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017-06-11江孝福
江孝福
引言
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能让教师灵活选择与呈现。数学新课标指出:“將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实践与研究,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一些静态的数学知识变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的难度,在学习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字教科书设计了多样化的情境,这些情境,有的是反映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有的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在认真钻研情境作用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能调节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橘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首先课件出示西游记中的三个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因为小学生都喜欢这几个人物,他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住了;接着老师说道:“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西天取经,化来了一些橘子(先出示4框,再出示8个橘子),请你们分一分,算一算,他们每人能分到多少个?”因为学生兴趣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课堂上学生都能保持愉悦的心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效果好,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中,情景产生的作用也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二、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知识具体化
小学生年龄小,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一些抽象的知识难理解。在教学中如果运用多媒体,就能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直观对比等,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促进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启发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上册《一天的时间》中,由于时间对学生来说,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在学习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时,我设计了时间尺(如下图),通过多媒体,先展示出12时,学生口答出下午1时到晚上12时后,动态出示剩下的时间尺,并告知下午1时,可以表示为13时,并让学生依次回答下图对应的时间。通过这个环节的多媒体运用,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记时法,以及与12时记时法之间的关系与转换,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的展示、对比,降低了对这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让学生易于学习和掌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联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空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我们知道多媒体有闪烁、移动、变形、直观对比等功能,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观察和想象等思维能力,又能随着图像变化而集中精神,提高兴趣。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被动听、“一问一答”式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一课,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首先让学生进行剪一剪,在剪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将圆形纸片等分后,一份份全部剪下,也有学生方向剪反了,此时我及时用课件出示剪的过程,让学生动态的观察,再次进行剪,为后面的拼一拼的过程做准备。学生拼完后,引导认真观察,说一说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清楚、明白地看出圆形纸片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后,与原图形相比,周长变大了,多出两条半径,面积没变;近似长方形的长约是圆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C÷2×r=πr×r=πr2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以上多媒体动画演示,把传统教学中那种凭空想象、看不到知识内在之间的关系,只是通过老师的说,被动地理解,转化成学生围绕数学问题,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等,寻找知识间的联系,积极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这种学习活动中,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炼,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的应用,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丰富了。但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绝不能乱用、滥用,只有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