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汤晓丹导演的《南昌起义》
2017-06-12孙渝烽
最近翻出一张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照片,觉得挺珍贵。那是在电影《南昌起义》拍摄期间,在武汉景点留下的纪念。我按顺序从左到右介绍一下照片中的各位:沈西林(摄影师)、韩尚义(总美工师)、蓝为洁(剪辑师)、汤晓丹(导演)、刘怀正(饰朱德)、孔祥玉(饰周恩来)、姚寿康(副导演)、孙渝烽(饰刘伯承)、高长利(饰贺龙)、王定华(饰叶挺),后排两位,一位是:周恒良(录音师),另一位是扮演周逸群的劉汉。
记忆把我带回到1981年,我有幸能参加由汤晓丹执导的《南昌起义》的拍摄实在是人生中一大幸事。如今已向耄耋之年迈进的我,眼前发生的事往往记不清了,可是陈年旧事却历历在目。
“有点谢顶很正常”
1981年5、6月份吧,当时我已调上海译制厂工作了。厂办告诉我:上影厂来电话让我去《南昌起义》剧组试镜头。我并不感意外,当年调译制厂时,老厂长陈叙一对我特别开恩,同意有合适我的戏,放我去拍。所以从1976年,我先后去上影厂参加好几部影片的拍摄。我立即骑上自行车从万航渡路赶到漕溪路上影厂。一进大门就遇见了姚寿康,我们是老熟人,老姚说:“你来得太好了,你老同学鲍芝芳推荐你来试试刘伯承。”“什么,刘帅?”这让我太意外了。老姚是这部戏的副导演,汤导的得力助手。他带我进嫲嫲院楼下的一间大办公室,好些工作人员正忙着,汤导坐在办公桌前看着什么。老姚对汤导说:“汤导,这位就是孙渝烽,原来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现在调到上译厂搞译制导演工作了。他来试刘伯承。”我上前和汤导握手,汤导打量着我,“行啊,先化妆。”我对汤导说:“汤导,1927年刘帅还年轻,我可有点谢顶了。”汤导笑了,摸摸自己的额头:“有点谢顶很正常,我很年轻的时候也谢顶了。”当老姚带我出办公室去化妆间时,我听到屋内有议论声:“孙渝烽和刘帅像吗?”
化妆间很热闹。老姚对我说:“最近都忙着找演员试装,全国的文工团、院团都在为我们推荐,这部大型历史题材的戏,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近代史都有照片可查,必须找合适的人选。”
化妆师姚永福为我化妆,我们也曾合作过,是老熟人了,他面前就放着刘帅当年的照片。化妆并不复杂,很快就抹完了。我是个方脸盘,脸型和刘帅差不多。精彩之笔很快就出现了,姚永福从他的宝贝化妆箱里取出三副眼镜,都是老式的圆镜片,让我试第一副金丝边的眼镜,不行;第二副是咖啡色的圆眼镜,好像也差强人意;戴上第三副黑边的圆镜片眼镜,我觉得很满意,和刘帅的照片对照起来也挺合适。姚永福也认为这副合适。姚寿康从隔壁房间过来,仔细地打量着我说:“行,挺好。孙渝烽,我有事去厂办,让小陈陪你去试服装,拍试妆照。”
小陈(永均)是该片摄影助理,在剧组我们也成了好朋友。我们到了服装间,也都是些老熟人,听说我是来试刘伯承的,都为我高兴,很快找到我合适的军装、军帽、皮带,我穿戴整齐后,最后戴上黑边眼镜,旁边几位为我鼓掌:“孙渝烽,你挺像刘帅的。”小陈在大楼边阳光底下给我拍好几张造型照片,有近景、有全身的。我再次出现在摄制组办公室,还一本正经地给汤导敬了个礼,大家仔细端详我:“像,像刘帅,还挺帅气的。”汤导笑着把《南昌起义》的文学剧本给我:“刘帅戏不多,但是个起义的关键人物、参谋长,先看看剧本。”剧组留我在食堂吃午饭,见到好些同学、朋友,都为我能扮演刘帅而高兴。
下午回译制厂,老卫(禹平)挺关心我:“试得怎么样?”“通过了,汤导把文学剧本给我了,让我好好看看。老卫,我知道刘帅年轻的时候有一只眼睛受过伤,后来就一直戴眼镜,所以我感到关键是那副老式的圆镜片眼镜,我一戴上那眼镜,我也有自信了。”“是啊,你脸盘、个头都可以。找些史料好好看看,你能演好的。”
