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设备方坯扇形段工艺改进
2017-06-11夏云才
摘 要:方坯扇形段框架主要是钢结构件,结构形状复杂不利于加工精度的保证,扇形段辊子由轴和滚套组成加工过程中同轴度、圆柱度等形位误差也很难保证,经过生产加工实践,以出口荷兰方坯连铸扇形段项目为例,对其框架和辊子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工艺改进进行总结。
关键词:框架;辊子;工艺改进
1 主要组成结构
连铸生产中构成连铸线的单台连铸机一般称为扇形段,一般又分为弧形段(或弯曲段)、矫直段、水平段等。按铸坯的不同又可分为板坯扇形段、方坯扇形段、圆坯扇形段。
生产中最常见的是板坯扇形段和方坯扇形段,主要是在结晶器之后承担引流、冷却、导向作用。
1.1 主要组成
扇形段11处于水平位置,主要由机械装配、冷却系统、液压系统、润滑系统、识别标牌、防护板等部分组成。机械装配主要有:内、外弧框架、活动梁、Φ325自由辊装配、Φ325驱动辊装配、调节装置、导向轮装配等。
1.2 结构形式
扇形段11外弧框架底部带支承板且带水连接面,是现场与外部联接处。
内、外弧框架各装有5列辊子,中间为驱动辊,其余4列为自由辊。内弧框架中间驱动辊装在活动梁上,活动梁与压下缸靠缸头座联接成一体,压下缸上“十”字轴与支架联接,支架与内框架把合成一体。
自由辊列由长(辊身1220mm)、短(辊身740mm)两个自由辊装配并列安装组成;驱动辊由一根整辊装配组成,中间为剖分轴承。辊子均为中间冷却的实体辊。
上框架(包括活动梁)与下框架通过四角带有蜗轮蜗杆传动的梯形螺纹拉杆连接在一起。拉杆顶部装有用于平衡及防护的碟簧筒装置,碟簧筒上方装有安装时用于释放力的液压缸。扇形段辊缝调整靠四个拉杆的升降完成。拉杆升降由电源带动蜗杆-蜗轮(蜗杆减速机)通过梯形螺纹传动完成。扇形段的压下通过安装在内弧框架中间的两个压下缸实现的。
2 框架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 框架加工存在问题
外框架加工时,工艺要求在D面焊工艺铁,以做加工基准用,且在装配时以此为基准测量。但实际加工中,因加工基准可按四周导柱孔及中间键槽口为基准,所以就没按工艺要求在D面焊接工艺铁。这对加工来说无所谓,但对装配过程测量影响非常大,使得装配过程测量无法进行,只能靠加工保证。此问题只能是在以后的操作过程中长一智,按工艺要求执行。
2.2 工艺对加工的影响
1)轴承座支承块堆焊边缘未处理好,外方检查提出不合格。
2)加工時没有做辅助基准,使装配检查测量困难,且尺寸准确与否无法检测,只能靠加工保证。
2.3 设计对加工的影响
1)设计数量错,垫块数量8件应增加为16件。
2)设计给出螺栓长度装配后露出3mm短了,焊接件板78mm也厚了3mm,导致螺栓装配后露出长度不够。
2.4 工艺整改方案
1)底部与外部联接处尺寸170H7(+0.04 0)及其根部10×45°倒角。此处与外部联接,见图1示。从示意图上看,此处应是配合面,尺寸170H7(+0.04 0)应按图成品,经外方人员同意,尺寸170H7(+0.04 0)加工在170(+0.05)mm范围内可以,且加工深度距端面20mm深即可,其余深度加工成170+ -0.5,不合格处修复;底部倒角10×45°尺寸到位即可。
2)两端装滑轮处孔φ50H8(+0.039 0)加工成φ50(-0.03、-0.05)修复:可装配修研孔或轴。
3)内框架三处漏水的丝孔按图要求钻铰成M64孔,丝孔深尺寸47尽可能地大些。孔深尺寸52严格保证,否则漏水。
4)待内框架M64丝孔加工完后,按图纸要求车3个丝堵,外螺纹尺寸47按内框架上螺纹尺寸尽可能地大并一致。堵的材料为35#钢。
3 辊子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 辊子设计存在问题
自由辊(B31932、B21115)根部安装轴肩环处缺少尺寸,根据轴肩环及图面比例给出尺寸。驱动辊装配(B21117)中件34密封圈尺寸φ165×4应改为φ171×3.5。透盖(820.970)上无润滑孔,建议外方改图,增加润滑孔,生产时图已改完。辊装配中所有冷却水管(820.954、820.956、820.969)上距端头15mm的通孔φ8在装配中无意义且易漏水,建议取消。制造前已取消。
