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南合作背景下“服务型”法语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2017-06-11夏梦
夏梦
摘 要:随着南南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新形势下“一带一路”政策的进一步提出,今日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大批合格的翻译人才来构筑和巩固外交的桥梁。如何培养学生的外语水平适应新的市场需求,打造“服务型”外语人才成为高校法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从作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目前“服务型”口译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课程目标、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在以培养“服务型”法语人才的教学目标下,如何实现口译课程的改革。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增加学生课外实践机会,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法语口译 外语教学改革 服务型人才
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将南南合作的外交理念作为外交政策的重心。非洲作为南方国家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历史赋予的发展使命使其逐渐成为中国推进南南合作的战略伙伴。中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也已成为中国的第四大投资目的地。中国目前至少已在35个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900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援助。随着这一发展势头,对于法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在教育部最新统计在全国226个本科专业中,法语专业的初次就业率排名前十。大部分法语毕业生都是前往非洲担任翻译工作,不仅作为两种语言交流的媒介,更是各行各业中的生力军。因此法语口译人才的质量既是是众多相关企业和部门所关心的問题,也直接关系着中非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南南合作”进程的顺利开展。就对于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了解,在非洲从事翻译工作的毕业生达到80%。因而,如何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服务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教学的重心所在。[1]
一、“服务型”法语口译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2016年中国高校法语年会上,不少专家学者表示,传统语言文学领域的法语人才已不够目前市场的“刚需”,全球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法语口译工作对于法语口译人才的需求会愈加扩大。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服务型”人才,这才是高校法语教学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 大学本科法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法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而经过本科前两年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具备一定的法语语法和听读写的基础。口译结合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要素,对学生的法语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考量和锻炼。在高年级开设口译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整体水平,同时对基础阶段的听、说、读、写课程有一定的提高的作用,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同时,从法语专业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不论是在实习中还是今后的工作中,都要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口译。面临就业日趋紧张化的人才市场形势,毕业生的口译能力往往在是招聘单位所考量的重要能力之一。传统的应试型法语教学往往局限了学生的说、译的能力,刚刚走出校门的法语毕业生往往会遇到很难将书本所学知识直接转为己用的困境,因此,开设有针对性的“服务型”口译课程,在高年级口译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是必要的。[3]
二、“服务型”法语口译课程培养目标
法语口译课程注重听、记、译等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速记能力和口译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为主要教学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调动各种社会文化知识的能力以及心理控制能力为辅。这门课以有针对性的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同训练学生的认知技能、拓展其知识层面、发掘其实践潜能,提高其心理素质等。要求学生在经过学习之后,基本掌握如何进行口译前准备、如何进行口译速记记忆如何进行口译表达等三个实战环节,能够胜任一般内容的听、记、译。“服务型”口译课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语言提高为辅,它是一门交际语言课。口译(1)的教学内容以口译笔记法为基础,让学生学习口译笔记的概念,口译笔记的符号以及口译笔记的训练提高方式方法。在听懂并记录下原文的基础上,再从相关的口译场景中选择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如工程建设、农林科技等领域进行专门的演示,以运用口译笔记来提高口译记录技能,提高口译的表达技能,合理的精力分配技能,灵活应景的交际技能。口译(2)则通过选择不同的主题如欢迎接待、业务洽谈、外事活动,产品介绍、文化交流等,模拟相关的口译场景中,以运用口译笔记来提高口译记录技能,提高口译的表达技能,合理的精力分配技能,灵活应景的交际技能,让学生尽量做到学以致用,身临其境。[4]
