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乐呵呵把话说

2017-06-11张冰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8期
关键词:诗歌朗诵美文讲故事

张冰冰

我是第一次教低年级的学生,关于教学没经验,关于写话教学更没什么经验。一切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教写话的我,是胆怯的!学生在一个长期不说话的过程中,变得麻木不写,或者是写成小儿麻痹。这使得我特别头疼。如何让孩子能把话说好,把话写好?我想到教他们观察,结果发现有时会出现工厂的复制品,内容大致相同,毫无新意!这不是我要的说话,也不是我要的思想,更不是我要的没有思想的机器人。

怎么摆脱这个困境?到现在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让故事动起来,让孩子活起来——读书。

我本能的想到了读书。我起初就是让家长买书,孩子回去读。见效甚小。家长说,买回去的书就是摆设,孩子完全没有任何读的痕迹。于是,我就发起了周二讲故事的行动。起先,让班级一些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孩子,先在周二讲故事。在前期学生的铺垫中,其他学生有了范本,知道如何讲,能较好地表述故事,把这个活动在班级进行了推广。我感觉讲故事是一个看故事,理解故事,把故事内化融入自己认知的一个过程。它的效果远远要比看故事更深刻。在这个讲故事的环节,我不会让讲故事的学生存有孤独感,不能让他有一种只有我在讲没有人去听的感觉,如果是这样,这个活动就开展不下去了,也就失去了讲故事的第二个意义。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在下面听的学生不能白听,要在听完之后说说他听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感受。在这个一讲、一说的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三个“任务”,一是读书,二是说话,三是交流。这三个过程,让学生们积累了文字,有了文字,就能吐出文字,这样才有了我们后面的说话、写话。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我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还挑选一些简短美文,让学生背诵。简单意思的就让他们说说感受。难一些的文字,干脆就是让他们背诵。儿时的记忆是永恒的,把这些东西让他们在小时候背记下来,等到时间推移,他们长大,或是经历某种之后,就像高僧参悟佛法一样,有了时间,有了经历,也就自然理解其中的含义了,我绝不过分强求任何。

第二件事。我要把感情狠狠地从文字里拽出来——吟诵。

讲故事让孩子们说话变得完整了些,能有初步的说话逻辑思维,但说话绝不是机械地、无感情地讲一件事。一次欣赏陈铎先生和孙小梅女士《那时你老了》的诗歌朗诵,让我痴迷诗歌朗诵这个至美有声文字。我开始让学生自发找一些美文,让他们配乐朗诵。记得班级里的一个孩子朗诵了一篇诗歌《儿啊,你听娘说》。我听了之后哭了,起初是因为诗歌内容哭了,当我回过神来,看到自己站在班级,五十几双眼睛看着我,看着站在讲台上朗诵过后等我点评的孩子,我的眼泪没有停止,第二次哭是为我孩子朗诵的如此成功而哭,这么小就能吟诵出这么优美的文字,想必他下了十足的功夫,想必他了解了诗歌内涵,想必他爱上了这文字,想必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从那以后我们班级就进入了一个配乐朗诵的风潮,我让孩子在朗诵之前把稿子、音乐给我,我要先听,给予指导再在班级朗诵。这样的认真对待,让孩子们也认真对待,把吟诵搞下去。有了这样美的启发,才能有美的文字的造出。孩子们说话连贯了些,又能有些情感投在文字里,这就是我要的活的文字,有思想的语言,有情感的交流。

第三件事。我爱反复,反复反复再反复——修改。

有了前两件事的铺垫,接下来我们说话,我们写话。说话时要注意孩子们说话的完整性。这种训练,在平时任何一堂课都是进行的,随时注意,随时纠正,这样的习慣,造就孩子们的“完整话”。写话时我比较尊重孩子的天性,我往往讲的很少,就是让他们去“瞎写”,写完我让孩子们先自己修改,然后我再快速批改,把改过的文字重新让孩子们修改、整理、抄写。新的东西再拿过来,我再批,学生再改,再写……直到感觉不错了,才停止。说话、写话中说和写是重要的,改则是更重的。没有改就没有反思,没有反思就不可能进步。作文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只有改了再去写,才能有所精进。

以上是我在说话、写话教学中和孩子们做的事。

猜你喜欢

诗歌朗诵美文讲故事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诗歌朗诵会举行
Migrant Worker Poets Recite Works in Hangzhou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韩诗人诗歌朗诵会
北京举办第二届诗歌朗诵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