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在传统武术中的思考
2017-06-11刘振亭
刘振亭
摘要: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随着训练的进行不断进步,现在使用最多的方式是核心力量的训练。核心力量在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体现,是基于武术体能训练的内容,展开思考,以此发现传统武术训练中包含的核心力量,明确理念。
关键词:核心力量;传统武术;人体核心区
中国传统武术有很多流派,形成了多种武术形式与风格,有鲜明的差异,但传统武术的重点是基本功的练习,它被认为是武术的体能训练。每种武术的训练方式各不相同,但使用的理念基本相同,并且都体现出了核心力量。所以本文是基于核心力量,分析了它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一、传统武术中人体核心位置的分析
对于它的分析,是把传统武术的功法与理论作为研究的对象,用不同的方法完成研究,比如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得到研究结果,基于研究结果展开的分析如下:
(一)丹田
它源于中国,是人们对身体的重要认识,传统武术提出的依据是道学、中医学的记录,确定它的位置在腹部的中间。而由丹田引出的下丹田是,在小腹脐下两到三寸的位置,它是传统武术练习的重要位置,在很多武术典籍中,都有“气沉丹田”类似的字眼,此处的丹田即为下丹田。
(二)三节
这是把身体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发力、导力,提出全身的劲力融汇贯通。三节的具体划分是,头部是梢节、颈部到腰部为中节,腿部以下是根节,这三个位置有特定的发力顺序,而在中节的发力中,是先进行肩部的运动,随后是根节的跨部运动,发出上肢与下肢的力量[1]。
(三)腰胯
古时候很多拳谱的文字,都明确表示了腰的重要性,通过腰部动作的变化,可展示个人的身法技巧,同时,传统武术演练时,会把整个身体分成上盘、中盘和下盘,分别对应腰、腹部、胯,可得出腰胯是控制上身运动的枢纽,同时控制全身身体力量的流动,保持身体平衡。
二、人体核心区的作用与核心力量的训练方式
(一)人体核心区
基于上述内容,得出下丹田、腰胯与中盘是人身体核心的区域,这一点也从现代体育的训练中体现出来,所以,人体核心区是决定身体运动、传输力量的媒介,稳定身体的重心。故它的作用如下:
稳定身体的重心。激烈的双方对打中,只有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才能控制力量,避免身体的重量向一侧倾斜,让对方有可乘之机。通常来说,人的下肢力量明显优于上肢力量,所以腿的出击会给对方造成较大的伤害,但用腿部击打后,如果中心调整失误,对方会借此机会用摔法让自己绊倒。核心区域是控制全身力量的重要媒介,从核心区域发出力量,可让力量传到脚底,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
实现灵活转换。在对打中躲避对方的工具,并在击打后快速闪躲,可减少对方攻击自己的机会,而这就需要不同的身法,但身法是由人身体的灵活性决定,比如腰、腹部、胯,身体的三节发出力量后,脊椎的长度被拉长,身体各部分会灵活使用这一力量,把腰作为中轴,让身体做出协调的动作,准确击中对方,避免受伤。
传导力量。技击是传统武术进行的本质,用劲力与对方的力量对抗,所以充分发挥劲力,是一方取胜的关键,但不论用哪种技击方式,都需核心区域辅助,用它协调上肢与下肢的力量,增加身体能量的输出。比如以腿法为例,它从表面上看是只有下肢动作,但力量的来源是核心区域的肌群,用闭合传递链的方式传递力量,发挥其最大威力。
(二)核心力量的训练方式
由此,传统物质中对核心训练提出的思考是,进行体能的核心训练。核心区作为人体运动参与的主体,对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有直接影响,所以核心力量的训练,不应局限于某些方面,而是囊括对身体所有动作的控制,因此,训练方式以稳定训练为主。对此,其可使用的方法如下:稳态的静力性、动力性练习,非稳态的静力性、动力性练习。传统武术的竞技多在擂台上完成,有些部分会设置高桩,判断一方失败的标志是从擂台、高桩上掉落,同时,在传统武术长时间的发展中,也积累了很多练功方法,比如千斤坠、水上跑板功等,有些武功已经失传[2]。
稳态静力性的练习:这类练习多出现于平衡的功法,包括提膝平衡、望月平衡等,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是睡罗汉。它的练习方式是,找到身体独立支撑的点,调整身体重心,保证身体重心稳定的情况下,做出各种动作,同时,它也充分体现了力源于腰脊的理念,受大脑意识的支配,让身体保持悬空,使用技击术,保证重心稳定。