下班前见到老厂长陈叙一,我汇报了试镜头的情况。“行啊,又过把戏瘾,还演刘帅。没这么快开拍吧?”“我戏不多,等通知,不会占用很多时间的。”“那好,你知道厂里也很忙。”“是的,是的……”后来译制厂配音任务很多,我就不好意思再出去拍戏了。
“中国战争电影之父”
记得过了两个多月,《南昌起义》剧组才通知我前往武汉拍戏。那天夜里七点多,在虹桥机场乘飞机前往武汉。我想在飞机上有两个多小时,可以再看点关于刘帅的史料。飞机起飞后,机外一片漆黑,这是一架苏联老式的伊尔小飞机,只能坐30多人。那天晚上机上也未坐满,上了飞机很多人开始打盹,非常安静,我想从包里取资料来看,突然听到飞机发出吱呀吱呀、咔叽咔叽的声音,而且不停地在响,似乎飞机要散架的感觉。从未有过的害怕袭上心头,乘务员经过我身边,我问她:“怎么有这种声响?”她看我很紧张:“没有问题,放心好了,小飞机受到气流的冲击就会发出这种声音。”我坐过几次大飞机,从来没有听见过这种可怕的声音,也无心看资料了,也没一点睡意,当时脑海里想着好多事儿。咔叽咔叽的声音不停,经历了难熬的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武汉。没想到拍完戏,返回上海还是乘坐这种小飞机,回来是白天,感觉好多了,这也算是人生中一种经历吧。
到武汉第二天一早我就向汤导、姚导报到,两个正忙着安排拍摄计划。汤导说:“看看分镜头本,周边去转转,这几天会拍开会的戏。”我就在大院里转开了,摄制组像个大兵营,有配合拍戏的解放军部队驻在大院里。我去化妆间、服装间转转。嘿,化妆师忙着哪,一屋子等着化妆的人。今天有一场群众戏:工纠队员和反动派策划的妇女裸体游行。我转到服装间,服装师陆昆民和我打招呼,她是剧团演员曹铎的夫人,我们认识,“你来了,你们的服装我们都准备好了。”我进屋一看,大房间里堆满各种服装,有当年起义军穿的灰色军装、群众穿的各式各样的服装,堆成小山一样。有名有姓的主要演员的服装整整齐齐挂满了好几排衣架。我试装时穿的那套军装整齐地挂在里面。“你忙吧,我转转。”服装间不远我遇到烟火车间的钱阿法,我们在厂里打乒乓球时就认识了,他球打得不错,不过上影厂打乒乓最出色的还是拟音钱守一。钱阿法带我去他那里转转,门口有一块牌子:“烟火重地,闲人免入”。嘿,一个大仓库,里面全是各种枪支、大刀、长矛。阿法对我说:“汤导的军事片,全都是大场面,也只有他指挥得动,你看看火药就有这么多。”
出了大院,我在周边转了一圈,一条街全都变了样了,美工师韩尚义按汤导的要求,把整条街恢复到1927年的街景,很多民宅也复古了,我们驻地周边,为了配合拍戏全都进行了改造,这次拍摄全部采用实景,这样真实感很强。
我住的宿舍几位演员全出去拍戏了,下午我就呆在屋里看分镜头剧本。这个戏的人物众多,敌我双方有名有姓的上百号。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复杂,错综的党派争斗,汪精卫又公然反共反人民,屠杀了大批共产党人。共产党内也出现严重的分歧。影片必须勾勒出起义前的历史大环境,并以编年史的形式来表现1927年6月到8月1日起以前的重大历史事件,危机关头。影片又要求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真实性,展示鲜明的时代特点,尤其是一些革命领袖人物的形象塑造要做到真实可信,清新脱俗,在重大历史抉择关头和尖锐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闪光点和个性特征。驾驭如此重大历史题材,没有功力的导演是无法胜任的。