3.2 辊子加工存在的问题
本扇形段每段共有18根辊子(自由辊16件、驱动辊2件),两段共计36件。材质21CrMoV5.11,加工过程中注意辊面的粗糙度及圆柱度等形位精度,有的辊子存在硬度不够和有裂纹现象。
问题是标准执行不够严格,应按SN924-4标准交付与检验,粗加工后UT检查,执行DIN 10228-3之2级。辊面堆焊不锈钢层,堆焊执行VAI TSC-4No.:03/94技术规范,按WPS实施。
辊子需提供锻件材质化学成分及机械性能报告、UT探伤报告、PT探伤报告、热处理报告、堆焊层材料合格证、尺寸检验记录、堆焊层硬度报告等(详见检验技术文件)。
3.3 辊子转配存在的问题
自由辊装配工艺强调如下:辊子的清理100%检查;尺寸30%抽查;轴承分自由侧和固定侧两种不同形式,装配不能装错;装配后试压;装配后按检验要求(平台返平误差小于0.1mm,轴承座面与平台间0.03mm塞尺不进。)检查辊径跳(小于0.05mm)及转动灵活。检查时保证辊中心线与基准平台面平行,可用辊面距基准面高度值一致来评定,误差小于0.1mm。标识检查合格。上述检查做记录。
4 设计制造过程出现的其他问题及解决措施
1)纵观设计问题,因此图是炼钢厂供图,与原设计制造图出入较多,很多地方均是埋下伏笔,所以,在转化图纸上应给予这方面的关注。如序号2分配器垫板给错,序号4外框架底部垫板宽度、深度的设计不到位。序号8调整垫板应两端都有,调节装置中内框架与碟簧柱间连接圆柱支撑(837.320)在装配图上底板厚度为40,而零件图上为50,此处的高强螺栓联接为M36×75。经过审查,发现零件图尺寸正确,随后将此处的高强螺栓尺寸改为M36×85,并将装配图尺寸改为50mm。
2)设计上不完善,也应给予纠正。如序号1,如果能将此处在图面中加以说明或增加加工符号,就比较合理。再如序号5,板的尺寸如能再大上5mm就较好控制。序号9辊定位装配(837.418)上件22螺栓尺寸M20×150装配后,露出的端部不够长。
3)制造上问题,一是反映出生产过程不够仔细、认真,二是有未执行工艺。如序号3,框架加工未加工艺基准。序号4底部定位口的加工,尺寸不稳定,表面粗糙度也不稳定。序号11、12加工不应出错。序号17在加工过程就应发现有缺陷,这样不至于加工完成后发现,辊废掉,浪费严重。序号16、18对进货时的检查不到位。序号23喷淋配管图面上没有清楚标注方向,施工时见液压配管图上有标注,就按液压配管图配制,实际上液压配管图上标注是错误的。这种情况施工单位应与技术人员联系,不能擅自做主来处理,由技术人员给予确认。水配管及润滑配管的联接件,外方在现场使用过程中进行修改,不是按图面要求生产。我方在设计后将联接图样画出让其确认。
4)对制造工艺的可行性,要提前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这对生产至关重要。如序号10碟簧柱的装配,施加压力达90吨,不采取措施无法装配,且不安全。
4 结论
经过生产实践之后,扇形段框架及辊子存在的加工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在优化工艺的同时,为了让机床操作者和钳工对加工和装配过程所需注意的部分,建议以指导书的形势下发,明确加工和装配的重点位置,同时也是对操作者和钳工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崇洛.机械加工工艺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兆国.机械加工基础.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
[3] 傅水根.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冯辛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设,2004.
作者简介:
夏云才(1983-),男,辽宁大连人,本科,工程师,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研究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