稳态动力性的练习:该练习以肢体动作的训练为主,根据核心区域的基本作用,用腰胯完成各项基础动作的训练。它的本质是锻炼身体的外练区域,并通过外练,让核心区域的动作更加灵活,协调身体的发力。其主要训练的动作是乌龙绞柱、铁牛耕地等。
非稳态静力性的练习:该方式把桩作为主要练习的工具,用该方式练习时,可锻炼身体的深层肌肉,用肌肉控制身体的形态,同时,肌肉也会随着身体的运动收缩,让自身保留足够的张力,由此,可让身体变成“刚体”,成为一个直板,保持身体的稳定。即用这一方式训练,是让神经和肌肉相互配合,保持各项系统的平衡,提高控制能力,增强本体的感受。
非稳态动力性的练习:它多用于轻功、软绳的练习,前者多出现于屋顶、擂台等,躲避对方的攻击并逃脱,后者出现于传统武术的猴拳,具体练习时,是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控制绳子,并及时发现绳子的动态变化,随时调整身体重心。该方法的具体使用,是让身体在不稳定的状态下,用稳定肌、运动肌运动,使身体保持正确的姿势,以此增强神经、肌肉的感受能力与支配能力,让动作变得灵活。
完成这些训练后,武者可运用核心区域运动效能的支持系统,从形、意、气、力四方面建立运动链。首先,形是让身体的运动张弛有度,保持身体运动的灵活,保证稳定,意是增强身体神经系统的感应,感受力变化的同时,调整身体的呼吸,改变肢体的力量,并把身体所有信息整合,让功法的练习精化,优化对身体的调配,气是调整呼吸,传统武术中有专门练气的方法,这些方法熟练使用后,可做到气力结合、一招制敌,最后,力是做出攻击、躲避的动作时,整合身体的劲力,从意识、呼吸、力道三方面把所有力量整合,形成劲力,而整劲是力道基于身体各个部位的连接,向外发出力量。
三、传统武术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
基于上述人体核心位置与核心的作用、核心力量的训练方式中,可以发现从传统武术的体能训练中,可以体现出核心力量的因素,总结了核心力量训练使用的理念。它包括以下两点:
传统武术的很多练习中,都包含站桩训练,具体的练习方式是站桩、卧桩等,这些训练方式的作用是,锻炼核心区域的力量,增强肌肉的张力。其中,卧桩有可以细分成多个方式,包括仰卧桩、侧卧桩,从它的锻炼效果分析,其可以锻炼腰、腹、背等位置的肌肉,增加脊柱小肌肉群的力量。另坐桩是其常见的练习方式,较为常见的是盘腿坐桩,当身体处于盘腿坐桩的状态时,本体的感受会进一步增强,强化自身的平衡能力。另对于桩的练习,传统武术也发展出了多种桩法,练习这些桩法的目的是,增强下肢力量,锻炼腰部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3]。
从第二节中稳态与非稳态静态性、动态性方式的介绍中,得知非稳态静力性的练习是以桩的练习为主,其具体的练习方式是,在平衡垫上练习,用健身球阻隔身体与地面接触,练习俯卧撑,此外还有其他方式,虽然这些方式有很多不同,但都可用于人体核心区域的锻炼。
因此,力量訓练是传统武术练习的核心,它用自身的柔韧、灵敏等为练习者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基础,故在体能训练的练习中加入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可优化人体核心区域练习的效果,保持身体的平衡,让力在身体内流动。
四、结语
传统武术对核心区域的解读与现代体育运动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不是两者的巧合,是武术长期发展中总结的经验,对当代的武术发展与体育运动有借鉴意义。所以,基于核心力量进行传统武术的练习,是通过锻炼身体的核心区域,保持身体的稳定,实现内外兼收。
参考文献:
[1]李冬奎.传统武术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与效果研究[J].运动,2015(03):71-72+91.
[2]魏巍,王卫星,韩春远.“核心力量”在传统武术中的解读与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0):111-116.
[3]李显.浅析中国传统武术力量训练中所蕴含的核心力量训练及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J].中华武术(研究),2012,1(06):94-96.
(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