我边看剧本,脑海里边出现汤导以往执导的《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等气势宏大的电影的镜头,汤导十分注重描写战争环境中的人性,以人的情感柔化战争的残酷。《南昌起义》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中,他还描写了双喜、黑姑这对出生入死的年青情侣,还有周恩来、朱德这对老战友回忆在巴黎为革命烈士献上马蹄莲,以及周恩来和牧师畅谈革命前景的细节……我深深佩服汤导的学识、功力、气魄,不愧拥有“中国战争电影之父”的称号。
指挥若定,大将风度
那天晚上姚导来找我:“你有同学在武汉话剧院吧?”说着把一张谭平山的照片给我看。原来他是问我有合适的人选吗,马上要拍“前敌委员会”的戏。我说:“我明天带位同学来见你。”这时我心中有个合适对象,我同学闵道容,毕业后他分配在武汉话剧院当演员。
第二天,我把闵道容请来见汤导、姚导。汤导还是那句话:“去化妆吧。”化妆师很快完成化妆,沾上胡子,和照片上的谭平山太像了。姚导把剧本给了闵道容,还详细介绍谭平山的情况。“剧院里我们派人去接洽。”姚导对我说,“没办法,这个戏人物太多了,我们只好边拍边找演员。”
没过两天就拍摄“前敌委员会”的戏。有同学参加拍摄,我也到现场去看。这场戏再现了“八一起义”前党内的尖锐斗争。当时张国焘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出现,他极力阻扰武装起义,还把希望寄托在张发奎身上。会上周恩来、恽代英、蔡和森、谭平山和张国焘发生激烈的争执:恽代英指责他出尔反尔,谭平山直呼把张国焘捆起来。斗争十分激烈。记得当时姚导在把现场,对两位演员说:“在情绪上可稍加控制。”坐在一边的汤导说:“我看不用,就按你们的情绪演。”实拍下来,这场戏针锋相对十分激烈。我站在汤导背后看戏,也怕戏有点过,我问汤导:“行吗?”汤导说:“当年的革命者,在生死关头所表现的正是这种情感。”
后来这部电影的后期配音工作是由我们上译厂配音演员完成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不可能再集合在一起完成配音工作,我参加了配音工作,毕克、尚华、于鼎、童自荣……都配得很出色。记得当时配这几场党内斗争的戏时,也有同志说:“从表演上看是否有点过,在配音上我们收敛一些。”我在现场听汤导说过:“不用收敛,情绪就该这样激烈。”童自荣为恽代英配音,我为谭平山配音。后来看完成片挺好,表达了当年革命家的激情。汤导对我们的后期配音也十分滿意,特别是毕克的旁白,把整部影片有机地串联起来。
汤导的指挥若定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处理起义的两次军事会议上也大刀阔斧,凡是无关紧要的戏全部删去,极其精练。刘伯承作为起义的参谋长,在第一次会议上宣布了起义部队的安排,在第二次会议上宣布了起义时间和口令:“河山统一”“炮兵连”。当出现叛徒、走漏了起义时间,决定提前武装起义也只用了一个长镜头,刘伯承和周恩来对表、下达攻击命令就交待了总攻开始。
汤导要求简练、明确、而有些戏必须演足,如周恩来和朱德回忆当年的“马蹄莲”,还加闪回镜头。双喜牺牲、黑姑从双喜口袋里掏出小镜子,以及最后周恩来把女孩交给牧师等。这些感情戏都给予充分展示,充分体现了一个导演的修养,对全剧的掌控,在他心中早已有了整部电影的走向和取舍。他在现场不轻易发表意见,只在关键处点拨一下,充分体现了大将风度。
我在《南昌起义》剧组时间不长,但认识汤导深感有幸。他为人随和,和各部门合作关系甚好,又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工作踏实、认真、一丝不苟,掌控如此重大历史场面、战争场面指挥若定,现场应变能力又极强。他一生执导过上百部影片。2004年他95岁,在第十三届金鸡奖领奖台上荣获“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获得这项奖的第一人。