点,可以说,无一处没有楹联。这些楹联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

(一)类型多。按类型来分,大体有十多类,细分有几十类。如,寺庙联、楼阁联、殿宇联、亭榭联园林联、署衙联、仙洞联、泉流联、宗教联、戏台联民宅联、廊柱联,等等。像晋祠这样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种类和数量之多,在全国亦属罕见。

(二)历史长。国保和省保古建筑上的联相当多的是明清时期的,一些是民国时期和当代的。不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楹联也出自明清。如,恒山北岳庙联:

恒岳万古障中原,唯我圣朝,归马放牛,教化已隆三百载;

文昌六星联北斗,是真人才,雕龙绣虎,光芒雄射九重天。(清)

平陆县县署大堂联:

小民无知,得情当怀矜恤念;

苍天不灵,茫事须有对越心。(明)

乡宁县县署大堂联:

地界西秦,黄流南下昆仑水;

疆分北屈,紫气东来姑射山。(清)

平定县移穰村西戏台联:

高悬金镜,大千世界全包,看眼前离合悲欢,都是现身说法;

黄粱倏梦,百万因缘尽历,听台上笙歌丝竹,如同静夜闻钟。(清)

从山西所存古联中,完全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清代楹联创作和应用的繁荣景象。

(三)名联多。这些名联编撰得好,书写得好,雕刻得好,出自名家高手。如祁寯藻为晋祠圣母殿编撰并书写的楹联:

悬瓮山高,碧玉一湾分晋水;

剪桐泽远,慈云千古荫唐村。

这副联,切景切情,上联写晋祠的悬瓮山和难老泉的水,巧妙运用了唐代诗人李白的“晋祠流水如碧玉”诗句,贴切、高雅;下联写晋祠的事,通过“剪桐封唐”的典故,点明晋祠的历史和佳话,生动、引人。这是晋祠一副标志性的对联,联文、书法以及制作工艺都给游人以知识、以联想,以启迪。

(四)多数保存完好。现存省级以上文物单位和风景名胜处大约有一千多副。这些联墨双馨楹联的作者,除一些著名人物之外,还有很多无名氏,他们没有青史留名,但作品永存。这些引人入胜的楹联,是一批宝贵的财富,不仅有鲜明的思想性,优美的艺术性,更有极具价值的史料性。公元二〇一四年三月七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的审议时,在谈到改善民生问题时,当场吟诵了他曾在晋祠看到的一副对联: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人共乐千秋节;

乐不可无,乐不可极,乐事还同万众心。

随后他说:“我对‘乐事还同万众心’印象特别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让人民共享改革成果。”这副楹联是写晋祠同乐厅的楹联。同乐厅位居晋祠胜瀛楼西南,最初叫养蒙精舍,为道家所居。清乾隆二年(一七三七),晋祠乡贤杨二酉进士倡议捐修,遂合原有的药王祠、仓王祠,又增龙王祠,为“三王”祠合祀,庭除宏敞,自成院落。杨氏所作《同乐亭记》中,把此亭比作兰亭和醉翁亭。同乐亭本来是奉祀“三王”,以“卫民生,储民食,养民田”的,然而因环境优美,清爽幽静,很快就成了富人宴饮之所。“青山半落于席前,碧水环鸣于枕侧。清流映带,觞饮娱情,乐斯亭者可以追昔贤,虽各乐其乐,人殊而事异,而乐以亭则同。”这就是同乐亭得名之由。同乐亭楹联是太原人刘大鹏丙午年(一九〇六)所撰。刘大鹏是晋祠附近的赤桥村人,清光绪二十年(一八九四)举人。联语以“同乐”嵌名为鹤顶格。上联中有三个“同”字,一个“乐”字,下联有三个“乐”字,一个“同”字。上下“同”、“乐”相对,涵义隽永,耐人寻味。联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语出《周易·乾卦》,是指志趣、意向、见解相同的人会和谐相处。而“乐不可极”则语出《礼记·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反映了中华的传统观念。民国《晋祠志》卷三《亭榭》一节中有这样的记叙:刘大鹏在创作这副联时曾指出“夫乐贵乎同,而不贵乎独。孟子见齐宣王,屡言与民同乐,则民聚;不与民同乐,则民散。上官往来旅宿斯亭,顾名思义,亦当做与民同乐之想矣。”自是独乐不若众乐。这副“同乐”楹联由李克强总理引用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后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马剑东撰文予以诠释,在《太原日报》等报刊发表后,使更多的人对其联的意义有了深刻了解。

古联的作用和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临汾市蒲县东岳庙宫门明柱上的一副古联便耐人深思。

伐吾山林吾勿语;

伤汝性命汝难逃。

东岳大庙位于一座土丘上,绿树成荫,但树木常被人偷偷砍伐,屡禁不止。据说,一天晚上,东岳大帝把此两句分别口授给冀姓、曹姓两位不识字的人于梦中。他们惊喜万分,次日赶忙禀告给县知事石映棂。知事听后喜出望外,反复思索此两句的份量,灵机一动,把两句合为一联,并亲手写好刻制出来,悬挂于明柱上。从此后,再没有人来偷砍这里的树木。此联至今还保存完好,悬挂原处。东岳庙四周土丘小冈上,古树参天,花草宜人。虽游人如织,但无一人折枝摘花,连小偷也不光顾。从联律来讲,此两句既不对仗,又不合平仄。但以楹联形式书写雕刻悬挂出来,警示世人,其作用和力量就不可估量了。

猜你喜欢

晋祠楹联
大楹联 有作为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引来碧水一溪清
——江苏省常熟市碧溪新区楹联教育用心演绎“碧溪之路”
试论晋祠水镜台建筑形制和装饰特色
馆藏唐代《华严石经》病害分析探讨
晋祠周柏
孔府的年节楹联
让楹联文化成为“全民文化”
——访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
议晋祠古庙会的形成与发展
楹联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