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缔造者』杨洁
2017-06-12吴静波
□ 吴静波
『童年的缔造者』杨洁
□ 吴静波
2017年4月15日,86版《西游记》总导演、制片人杨洁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她是中国第一代电视导演、电视艺术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制片人。她被称为我们“童年的缔造者”,86版《西游记》里活灵活现的妖魔鬼怪、神仙佛道、小妖小兽,曾让多少稚嫩的想象力翻起了筋斗云,也曾让多少小伙伴苍白的假期变得风趣多彩。这部剧自1986年春节在央视首播后,称霸荧屏30余年之久,不断热播3000余次,堪称中国电视史上的不朽传奇。如今,这位“童年的缔造者”已驾鹤西去,而《西游记》,是她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
一
1929年,杨洁出生于湖北麻城。父亲杨伯恺是革命烈士,曾经营过书店,当过教授,也做过报刊主笔。杨洁自幼喜欢艺术,但父亲却更愿意把她送上革命道路。当然,书还是要读的,杨伯恺给女儿买了《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等书籍,因为家中经营着书店,杨洁还常常跑到书店仓库里埋头苦读,一脸灰、一身尘亦毫不在乎。
除了读书,杨洁也喜欢跟着妈妈看电影,但父亲只允许她看一些进步电影,如《大路》《三毛流浪记》《塞上风云》等,并要求她每看完一部电影就必须写出里面的故事。这番锻炼,为她未来的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写作基础。
1945年,父亲送杨洁到延安上“鲁艺”,到达延安后,方知“鲁艺”已搬走,杨洁被分配到延安大学文学系。后来,她又被分配到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文工队。在文工队,她积极学习唱歌、跳舞、演戏,忙得不亦乐乎。杨洁悟性很高,并且善于观察,为了演好老太太,她不断观察老太太的走路姿态,并反复练习,直到举手投足惟妙惟肖。
不久,杨洁被调到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当上音乐教员。一天,一个学生的家长找到杨洁,问她有没有兴趣成为一名广播员。杨洁欣然同意,跟着对方到电台面试,一篇通讯读下来,便征服了台长,她顺利成为晋察冀电台的播音员。杨洁非常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她不断学习,进步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后来,杨洁又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济南特别市新华广播电台担任播音员,曾负责济南解放播音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3年底,杨洁因患肺病住院治疗,被切去了5根肋骨。休养一年多后,她重新回到了电台。不过,因为手术影响了呼吸,所有人都发现,这个曾经优秀的播音员,再也无法胜任心爱的播音工作。
二
1958年,杨洁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从1961年开始,她担任戏曲节目导演。1976年,她还参与为毛主席录制传统戏曲曲艺节目,在湖南省拍摄了湘剧传统戏《百花公主》《追鱼》等上百个湘剧剧目。
1981年底,中央电视台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拟将四大名著拍摄成电视剧。在文艺部的一次小组会上,杨洁被时任副台长的洪民生点将:“杨洁,要是让你把《西游记》拍成电视剧,你敢不敢接?”杨洁回答:“有钱就敢,为什么不敢?”就这样,她接下了拍《西游记》的任务。
1982年7月16日,《西游记》在扬州开机。但杨洁很快发现,剧组的经费非常紧张,摄像机只有一台,演员酬劳也很低。因为经费问题,原定拍摄30集的计划最终改成了25集。
除了经费紧张,拍摄条件也艰苦。为了找到符合剧组要求的场景,杨洁带领团队,走遍了全国各地,其中多数是尚未完全开发的山川林地。一次,在张家界黄狮寨选景的时候,杨洁脚底打滑,一个趔趄便摔向了悬崖,所幸,一个断树桩挡住了她,同行的武行身手敏捷,把她拽了上来。“那真是从鬼门关的门口路过,差点儿就跌入悬崖,太危险了。”杨洁回忆道。可以说,剧组拍摄的过程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同样经历了千辛万苦。