三、目前“服务型”口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相关口译教材的匮乏。
使用什么样的口译教材是法语口译教学中的一大问题。与大量的笔译理论和实践专著相比,有关口译的论述比较少。而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部分都是由大量词汇和阅读材料堆砌而成的,不够科学也不够系统化。各校使用教材多种多样:有的使用固定的口译教材,但是编写年代较久远,口译教材又是和实践密切联系的教材,因此其内容也是最容易过时的;有的则使用授课教师自选的不固定的时事和专题材料,但是内容较零散,往往缺乏规范的译文,难度也是深浅不一,无法形成系统。一些口译材料机械地选取了报纸或杂志上的文本,没有引入真实的口译材料。许多口译教材都要求学生完成非日常生活中的口译任务,比如谚语、寓言故事、诗歌或者文学作品。这些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与笔译教材类似,对于提高口译水平帮助有限,不能满足学生进入岗位后的口译需要。与时俱进又切合实际的口译教材匮乏,是制约口译教学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次,口译课时量相对较少。
目前,全国多数有条件的专业法语院、系均在高年级设有口译课程。其课程设置多为两个学期;以我校为例,我系法语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设在大三下和大四上,共28周,56课时。但是口译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要照顾到每位学生,没有充足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是无法达到效果的。
再次,教师队伍缺乏专业性。
目前,从事法语口译教学的教师多为本系教师。目前国内专业法语院、系的口译课教师中只有少数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口译训练。多数属于半路出家,虽有一定的口译工作的实践经验,但缺乏对口译理论和教学法的系统学习和研究。作为口译教师,长期局限在学校教学中,使其在教授教学内容的同时很难将口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也很难接触到新的素材和知识,无法满足当前法语口译教学的要求。
最后,口译实践机会较少。
理论需要联系实际。口译具有即时性,口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口译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口译实践机会。作为学生,更加需要更多的实战机会来提高口译表达能力,增加临场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很难满足这一点。
四、“服务型”口译教学改革初探
根据对口译教学特点和现状的分析,以培养“服务型”法语人才为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情况,提出以下课程改革想法:
首先,教学形式多样性。一是口译题材的多样性。口译实践可能涉及外交、经贸、工程、农业、旅游等方方面面,因而在选择题材时,首先要注意题材的广泛性,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常见领域的知识和词汇,同时鼓励学生课下涉猎更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知识;其次,要注意题材的实用性,避免大而空,尽量选择与学生以后就业方向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我校毕业生大多从事援非工程建设、农业生产和经贸口译工作,通过与往届毕业生的交流,教师在选择题材时侧重这些领域。同时鼓励学生课下与往届毕业生加强联系,随时收集可用素材。二是口译方法的多样性。在口译课堂上没有什么标准答案。由于口译水平的不同,场景的不同,同樣一句话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翻译。对学生的要求应该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强调“信”的要求,即忠于原文,成功翻译出原意,让对方能听懂为第一目标;其次再是“达”的要求,即表达流畅,语句通顺,无句法语法错误为第二目标;最后是“雅”的要求,即表达地道,符合语境,语言层次拿捏得当为第三目标。[5]
其次,互动式教学模式:口译教学可采用任务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使用主义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在口译课堂中,教师首先要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涉及任务所期望的教学目标通过完成确定日程过程中产生的法语交流,提高交际能力。每课均以语言准备、专题准备先行,给学生布置好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电台、电视等途径作课前的资料准备,上课前可就主题的相关知识和单词在学生中展开讨论。然后,在课堂上以阶段训练为目标,以现场的即时发言为样本,利用多媒体营造现场口译的交际语境,还原口译实践即时性的特点。
再次,侧重口语锻炼:口译具有口语性,注意口译与笔译教学的不同性。一是在选择题材上,要特别注意口译材料的口语性,应更多地选取现实中的对话,发言,谈判或者报告题材,避免整篇整段的笔译材料。配合多媒体教学,模拟口译实践场景,做到“身临其境 ”。鼓励学生多开口,少动笔。除了速记笔记外,尽量做到少当场查字典。最后口译学习光靠课堂的几十分钟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还要鼓励学生课下多练习,寻找口译实践机会,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刘和平,法语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徐岚,同传捷径:法语高级口译技能训练与实战演练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伟,法语口译实务(二级).外文出版社,2005.
[4]蔡小红,法语口译实务(三级).外文出版社,2005.
[5]柳玉刚,新法汉口译教程,东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