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文演武更守廉

2017-06-11肖智群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7年7期
关键词:蔡锷将军

肖智群

穿行在洞口县山门镇古色古香、充满念想的松坡街,我找寻蔡锷将军儿时的足迹。

巷子深处,一座中西合璧的青砖门楼古建筑,局部饰以浓墨彩绘,设三开大门,正中大门上方镶嵌着“蔡锷公馆”四个大字,两旁镌刻着一副楹联:“修文演武双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是啊!“中国士官三杰”、云南重九起义、護国战争……峥嵘岁月历历在目,人们怎能不钦佩将军超凡的军事才能?其实,他的文笔亦是同样的出类拔萃。“蔡松坡,窗外有甚奇观?墙上长狗尾。”“禀先生,山上正起高楼,屋檐竖龙头。”“宝庆考生八十名,惟汝最小。”“孔门弟子三千众,数回领先。”少儿时代与人吟诗作对,虽模仿痕迹明显却也不乏一己之思考。

“甲午一役以后,中国人士不欲为亡国之民者,群起以呼啸叫号,发鼓击钲,声撼大地。”“然灵魂贵文明,而体魄则贵野蛮。”1902年20岁撰写《军国民篇》,发表于《新民丛刊》,提出陶铸国魂,震动中日两国朝野,日本连印七版,青年争相传阅。

1911年6月编撰《曾胡治兵语录》,萃取曾国藩、胡林翼的带兵心得,选辑精当,将材、用人、尚志、诚实、勇毅、严明、公正、仁爱、勤劳、和辑、兵机、战守章章评语富有创见,洛阳纸贵,风靡一时,日后列为黄埔军校永久的必修课。

“护国之要,惟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嗟彼袁逆,炎隆耀赤;曾几何时,光沉响绝。天厌凶残,人诛秽德;叙泸之役,鬼泣神号。出奇制胜,士勇兵骁;鏖战匝月,逆锋大挠。河山永定,凯歌声高;勒铭危石,以励同袍。”“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护国讨袁一路留下的诗文,文采斐然,大气磅礴。

“锷行矣,幸谢邦人,勉佐后贤,共济艰难。锷也一苇东航,日日俯视江水,共证此心,虽谓锷犹未去蜀可也。”1916年8月辞去四川督军职务赴日就医而作《告别蜀中父老文》,辞藻高古而华美,情真意切,荡气回肠,读之令人潸然泪下,堪称其短暂而伟大一生之生动注脚。

蔡锷公馆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蔡锷5岁时,蔡家迫于生计和孩子求学,从十里外的水东镇大坝上迁居山门镇武安宫,干起了蒸酒、打豆腐、引车卖浆的艰苦营生,蔡锷在这里度过了清贫但快乐的少年时代。

1916年11月8日,将军不幸病逝于日本,后归葬长沙岳麓山,成为中华民国“国葬第一人”。噩耗传来,家乡各界人士悲恸万分,含着泪踊跃捐款捐物,在其启蒙私塾创办松坡学校,将其家栖身的武安宫改建成蔡锷公馆,其幼时嬉戏的小巷更名为松坡街……以将军的大名“蔡锷”和字“松坡”命名,昭示世世代代勠力赓续,永志不忘。

公馆为全封闭式四合院,坐东朝西,砖木结构,占地1300多平方米,前后三进,中轴线上依次设立大门、戏台、正殿和后殿。如今,该馆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蔡锷将军纪念地,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入馆内,抬眼就是戏楼。戏台立柱和石雕均呈方形,正面重檐之间饰“福、禄、寿”三星塑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戏台与正殿之间隔着一个宽阔的平台,两旁是厢房及其附属建筑,分别复原了当年蔡家生产、生活场景。面对那蒸酒、打豆腐的陈旧器具,雪峰农家的简陋传统家什,蓝底白花的粗布床上用品……人们说,蔡家贫寒势单,全赖勤于劳作、乐于善举而为人接纳、安身立命,将军从小耳濡目染,日渐养成了俭朴、善良、上进、坚忍的传统美德。让人最钦敬的是将军那慈祥的老母亲王太夫人,身为寒门之媳,处贫不忧;身为将军之母,居贵不骄。《洞口县志》载:“王太夫人勤劳、俭朴,日砍柴、煮酒、磨豆腐,夜做针线活,佐夫营生。她乐于助人,每逢饥荒年成,都把粮食借给饥民,全家太阳偏西而不得食,小儿饿极而啼哭,则教其子女要舍己助人。蔡家处要道,门临孔道陂陀,行走不易,夜行更为困难,王太夫人日备干杉木皮置之户外,任夜行者取为火把以照明。当有学问的人经过家门口,王太夫人必热情招待,并要子女向其请教。”国难当头,王太夫人自然比其他人更分得清孰轻孰重,无私无畏襄助儿子精忠报国,率领一家大小从繁华京城疾返雪峰故土。1916年1月,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将军从北京潜至云南,以中华民国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名义宣布讨袁救国。袁世凯万分恼怒,立即撤销将军一切职务,又令湖南都督查封其父母家产,焚毁蔡家祖业。可湖南官方上报的结论却是:“查锷本籍无一梁之屋,无立锥之地,其母亲寄食其鄉人何氏家,实无财产可查封。”家风清如许,焉能培育不出盖世英才?