1954年他导演的《渡江侦察记》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影片在全国公映半年之久,创观众人数最高记录。1979年执导《傲蕾·一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1年《南昌起义》也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5年执导《廖仲恺》荣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汤导2012年1月离开我们,享年102岁。
凡是参加汤导电影拍摄的演员都对汤导寄予深厚的感情。我听道临老师、高博、康泰对汤导的赞扬,听杨在葆、张云立对汤导的敬佩。同时也说起过汤导的幽默:有一部在上影厂三号棚拍摄的戏,是现场录音。录音师说刚才那个镜头有杂音,好像是放屁声,得重来。汤导宣布:重拍。又慢悠悠地加了一句:“不许放屁!”在场的人都强忍着没笑出声来,这成了我们听到的最佳笑话。
汤导的夫人蓝为洁是著名的剪辑师,在圈内被称为南方第一剪(北方是傅正义),一生参加三百多部影片的剪辑工作。她剪辑的《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片都荣获政府优秀片奖。我退休后常和她见面,她写了好几本书,还常常鼓励我写点东西。在报上看到我写东西就会打电话来鼓励我。1952—1957年,她在译制厂工作,后来才调上影厂,她让我写写译制厂的配音老演员们的工作生活,说他们都很敬业,而生活又十分艰苦。蓝老师2014年2月去世,享年87岁。汤导和蓝老师这对夫妻也是中国电影史的奇迹,相濡以沫走过金婚、钻石婚,参加的电影多,合作又十分默契,为中国电影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难忘的大螃蟹
参加《南昌起义》的演员来自全国各地三十多个单位,真可谓从东北到西南,横跨十几个省市。周恩来扮演者孔祥玉是天津人艺的演员,朱德扮演者刘怀正是成都市话剧团的演员,贺龙的扮演者高长利是沈阳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演员……真没有想到,我们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的同学也在这部电影中来了个大聚会。韩滔饰张发奎,徐阜饰何健,阙云祥饰牧师,闵道容饰谭平山,郑加森饰赵毓,李再扬饰秦副官……当时大家都很忙,拍完戏先后都离开剧组了,也没有很好在一起聚聚。我在赶回上海的前一天晚上,闵道容请我们还在剧组的三个同学去他家聚了一次。他为我们煮了一大脸盆的武汉大螃蟹,个头真大,挺肥,每个人只吃了两只就被打倒了,这记忆我至今未忘。结束聚餐后,闵道容非让我把没吃完的螃蟹带回剧组给大家当夜宵吃。后来听说剧组很多人在武汉期间都买大螃蟹吃,因为个头大、味美、结实,而且价格还不贵。在上海每年也会吃上几次阳澄湖大闸蟹,可我都觉得没有武汉的螃蟹个头大、结实饱满。现在同学聚会我也常会怀念在武汉三镇的情景……
由于参加汤导的《南昌起义》,饰演了刘伯承元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笑、张鸿梅联合导演拍摄的电视剧《吴玉章》,也邀请我在剧中扮演吴玉章的挚友刘伯承。我在剧中由刘伯承的中年解放进城演到文化大革命刘伯承进入老年,让我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刘帅的为人,以及这一辈老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我和吴玉章的扮演者王诗槐也成了好朋友。回顾往事,这些拍摄活动给我的人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