此外,在那个年代,拍摄《西游记》在技术上也是难度极大的。《西游记》里众神魔鬼怪如何腾云驾雾、如何变化万端、如何使出十八般武艺,需要用到大量特技。而在当时,杨洁他们没听说过三维动画,没见过“威亚”,却要拍这样一部妖魔鬼怪横行的“奇幻巨制”,困难可想而知。为了达到特技效果,杨洁一行甚至专程到香港学习布景、吊“威亚”。对此,杨洁也承认,当时采用的特技手段确实“土得掉渣”,经常穿帮,“所幸观众都原谅了我们”。如要拍摄孙悟空和妖怪在半空中对打的戏份,剧组就在野外找了一块大空地,又借了几个跳水运动员和一张大蹦床,由跳水运动员穿上孙悟空和妖怪的衣服,在蹦床上表演腾空而起、兵器接触的动作。一次,在拍摄一群小猴子上下翻飞的过程中,有个小运动员因为跳得太高,头部被撞伤了。但受伤后的小孩却坚持把戏拍完,在离开剧组后,他还来信表示要当一名演员,不想跳水。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跳水世界冠军熊倪……
那些今天看来并不真实却是当时运用了极端聪明才智才得以实现的特技,让电视剧《西游记》开辟出了自己的时空。可以说,86版的《西游记》是中国神怪电视剧的拓荒者。
三
除了上述在拍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要把一部长达一百回的原著小说改编成25集的电视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86版的《西游记》,是对《西游记》全书首次进行的完整再现,把一个经常旁逸斜出的故事,整理出了简明清晰的线索,既从中选取了最出彩的故事,又完整呈现了唐僧师徒的西游过程。
而杨洁本人,除了担任导演、制片人外,还是作品的编剧之一。她凭借深厚的文学修养,通过女性特有的细腻,对原著做出了不少妙不可言的改编。如在原著中,红孩儿对着观音发问:“你是孙行者请来的救兵吗?”语态略显生硬。杨洁妙笔一挥,改成“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一字之差,却将红孩儿的童稚及不知天高地厚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拍完女儿国这一集后,杨洁让这部剧的总作曲许镜清为女儿国国王谱一支曲——《女儿情》。该曲原由阎肃作词,但在录制的过程中,杨洁在保持总体词意的情况下对歌词进行了大胆修改,措辞更加细腻,情感更加丰富,遂成经典。如“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几句的改动,把少女对爱情的忠贞、无畏描绘得感人至深。这几句歌词,无论是放在剧情中,还是单独拎出来看,都充满着勇气。因此,常有人评论,杨洁对《女儿情》的介入,体现了当时电视剧制作的一种境界:不仅编剧本人对原著的钻研达到了惊人的地步,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并把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到作品中来。
拍摄完《西游记》,杨洁还拍摄过《朱元璋》《西施》《司马迁》等历史巨制,但由于《西游记》知名度过高,她随后的作品都很难再被观众记住。后来,杨洁还补拍了15集《西游记》,使该剧的总集数达到了40集,填补了此前因经费不足而压缩剧集的遗憾。
当很多年过去,杨洁谈到一生都“禁锢”在《西游记》导演的位置上时,她似乎已不在意:“很多年来,《西游记》不停地播,观众都接受了。我也拍了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知名度都没有《西游记》高。我也迈不过去,没办法。”
30多年来,《西游记》重播了3000余遍。为什么《西游记》能火这么多年?杨洁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了“西游精神”4个字,她对这4个字的具体解释是:“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我们没有为钱,没有为名,没有为利。”确实,通过杨洁的自传和一些访问,可以看出,那一代的电视人,拥有最纯粹的艺术追求,在面临困境与局限时,依然有着超前的视野、坚定的艺术情怀和迎难而上的实干精神。若没有这种对待工作、对待创作的纯粹态度,恐怕很难拍出这部经典。而作为这部剧的核心驱动者,杨洁将功劳归于大家,如同她对唐僧师徒4人的饰演者所说的那句话一样,“你们不要忘记,是大家的努力,托起了你们4位”。
继 86版《西游记》之后,有无数版本的翻拍、重拍、改编、创新,新一代的观众也愿意为这些新的西游故事买单,奉上令人咋舌的高票房,但似乎没有一部影视剧可以得到像86版《西游记》那么高的评价。时光没有为老版《西游记》镀金,是因为作品本身就是闪闪发光的金子。作为几代人心目中的“童年缔造者”,杨洁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一部无法逾越的经典,还有其对艺术的痴迷、对梦想的执着、对创作的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