回眸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人们的视线往往只聚焦于将军的赫赫军功,而对他秉承寒素家风,感恩社会,为官清廉,以身作则,严厉整肃地方和军队的贪腐奢靡之风关注不多。蔡锷被众人推举为云南军都督府都督后,他在湖南老家务农的两个弟弟闻讯大喜。留小弟在家照顾母亲,二弟兴冲冲前往云南看望多年不见的大哥。兄弟相见抱头痛哭,二弟一平静下来就向大哥提出了想在云南谋个一官半职的请求。蔡锷认真地对弟弟说:“我虽然身为都督,但手中没有这种权力,况且云南也没有你的用武之地,还是快回老家扛你的二斤半(锄头)吧!”于是给足弟弟路费,让他赶紧回家。

蔡锷对家人如此严苛无情,但对曾给予自己关心帮助的人却怀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之心。“秉直育才,功德传万代;循诱浴泽,师恩铭千秋。”1901年,留学日本的蔡锷归国回洞口县山门镇探亲,头天陪父母,翌日就带着上刻此联的8尺长匾与6尺长、3尺宽的“家风书馨”匾额去看望幼年私塾恩师杨戊壬先生,传为尊师佳话。对于官场积弊,蔡锷深恶痛绝,实施铁腕打击。据记载:“蔡邵阳(蔡锷)督滇,崇尚俭朴,非星期(日)不宴客。一席之费,不得过五元。悬为禁例,违者有罚。”明文规定,军地各方操办宴席以8个菜为最高标准,绝不可使用燕窝、鱼翅和洋酒等名贵食品。对此,将军在滇军时的部将朱德赞许有加:“蔡锷督滇时,廉洁成为一时风尚。”因此,将军治下的云南一扫清末官场昏庸腐朽沉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军民同心、箪食壶浆,为日后在护国战争中担当先锋、成为脊梁奠定了坚实基础。护国战争中,四川战局曾一度形势严峻,危如累卵,但蔡锷处变不惊,拖着病躯驰赴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鏖战经月,日眠食于风雨之中,出入乎生死之外,平均每日睡觉不到三个钟头,吃的饭是一半米一半砂。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朱德回忆战前探望将军时的情形:“我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他……两颊下陷,整个脸上只有两眼还闪闪发光。”尽管陷入如此艰难之境地,蔡锷仍然命令部队“一律严守军纪,保持秩序,勿失严整”,不得“乱入民家”“购买须要公开,不得依势估压”,坚持做到“出征以来,未滥招一兵,未滥收一钱,师行所至,所部士兵未擅取民间一草一木。”这样,虽然连续“五月无饷,而将士不受馈一钱,蜀人爱戴之如骨肉,无不箪食以迎。”“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正是凭借律己坚如铁的高尚品行,将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激励着属下官兵服从命令步调一致、不怕牺牲奋勇杀敌。

缓缓移步,来到正殿。厅中央设置着一尊蔡锷高大立姿铜像——戎装佩剑,英姿飒爽,目光如炬,不怒自威。铜像上方懸有“再造共和”“千秋凛然”“功昭日月”三块横匾。两侧的立柱上挂着几副楹联。打头一副是卧病在床的孙中山获悉将军病逝噩耗而痛撰的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在孙中山眼里,将军堪比东汉大民族英雄班超、马援。随后即为黄兴1913年写给将军的赠言:“寄字远从千里外,论交深在十年前。”两位伟人早年同时留学日本,怀揣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之梦,苦苦求索、匆匆奔走在异国他乡。1907年,25岁的蔡锷与老资格的革命家黄兴会面,并计谋镇南关起义事宜。不承想,历史的巧合竟是那样的惊人,将军的绝笔也是祭奠黄兴的挽联:“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英雄哭英雄,怎一句“惺惺相惜”了得!

犹记得,“而今国土尽书生,肩荷乾坤祖宋臣;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掷地有声,直抒胸襟,18岁的蔡锷就坚定了以身许国的鸿鹄之志。1904年,以优异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成归国,登临岳麓山以诗言志:“苍苍云树直参天,万水千山拜眼前。环顾中原谁是主,从容骑马上峰巅。”从此便埋头在军事救国的斗争之中。每天,跃马扬鞭,精心练兵,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深受官兵信赖。将军当年任职广西陆军小学的高足李宗仁,晚年在回忆录中深情写道:“蔡锷将军有时来校视察,我们对他敬若神明……我们当时仰看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威风凛凛,扬鞭马上的蔡将军,真有人中呂布、马中赤兔之感。”

朱德更是把将军与毛泽东当作自己一生中的两位良师。早在挥师泸州途经雪山关时,蔡锷脱口而出上联:“是南来第一雄关,只有天在上头,许壮士生还,将军夜渡”,紧跟其后的朱德便应声对道:“作西蜀千年屏障,会当秋登绝顶,看滇池月小,黔岭云低。”伟人的心思是那样的同频共振,高度契合。“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推翻帝制将军功勋卓著,遂以“再造共和第一人”享誉天下。民主共和的旗帜再度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将军誓言得以实现,但英年早逝,常使后人扼腕长叹。34岁的青年,风华正茂,文韬武略,倘若上苍再多赐予一些时光,那定会给国家、民族和百姓开创崭新的千秋大业。

驻足公馆,聆听那些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感人故事,凝望大厅横梁上“护国军神”醒目巨匾,思索中仰观方正蓝天、俯察方正青石,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情愫油然而生。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猜你喜欢

蔡锷将军
“将军”兔
关于击椎生是否蔡锷问题的补证
我家的“将军”
将军
将军吃了“闭门羹”
将军驾到
《少儿蔡锷》讲述励志故事
蔡锷与樊锥
蔡锷与袁世凯交谊的历史细节
将军完婚