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漫漫飞设路 浓浓航空情
2017-06-12□郭静黄岚
□ 郭 静 黄 岚
吴光辉:漫漫飞设路 浓浓航空情
□ 郭 静 黄 岚
2017年5月5日,C919大飞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57岁的总设计师吴光辉也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这位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等众多荣誉,站在飞机设计研究前沿、为中国航空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却谦虚地说: “国家需要我们,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一
吴光辉的老家在湖北武汉, 20世纪70 年代初,他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了江西一个偏僻的小镇。在那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吴光辉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喜欢学习,只要有时间就尽情地阅读,渐渐地还对无线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苦于条件有限,他只能摆弄一些废旧的电子器件。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当他得知高考的机会时,一股巨大的力量促使他发奋努力,凭借惊人的毅力,他在千军万马中闯了过来。那个时候都是先录取后选专业,当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都是保密的,专业介绍很少,懵懵懂懂的他也不知道怎么去选择。“我个人比较爱好电子,后来一看专业很多,有飞机设计、电子电气、雷达、发动机等,当时就想学飞机设计,想将来可能做总设计师,于是就报了飞机设计专业。”这个简单而又朴素的想法使吴光辉与航空结下了不解之缘,飞机设计事业也成了他一生的挚爱和追求。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所学习氛围浓厚、学风淳朴的大学里,心无旁骛的吴光辉深深地融入了进去。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时光,他感慨道: “我刚进校门的时候,学习基础不是特别好,在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上和其他同学相比差距不是很大,但是在高数课程上明显感觉吃力。”为了弥补不足,吴光辉刻苦求学,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下了更多的功夫。每次上完课,他就到自习室、图书馆看书,几乎把课余时间全用在了学习上。
学校除了开设各种专业课程,还特别重视工程实践。吴光辉记得,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到国营峨嵋机械厂实习,他被分到飞机设计研究所学习锻炼。在那里,他和研究所里的技术人员们一起钻研如何改进飞机结构、提高作战能力。有些看似深奥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技术钻研和思想碰撞中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所里的老师傅们丰富的“作战”经验更让他受益匪浅,“这种真实的工程环境对我以后的成长很有帮助!”吴光辉说,学校重视实习实践的良好氛围深深影响了他。
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吴光辉也始终保持着对社团工作的热情,充分利用一切机会为大家办事、为同学服务。吴光辉称,正是大学时期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使他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这也为他后来的事业发展积攒了“内能”。
二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吴光辉被分配到了航空工业部603所担任技术员。刚开始,这位年轻的技术员并未引起大家的太多关注。但吴光辉踏实肯干、刻苦钻研,基于在大学学到的扎实专业基础,加之对计算机这种新生事物的快速掌握,他逐渐显现出了在专业领域的优势。
随着身边老同志的陆续调走,他渐渐成了设计小组的主力。由于缺少人手,整机的运算、燃油的消耗、弹药的消耗所造成飞机重心的变化等一系列数据,都由他来负责计算。例如,在“飞豹”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吴光辉测算出了飞机的15种典型状态,描绘出了飞机重心的变化曲线。当时的技术图样需要描图、晒图,所有的曲线图都是他亲自描绘的。在攻关气动力项目时,吴光辉又凭着良好的技术积累,第一个通过计算机完成了整机关于重量部分的计算。承担的一系列重任,使他在专业技术领域获得了空前的锻炼和提高,他慢慢挑起了飞机设计的大梁。
1987年,吴光辉从军用飞机的设计转到了民用飞机设计。1990年,他又重回军用领域,转入预警机的研制。回首吴光辉的飞机设计之路,设计最深入、最全面的还是预警机。凭着深厚的专业技术积累和全面的综合素养,吴光辉总能从宏观上把握设计,从工程方面综合权衡利弊,显示出超强的把握全局的胆识和魄力。在吴光辉的带领下,我国预警机研制开启了新的征程,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2005年,吴光辉又投身到ARJ21民用客机的设计中。ARJ21是中国第一次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新型涡扇支线飞机。当时,随着我国民用航空的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自主研制我们自己的支线飞机有着非凡的意义。吴光辉认为,ARJ21的研制不仅为我国大飞机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而且通过ARJ21项目,我们可以培育出自己的民机市场开发、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能力,使我国在世界民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吴光辉的带领下,ARJ21支线客机试飞成功,它的研制也为日后大型客机C919的设计积累了经验。
三
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的第二款国产大型客机。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召开第17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大型飞机方案论证报告》,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中国商飞挂牌成立,吴光辉调任新岗位,担任起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和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
C919 的研制,就是立志要跻身国际大型客机市场, 与世界两大航空巨头空中客车公司和波音公司平起平坐, 在国际大型客机制造业中架构ABC 并立的格局。C919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在多次与美国、德国、法国的合作交流中,吴光辉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国内基础的薄弱和国外技术的垄断与封锁,使得一切都是从无到有、赤手空拳摸索的过程,前进的每一小步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说: “我们设计C919,要做整个气动力设计,从机翼、机身到整机,我们要体现技术的先进,如果没有其他机型先进,就没有优势和市场。我们在完全没有前人经验可参考的情况下进行这项工程,如何组织运作推进整个项目成为最大的决策。”
如何打破国外的技术壁垒?如何调配国内的优势资源?吴光辉带领他的设计团队,在整体论证的基础上,集全国的力量做好这件事:一方面,组织来自南航、北航、西工大等高校的研究人员组成大型客机联合工程队,开展大型客机联合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将现有的先进飞机设计方案拿出来,通过类比、对比研究,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确保安全性,突出经济性,提高可靠性,改善舒适性,强调环保性,以满足国际标准,实现性能的超越。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吴光辉带领大家实行“711”和“724”的工作模式。“711”,是指一个星期工作7天,每天工作11小时;而“724”是指在关键工作上7天24小时运转,工作人员进行倒班。而他自己,更是不记得有多少个节假日奔波在去往各个科研院所的路上。“每一个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问题,一定要稳扎稳打。”吴光辉总是这样告诫自己。在他的带领下,2011年,C919大飞机完成了初步设计工作,并通过了国家级初步设计评审,全面进入工程发展阶段。2015年11月,在中国商飞公司新建成的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厂房内,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下线。此后,经过一年多的系统调试,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
为了中国的“大飞机梦”,吴光辉带领他的团队奋斗了近10年。“C919首飞成功,表明我们在项目研制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吴光辉激动地说,首飞充分展示了飞机在气动力设计、控制系统、动力集成、系统结构强度等方面的初步成功,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款完全按照世界先进标准研制的大型客机,已经基本具备了研制一款现代干线飞机的核心能力。
不过,虽然C919首飞成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制工作就此结束了。“面向未来,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吴光辉说,他和科研团队将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把后续的试验、试飞、适航取证等工作安排好,尽快完成项目,把中国制造的大飞机尽早交付到客户手中。“世界民用航空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中国在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航空市场。”吴光辉相信,C919在未来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